分享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的三重逻辑.pdf
下载文档

ID:2874783

大小:1.61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大中小 劳动 培育 三重 逻辑
收稿日期:2023-03-10作者简介:王新(1967),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李敬丽(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的三重逻辑王新1,李敬丽1,王润泽2(1.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 康复医学院,长春 130117)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和中华民族崇尚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国共产党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教育的三重理论基础。文章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培育价值、实践路径三重逻辑开展横向研究,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纵向深入,以实现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的螺旋式上升、一体化发展。关键词:劳动;大中小学劳动观;一体化发展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23)03-0023-07第37卷 第3期2023年6月白 城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No.32023Vol.37Jun.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指出,在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重点是要培育大中小学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在新时代劳动观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劳动实践中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时代进行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需要明确劳动观培育的理论依据,明确劳动观培育的价值,针对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采取相应的培育措施。一、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依据劳动观是人们对于劳动的看法和认识。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的培育依据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劳动观。其理论依据、文化源泉、思想精髓三个维度有机融合,构成了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的有力支撑。(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这表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基础,是解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马克思批判了以前各种独立于人的生产劳动之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指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现实性都不能离开人的劳动。同时也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通过劳动可以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是劳动形成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第37卷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一方面,劳动创造人本身。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这表明劳动使人会创造和使用工具并由此获得生活资料,劳动创造人本身;另一方面,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人们进行劳动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因而人的劳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使得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们通过劳动能够发挥自身的力量、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们劳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生活生产资料,更重要的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认识、自我创造以及自我实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劳动把体力和脑力注入到劳动对象中,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而且可以形成高尚的劳动品德,从而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劳动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其中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劳动观的重要体现。一是崇尚勤劳节俭。勤劳节俭的思想对于个人良好品格的养成以及国家的兴衰存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个人修身方面,主张生活上应勤劳节俭,学业上要勤奋刻苦。先秦墨子强调个人要辛勤劳动,自食其力,“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 非乐上),墨子还主张节用节葬,过清廉节俭的生活,反对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久丧厚葬的风俗;韩愈在 进学解 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刻苦才能使学业精湛,沉迷玩乐就会荒废学业;老子在 道德经 中指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都说明在古代勤劳节俭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在治国方面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国家奢靡浪费成风,就容易灭亡;如果一个国家坚持克勤克俭,就能够保持政治清明。二是重视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论语 微子 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对于读书人只注重于读书而脱离劳动生产这种现象的批判。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更多体现于耕读文化中,反映了在农业社会中教育与劳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三是主张尊重劳动、吃苦耐劳。墨子主张尊重劳动,认为劳动是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他主张每个人都要参与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行为。另外,司马迁不辞辛苦走遍各地搜集史料完成 史记,“药圣”李时珍走遍千山万水采集药材、亲尝甄别完成 本草纲目 巨著等等,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四是蕴含着勤于创造、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勤于创造的民族。我国古代自然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不懈的探索,实现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其中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其创造精神。古代诗歌 悯农 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与艰苦奋斗精神。这些都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不懈奋斗、吃苦耐劳、勤于创造的传统美德。(三)中国共产党的劳动观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劳动观。一是毛泽东提出要将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政权建设需要既有较高知识水平又能吃苦耐劳的领导干部。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24王新,等: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的三重逻辑第3期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4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建设人才。毛泽东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5此外,1957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审定的 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 指出:“包括党的中央委员在内,凡是能够参加体力劳动的,都应该每年抽出一部分时间参加一部分体力劳动。”6这些主张为新中国制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奠定了基础。二是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继承与发展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7他要求所有劳动者都要坚定政治立场,解放思想,放开手脚,让有才能的劳动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三是江泽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深化了对劳动的认识,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江泽民指出,“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8因此,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胡锦涛提出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点。他指出:“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9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五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现实特征,提出了关于劳动的新观点新论断。他高度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到:“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0要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树立起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观念,懂得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同时,要崇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创造性劳动。总之,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民族崇尚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国共产党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观,为新时代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根基和精神滋养。这三个维度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方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领导者和践行者,既是编剧又是剧中人,正在带领中国人民续写新时代劳动新篇章。二、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价值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的养成是一个逐层递增的完整体系,全面加强对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劳动观培育,使之养成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重境界。(一)夯实基础:培养劳动意识小学阶段是劳动观培育的基础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劳动观的培育,可以让学生形成人人都要劳动的浅层认识,在简单的劳动中感受乐趣,培养其劳动意识。第一,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还未成熟,虽然不一定理解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但是要形成人人都要劳动的简单认知。这种对于劳动的简单认知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学生在自己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受到家长以及老师、同学的感染,在周围人的劳动行为和劳动习惯的熏陶下,会逐渐地形成劳动意25第37卷白城师范学院学报识;另一方面,这种认知容易从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形成。