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_郭锴琪.pdf
下载文档

ID:2874782

大小:2.23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课 背景 义务教育 信息 科技 课程 育人 目标 实现 策略 郭锴琪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课程中的育人精神,实现课程标准的落地。2022 年 4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及各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强化“育人导向”“目标导向”“素养导向”,强调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1。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成为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鲜明、最核心的目标方向,建立真正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型育人方式,是新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新课标呼唤的新教学将引领教学改革全面深度推进。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对课程育人提出的新要求新课标界定了义务教务阶段的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之间的互动模式2。育人目标的实现为素养提升的连贯性效果和阶段性实现提供了可能,而且,课程育人目标的设定充分考量了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信息科技课程育人目标见表 1。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信息意识善于利用信息科技交流和分享、开展协同创新,合理利用信息真诚友善地进行表达;崇尚科学精神、原创精神,具有将创新理念融入自身学习、生活的意识;具有自主动手探究解决问题与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能有意识地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依据法律法规合理应用信息,具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计算思维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养成数字化学习与交流的行为习惯;在数字化学习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新知识与新技能;具有创新创造活力,能积极主动运用信息科技高效地解决问题;能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利用信息科技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交流,以解决学习问题信息社会责任能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各种影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乐于帮助他人开展信息活动,负责任地共享信息和资源,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能认识到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性,知道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价值观念、道德与行为准则2023 年 7 月 20 日投稿网址:*该文为 2021 年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创业素养提升的 专创融合 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YDJY2021-23)的研究成果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育存在缺乏育人导向、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教学的三大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教师专业提升角度实现学科育人的有效性策略,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想模型以服务于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义务教育 新课标 信息科技 课程标准 育人目标郭锴琪,曹殿波,邓洁,等.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21):94-99.摘要关 键 词引用格式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郭锴琪曹殿波邓 洁陈芋彤(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表 1 核心素养导向的信息科技课程育人目标941.新课标强化育人价值,凸显协同性、情境性新课标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且要求占本学科总课时 10%,强化学科间的关联性。实现从学科学习到跨学科学习强化协同育人,从现实的学科知识到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是最集中的典型表现。新课标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以及在真实问题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融合样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和支撑导向。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情境、问题中以项目式的方式进行“阶梯式”推进,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知识背景,在模拟社会中发展学习创新能力,体验知识的本体价值并发展其学以致用的能力,彰显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2.新课标紧扣时代背景,指明数字时代育人方向新课标的迭代更新,为深层次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课标为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这是教育时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数字育人新时代。在发挥课堂育人功能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从“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打破单一学科的累积式学习模式,学会数字时代的创新方式,养成横向创造性思维4。在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中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立德树人浓缩进新课标,在课程中孕育出创新,这是课程本体价值的强势回归。3.新课标重注教师素养,提出培训新建议新课标从教师培训角度帮助教师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在充分调研教师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订教师本体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更新的长效计划,加强课程实施管理。新课标作为纲领性的政策文件,增加了“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建议,完善了课程培训、实施和评价建议。新课标只是课程中的“文本”,是课程教学指南而非教育教学本身,而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使新课标由文本转向现实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应更加广泛地关注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实施才是实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所在。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体课程设计中教师不但要提取信息科技的核心知识,而且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前沿信息科技。真正发挥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学科独特育人价值,需要教师在不同方面的深度学习,正确解读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形成统一认识。加强教师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信息科技教师队伍是破解当前教师所面临问题的治本之策。落实新课标需要顶层设计引领和外部力量的支持,整体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发展。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育人的现状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存在内容滞后,轻素养,缺乏育人导向和解决问题导向,教学形式趋于保守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多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信息科技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师。表现为当前教师培训方面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科教师的定位,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教师占比不高,大部分教师并非教育技术专业,进而导致教师专业能力的得不到提升。新课标的颁布易造成教师缺乏基于新课标实践性的思考,盲目开展教学,新课标将仅停留于文字层面而难以真正走进教学5。教师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亦没有得到改变,而真正落实新课标需要教师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固态化的教学模式,对自身教学方式加以深刻反思。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应试教育强调的以知识为核心形成强烈对立,教学只是纸上谈兵的照本宣科,不能带领学生感受和体验信息的魅力。三、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育人的实现策略1.以育人导向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教学的三大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入手(如图1),使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整体化升级;教学策略设计贯彻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育人要求,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6,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优化;构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模式,以育人方郭锴琪曹殿波邓洁等: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95向为重点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以教学评价方式变革反馈新教学深度推进,实现目标内容评价的育人一致性,追求新课标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1)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构建育人新方向教学目标预设的多维性信息科技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信息科技教学目标设计是一个多维度的建构,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强调能力、情感、态度等。