无论是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还是在学校中打扫班级和校园的卫生,这些劳动行为都会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形成劳动意识,为劳动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第二,在感知劳动乐趣中培养劳动意识。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获得个人劳动成果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劳动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劳动成果,能够使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得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在锻炼自理能力和承担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让他们逐渐爱上劳动,虽累虽苦但快乐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受到肯定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乐趣,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他人称赞与肯定的愉悦感。比如,学生在完成家务劳动中获得父母的肯定,在学校的值日劳动中获得老师与同学的赞扬,这都会强化劳动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生更加热爱劳动,形成主动劳动的意识。(二)助力发展:明确劳动目的劳动目的回答的是人为什么劳动的问题,对于劳动观的养成尤为重要。中学生处于劳动观形成的重要中间环节,他们相比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劳动意识,但是由于不明白劳动的目的,而缺乏进行劳动的积极主动性,因此,中学生劳动观培育要引导其明确劳动目的,摒弃劳动只是获得生活资料、维持自身生存的错误观点,要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充分理解劳动所具有的三重意蕴。首先,劳动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人们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东西转化为具有主观性的劳动成果,可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其次,劳动能够发展人的潜能。在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我们自身,劳动可以使自己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实现自身的创造性发展。中学生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劳动可以提高身体灵敏性,强化身体四肢的协调力,增加肌肉的力量,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与成熟,拥有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劳动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刺激自己身体和大脑的协调发展,增强创造力。最后,劳动发展着人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通过劳动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新的技能,而且还要与他人进行一定的合作,在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中,能够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与他人的联系,这能够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增强集体意识与团队观念。因此,明确劳动目的可以更好地培育中学生的劳动观。(三)巩固升华: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的意义是指人通过劳动实践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劳动观的培育有助于加深其对于劳动内容的明确和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与认同,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劳动的意义理解较为肤浅,形成了不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具有功利性的错误劳动观念。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劳动观培育,重点是让其深刻理解劳动在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第一,劳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人通过劳动实践形成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使每个人在密切联系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自存在,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完成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生要明白,劳动并非个人私事,只有通过个人的不断劳动,才能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反,如果每个人只顾个人私利,抛弃劳动,那么对于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大学生只有正确理解劳动的意义,才能将个人劳动融入社会劳动中去,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第二,劳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以体会到劳动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激发其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信念,克服好逸恶劳与不劳而获的消极心理,培养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另一26王新,等: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的三重逻辑第3期方面,大学生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在开展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可以形成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这可以引导大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在总结经验与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这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三,劳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劳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大学生体会劳动过程,学习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本领,从而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让大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意义,对于劳动观的培育具有巩固升华的重要作用。三、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实践路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提出不同的提升路径。具体来说,在劳动观培育初级阶段,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劳动观培育中级阶段,要让中学生淬炼劳动品质;在劳动观培育高级阶段,要让大学生培育劳动精神。(一)初级阶段:养成劳动习惯在劳动观培育的初级阶段,要让小学生参与到简单劳动中,启蒙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为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劳动观培育奠定基础。第一,要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培养节俭意识。劳动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前提,可以激发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节俭意识也要从小培养,加强对于节约观念的认知,帮助小学生养成勤俭的习惯。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培养节俭意识,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念。家长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粮食、随手关灯,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设热爱劳动和崇尚节俭的校园氛围。小学要在校园环境中植入勤劳节俭的元素,对小学生劳动意识和节俭意识的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张贴学生劳动安全知识、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在教室中设立节约资源光荣榜,在走廊墙体上粘贴劳动光荣的名人名言与字画,在校园中开辟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手工制作DIY”场地,全方位打造热爱劳动、崇尚节俭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养成勤劳节俭的意识。第二,要让学生参与适当的重复性劳动,强化劳动习惯。在小学阶段劳动习惯的养成有赖于让其在家庭与学校中积极参与劳动,在多次的重复劳动中,强化劳动习惯。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家长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完成作业后自己收拾好学习用品,自己的书包自己背等。另外,在闲暇时间,家长可以邀请孩子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如打扫房间、整理衣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会怎样劳动,还可以充分感受劳动的乐趣,增加对于劳动的热爱。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要分配好每周的班级值日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简单的清洁劳动中。学校要定期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教室、院落、图书馆的大扫除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第三,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小学的劳动教育要在讲述劳动知识的同时开展适当的劳动实践,更好地培养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要组织他们参与校外公益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入养老院开展相应的参观以及进行简单的清洁劳动;组织学生进入当地的社区,开展公益劳动主题活动等。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在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多方面感受劳动,减少单一的知识讲授带来的枯燥乏味,这样更利于学生自觉进行劳动。(二)中级阶段:淬炼劳动品质在劳动观培育的中级阶段,也是一个十分关27第37卷白城师范学院学报键的阶段,要让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生产劳动实践中去,培养其形成认真负责、服务他人、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第一,要让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养成认真负责的品质。家务劳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撑作用,同时,家务劳动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理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包括简单的做饭任务。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简单菜肴的制作,使孩子掌握基本的烹饪技能,并且能在周末为父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达到自己动手自给自足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与不易,增强其在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第二,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公共服务意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锤炼中学生劳动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校内学习的劳动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增强劳动技能的同时,养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劳动品质。比如,在社区中对老年人、残障人士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的其他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在福利院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承担环境的清洁美化工作;在每年的植树节参加义务植树等义务劳动。在这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第三,要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参加生产劳动是培养中学生劳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在参与的具体生产劳动中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学校要针对不同年段学生情况为其提供不同领域的生产劳动的机会,在生产劳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能力和水平,锻炼其意志和品质,使学生逐步认识社会并为将来适应社会打基础。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保障。学校可以与周边的企业、社区、农场加强联系与合作,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场所,历练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不怕吃苦、踏实肯干的劳动品质。(三)高级阶段:培育劳动精神思想是行为的指引,只有思想正确才能有正确的作为。在大学这个关键阶段,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其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育,使其热爱劳动,并能够开展创造性劳动。第一,坚持大学生勤俭精神培育,使其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勤劳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面。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经济上依靠父母,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形成思想和行为上的懒惰,以及受攀比心理的影响,过度追求物质满足,生活中奢侈浪费,丧失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高校要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对大学生的勤俭精神培育,引导其深刻体悟劳动与幸福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正确认知,形成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情感认同,自觉发扬勤俭精神。另外,高校要让大学生充分参与生产实践,在辛勤劳动中生成幸福感和荣誉感,满足其精神世界的追求,引导大学生破除过度攀比心理,在辛勤付出、勤劳节俭中逐渐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第二,注重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使其在劳动中体会奋斗的乐趣。劳动是一项艰苦的事情,在劳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需要敢于吃苦、敢于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11这是对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的“两个务必”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也说明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写照。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只有不懈奋斗,不断努力,才能接续好共产党的事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实现人生幸福的重要途径。而少数大学生受“躺平”思想的不良影响,拒绝劳动、拒绝奋斗,因此,高校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引导其坚定28王新,等: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观培育的三重逻辑第3期奋斗信念、形成奋斗自觉、锻造奋斗意志,以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到劳动实践中去。同时,高校要积极搭建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专业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让大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奋斗的乐趣,促使其形成敢于奋斗的劳动精神。第三,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使其开展创造性劳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对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劳动不是以过多的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体现的,而是以创造性、复杂的脑力劳动为突出特点的。大学生更是未来复杂性、创新性劳动的主力军,而创造性劳动需要有独立的思考、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就是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发扬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毅力,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权威,开展创造性劳动实践。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精神的内容,同时加强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的锻炼。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激活其自身的创造潜能,使其在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中获得个体化的感性体验,在对自身创造性劳动的反思中能力得到提升。这可以使大学生真正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中创造出自身新的规定性,为其开展创造性劳动,培育敢为人先的劳动精神奠定基础。第四,加强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劳动不仅是生产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道德活动,体现着劳动者的道德水平。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更是个人的最高道德精神追求。当下有少数大学生奉行一种功利主义劳动观,即只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才会主动参与劳动,如果与自己无关,便会置之不理,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劳动观念。高校要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比如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担当志愿者,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利用假期时间到社区服务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引领大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体会劳动的价值,深化其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社会属性,让其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获得尊严感和幸福感,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与他人交往和对他人履责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参考文献: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135.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4 5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论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29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59.7戚廷瑞.倡劳模风范 扬时代精神 N.工人日报,2002-08-26.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2.9胡锦涛.在二五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5-05-01.10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0-11-25.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人民日报,2022-10-26.(下转第40页)29第37卷白城师范学院学报The countermeasures of new consumption promoting 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Jilin provinceLIU Xin-bo1,ZHANG Shi-yue2(1.Institute of Soft Science,Jilin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chun 130033,China;2.Librar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Abstract:Facing the severe and complex global environment,China is gradually cultivating consump-tion into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le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export trade and investment are impacted.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new consumptio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nsumption,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existing constraints.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of Jilin provin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Jilin province by new consump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Jilin province.Key Words:new consumption;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Jilin province(责任编辑:管晓莉)The triple logic of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view of universities,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WANG Xin1,LI Jing-li1,WANG Run-ze2(1.School of Marxism,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2.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Abstract:The labor view of Marxism,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dvocating diligenceand frugality,and the labor view of CPC featuring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labor constitute the tri-pl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labor view of universities,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new era.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horizontal research on the triple logic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cultivationvalue and practice path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bor view of universities,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 inthe new era,and conducts a vertical in-depth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udents,so asto realize the spiraling and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bor view of universities,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Key Words:labor;labor view of universities,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integrative development(责任编辑:管晓莉)(上接第29页)4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