当前大部分信息技术课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较为清晰,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出现了笼统的界定。所以要加强多维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情感态度渗透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加强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的体察能力,明确对学生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像讲解知识点一样把它讲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时候是显性的,例如教学内容与伦理道德、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等,有时却是隐性的,关键还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内化于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表达自身情感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在学习图片处理时,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借助照相机拍下校园或社区垃圾污染后的建筑、草地作为素材,学生利用各种 PS等图片处理工具在操作中感受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要厘清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对学科育人的特殊贡献,将核心素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目标应考虑问题的情境性新课标重视学科知识与能力在真实情境的运用,致力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构建学生运用信息科技探究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体验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很难既关注生活主题又关注课程逻辑,而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学习能将二者进行有机统一。例如首先抛出“信息科技课程电脑故障”这一真实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对电脑进行诊断和分析,思考如何修复故障,这就使得学生运用电脑系统原理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跳一跳够得着”构建知识的过程才是真实发生的学习,并且将其转化至服务社会等行动中体现课程育人价值。问题解决促成了信息与生活的统一,也是从技术走向创新创造和体现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从以教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是建立学习中心育人方式的最典型表现。注重把握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合理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结合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根据学段目标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份电子营养处方,既可以形成探索意识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项目进行中,培养学生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运用实地调查法、小组讨论法等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和素质,在充分进行协商与合作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会到信息科技的社会价值和意义。(2)以教学策略为主线提升义务教育育人价值教学应突出跨学科性和整合性新课标中一大明显变化就是提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之间根据各学科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新课标倡导在真实问题情景中解决问题,而真实的问题情节往往涉及多个学科,跨学科寻求尝试解决问题正是改革创新的总抓手。跨学科绝不是同一主题下不同学科相关活动的简单罗列,而是多元聚合、协同融合;跨学科学习并不能脱离学科而单独存在,应郭锴琪曹殿波邓洁等: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图 1 教学三大要素模式框架教学三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多重性问题情境性整合性自主性合作性多元性真实性全面性多样性96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整合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与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合作性综合学习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知识迁移能力。跨学科过程中要基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7。在教学中为使学科联动共生需要教师使用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形成多资源融合化,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资源,真正实现多资源的优化,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基于本学科立场在课程设计时统筹关联学科,从课标中选择主题、从身边的真实情景中选择主题,开展综合学习活动。例如将历史融入信息科技课程中,到博物馆讲解喜欢的文物,以音频视频形式上传至资源共享平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走进文物活动现场挖掘记录能较好的与劳动紧密结合。跨学科以育人为导向并指向新课标中的素养目标,通过实践、学科认知、个人情感三位一体的表现性任务,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大主题形式实现为素养而教。教学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技能和经验为起点,突出以创新合作方式用信息科技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与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在育人要求上,注重学生合作意识与情感的发展8,逐步形成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合作的意识,在交往协作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强化信息技术的学科性的重中之重,也是聚焦核心素养的形成,加强学科育人能力的关键。新课改多次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整节课都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什么时候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就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此问题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所以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建立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程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求证据、展示环节、小组评价;建立群学的小组合作机制,是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中突破学习困难提升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学要寻求真实性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理念都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使教育回归生活。新课标倡导真实的学习,旨在变革与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体验运用原理的真实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应从身边的真实情境出发,不能脱离现实,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方式上以真实问题为项目驱动,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字化环境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与评价,引导学生感受信息社会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如果所选的问题脱离于现实情景,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因此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使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学生见过的、有过体检的情景来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形成道德意识。(3)以推进评价体系改革为导向提升实践教学育人效能转变教师评价观念,体现评价的多元性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营造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多主体协同参与。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不仅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正确评价观也是助推教育评价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面对面讲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体,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状态。评价主体的一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评价结果无法从整体视角反映学生的能力9。而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从多个视角对学生展开评价,提高学生信息科技课程学科综合水平,实现评价促进学习作用。首先,在评价方式上应按照学生的综合情况与实际发展水平设置学习阶段性目标,一段时间后针对其设定的目标展开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其次,要保证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习状态都能达到最佳育人目标。最后,可以采用学生匿名向教师提意见或者打分的形式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以此来改进教学实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全面性评价从考察知识和技能等掌握情况入手,注重分析学生的表现能力、思维过程等情感态度的变化,把握核心素养整体发展情况。传统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为知识点的掌握、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新课标注重分析学生能力表现和情感态度等发展状况,是实现育郭锴琪曹殿波邓洁等: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97人功能的一大亮点,从全面的视角评价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政策体制上的支持,深入诊断学生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是彰显教学评价育人导向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线上报告或电子观察记录表方式说出他们关于兴趣、态度的感受与想法,其过程要有明确的评价目的和具体的观察指标,才能更精准把握学生的情感状态,在实践中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确保其育人功能的实现。把握学生情感态度变化,展开多样性评价新课标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注重收集和记录学生在其他课程中运用信息科技的相关表现,学生其他课程中的表现亦是体现出了教学过程评价的跨学科性,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10。学习态度的评价既体现课程评价的多样性,又深刻把握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往的学生评价只单纯的运用终结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缺乏监督,丧失学习动力,评价后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从而失去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本来意义。因此要综合运用观察、模拟、仿真等方法,采用纸笔考试、上机实践、作品创作等方式记录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做到及时、定时、全程评价才能突出评价效果。将线上的学习活动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学习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及时发现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良性反馈并采取恰当措施调整、优化评价才能达到评价育人效应最大化。2.以落实新课标促进专业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建设新课标作为纲领性的政策文件,完善了课程培训、实施和评价的指导建议,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观。新课标实施中面临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撑点,教师要有主动应变的意识,主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专业化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锤炼自身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化理解,才能发挥学科育人的关键作用。教师培训的转型升级,既是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新课标中立德树人要求之必然。应持续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改进教师培训质量,针对新课标的前沿内容和特点,为教师按需选定培训项目、课程、方式等,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培训前有期待、培训中有锻炼、培训后有实践。教师专业提升与发展方面提出可行性实施策略如图 2 所示。(1)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师发展内力精准诊断是教师发展的首要基础教师诊断是落实新课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自身诊断方式,个体能够激活自身内部动力,对“我为什么来”“我的优势在哪里”的问题产生深刻理解,是帮助教师准确定位、找到自身盲点的重要方式,也是帮助教师快速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有效提升自身专业成长的落脚点。精准诊断实质上是一种内部刺激,它与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等共同构成教师自主发展,使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形成更高阶段的、高层次的主体性发展方向。所以精准诊断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的基础。基于义务教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以及岗位需求研制测评诊断量表和教师发展力指标,比如自身优势分析、专业发展瓶颈等,帮助教师对照量表进行自我测评、自我反思、过滤错误,从多维度对教师进行精准画像,对教师教研资源数据进行分类优化。反思实践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构以内部提升策略提升教师的关键能力,还需建立自身最近发展区,通过引导使教师觉察自身能力和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更加清晰准确地落实新课标的个人发展方向,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思路。教学反思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次思考,并对以往经验加以总结和分析,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异,仅制定一套教学提升方案很难达成新课标落地,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本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优势,共同组建教师培训师队伍或者培训课题研究组,研制具体课程改革计划与实施方案,做到有侧重点且有所突破。教师方案制定通过后需进行一次教学实践,一郭锴琪曹殿波邓洁等: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图 2 教师专业提升流程模型构建教师培训外部提升内部提升精准诊断反思实践系统学习改进实践考核反馈98次实践的开展须立足于学习和经验积累,要树立“在实践中学习”理念。在实践中主动将新课标中的理念落实于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记录改进教学,要让课堂走向个性化、走向创造化,践行“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构建体现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课程体系。(2)深化教师培训,形成专业成长的外部助力系统学习是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对教师培训建议做出相关要求,要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探索创新培训方式、全面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系统化开展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体系:“一准”,对培训对象分类管理,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差异化培训动机,聚焦于义务教育不同学段的教师,实施精准培训;“二深”,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培训工作,创新“互联网”教师培训,强化课程标准育人导向,将育人全面渗透进培训内容;“三精”,培训内容深度剖析,在培训前依据新课标呈现的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度剖析选定培训内容,其中教学技能是关键,包括对一次教学经验的萃取和成果的总结凝练,从而提高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水平。改进实践是对教学经验的二次重构有计划地开展递进式二次教学实践,寻找解决关键问题的新方式,丰富和创新教学机制。对于教师来说培训与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改进与创新实践,将一次实践的经验与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用自身行动改进教学现状,进行自我突破,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备课、上课等方面进行全程记录或采用文字视频资料等形式保存和整理,剖析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教师以观察者视角对一次实践中发现的在教学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与分析。最后将教学成果进行凝练与分析,采用内外结合机制进行双重提升。内部主要指自我剖析,开展案例分析、课标分析、总结凝练等方式在自我学习中发现和提升;外部主要指与培训团队和课题研究组进行对话交流,应用问题诊断系统和专家系统帮助教师准确定位,突破自我,进而找到教学盲点形成有效的外部推动力。考核反馈是教师递进式成长的关键环节建立新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基于新课标教学建议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创新方式、科学指导实践应用、教学内容前沿性等方面设立考核标准,注重教学关键能力和成果11,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考核闭环。设立过程性与终结性任务型考核方式,并进行教研团队互评、专家组点评与指导。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科技教学能力,将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一体化培训,真正打通新课标下教育教学全面提升的最后一公里。综上所述,新课标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优化了课程改革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呼唤的新教学不是局部创新,而是整个育人模式与培养模式的变革。落实新课标必须夯实教学改革的实践基础,自觉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具有数字素养和创造力的多方面人才。参考文献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2 李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1):9-10.3 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4 郑茜.守成与创新:面向未来的信息科技教育: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J.江苏教育,2022(68):21-24.5 张济洲.新课标引领新教学的实践逻辑及其推进J.课程 教材 教法,2022,42(10):106-113.6 刘飞,黄伟.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体系重建:基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4):1-6.7 张传燧,左鹏.新时代课程育人:价值、目标及方式:对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的理解与思考 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20-27.9 吴积军.新课标时代,教师如何实现专业成长?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10):13-14.10 丛蕊,岳欠杯,罗敏,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189.11 吴军其,罗攀,沈红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1):123-128.作者:郭锴琪(1998-),女,河北秦皇岛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曹殿波(1981-),男,内蒙古赤峰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邓洁(2000-),女,河南郑州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陈芋彤(1999-),女,内蒙古赤峰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责任编辑 郭振玲】郭锴琪曹殿波邓洁等: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9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