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滞碍及对策研究_李雷.pdf
下载文档

ID:2874332

大小:1.2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形势下 高校毕业生 就业 对策 研究 李雷
169就业与保障 2023.6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滞碍及对策研究文/李雷 孔环 刘亮亮摘要:就业优先战略下,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下高校主动作为的鲜明导向。文章对某 S高校 8344 名 2023 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意愿调查分析,同时对部分毕业生和毕业生辅导员开展深度访谈,收集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意见。结果显示,当前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地点、就业渠道、就业心态、就业困境等呈现新变化,存在毕业生生涯规划不清晰、求职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政策宣传与落实仍需加强等问题。为此,从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不同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滞碍;就业意愿;调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仍然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通货膨胀预期、新冠疫情等复杂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普遍不高,存在就业滞碍问题。其原因不仅与外部经济环境有关,也与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期望、就业能力、就业心理及家庭影响等因素有关。加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某S高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一)样本数据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面向某S高校2023届毕业生于线上开展,主要针对就业去向、就业地点、求职因素、就业渠道等方面进行调研。全校共有 8344 名 2023 届毕业生参与。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情况如下:1.本科生 7089 人、硕士 1224 人、博士 31 人,分别占84.96%、14.67%、0.37%。2.男 生 5174 人、女 生 3170 人,分 别 占 62.01%、37.99%。3.学 科 门 类 为 工 科 的 学 生 最 多,有 5519 人,占66.14%。其次是管理学(820 人,占 9.83%)、理学(794 人,占 9.52%)、经济学(466 人,占 5.58%)、文学(438 人,占 5.25%)、法学(165 人,占 1.98%)、艺术学(142 人,占 1.7%)。4.6729 人(80.64%)入学前户籍为山东省内,1615 人(19.36%)入学前户籍为山东省外。(二)调研结果分析1.就业去向分析从就业意向去向分布统计数据来看,选择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生占 66.48%,这一比重也符合近年来的“考研热”“考博热”现象。部分毕业生希望通过考研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也有毕业生试图通过考研解决“缓就业”和“慢就业”问题。从理想的就业工作单位类型看,39.57%的毕业生期望到国有企业工作,21.75%的毕业生倾向于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7.13%的毕业生希望走进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总体上,约 70%的毕业生想在体制内单位就业,反映出年轻人对于“铁饭碗”的日趋青睐,更加追求职场“稳定性”“安全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务员考试和事业编制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2.就业地点偏好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山东省内地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最大,占 55.65%。其中,青岛市占 26.20%,是省内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城市。另外,首选“北上广深”和山东省外地市的毕业生分别占 13.33%、11.84%,13.37%的毕业生表示对就业地区并无偏好。有 35.13%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会考虑良好的人才政策,更加追求工作和生活的“性价比”。12.7%的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还有1.82%的毕业生首选在西部地区就业。可以看出,许多毕业生看到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主动选择去基层就业,或到小城市就业,或返乡就业。3.求职看重因素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薪资福利、工作性质或岗位成为毕业生在求职时最看重的两个因素。具体来看,薪资福利占比最高,为 70.64%;其次是工作性质和岗位,占 62.91%。除薪资福利以外,新一代毕业生同时会关注工作环境和发展空基金项目:1.2022年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校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新研究”(SZKT-22013);2.2022年度山东科技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升级研究”(ESDZX-22117)。高校观点170就业与保障2023.6间,期望通过第一份工作积累经验和提升技能,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而选择专业对口的毕业生相对较少,仅占24.86%。图 1 毕业生求职看重因素分析图/%单独对毕业生期待的薪资待遇进行分析,具体来看,23.59%的毕业生期望薪酬在 5000 元 6000 元,占比最多;其次,期望薪酬在 6000 元 7000 元和 7000 元 8000 元的毕业生人数接近,占比分别为 17.97%和 17.98%。另有15.32%的毕业生期望薪酬在10000元以上。毕业生普遍反映,因受到近几年新冠疫情频发、全球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期望薪酬的心理预期有所下降2。4.就业渠道偏好分析近年来,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由线下转为线上,“云招聘”“云求职”成为主流;或依托自有平台、或与智联招聘等人才中介平台合作,高校与用人单位面向毕业生的“线上双选会”“空中宣讲”等活动有序开展。毕业生对线上和线下两种招聘方式的态度不一,68.96%的毕业生认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同等重要,20.16%的毕业生认为线下更好,10.88%的毕业生认为线上更好。图 2 毕业生求职渠道偏好分析图/%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毕业生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准备不充分毕业生对职业兴趣和价值的了解程度不一,有 31.39%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程度表示一般,5.67%的学生表示还不太了解,1.52%的学生表示很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仅有 14.69%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非常了解。总体来讲,有超过五成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不够了解、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比较迷茫,他们通常会被动地选择工作岗位或者跟风考研、考公务员,但成功率一般偏低3。很多应届毕业生并未意识到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直至大四面临求职时才开始被动地关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从毕业生进行的就业准备来看,46.98%的毕业生正在关注就业市场动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41.16%的毕业生正在多方寻找实习机会积累经验,17.14%的学生拟自主创业并进行相应准备。另外,39.61%的毕业生并没有特别的准备,就业过程中顺其自然就好。(二)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期望普遍偏高据调查显示,就业目标选择“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的毕业生占 63.55%,选择“生活环境闲适、安定”的毕业生占 62.88%,半数以上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会考虑其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其中部分毕业生会同时考虑两个选项。这反映出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时既渴望获得优质的工作资源,又不希望工作影响日常生活的心态。也可以看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重视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眼前的利益,忽视了自身能力培养和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长期价值。(三)毕业生就业心态需调整,就业能力短板明显当前复杂的就业背景对大部分人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急于就业的毕业生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调查来看,56.5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就业受到了当前复杂就业背景的影响,就业有一定的压力。从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调研情况来看,仅有 8.26%的毕业生表示自己的就业情况非常乐观,24.07%的毕业生表示乐观,18.4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预判表示担忧。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目前,从毕业生自身欠缺的就业技能情况来看,半数以上的毕业生(62.55%)认为自己缺乏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还有部分毕业生(27.21%)认为缺乏沟通协调能力和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成为求职的主要困扰。(四)就业帮扶政策宣传引领不足,政策落地实施效果不明显地方经济文化及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对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科学有效的宣传可以大幅提升地方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此地就业和创业。其次,积极的政策宣传可以提高引进高校毕业生的效率,减少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时间成本。据调查,近一半的毕业生对各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了解不多,甚至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表示完全不了解。这说明就业帮扶政策的宣传引导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171就业与保障 2023.6个方面:一是宣传形式和渠道没有与时俱进、因势而新。部分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宣传内容陈旧、形式老套、宣传对象针对性不强。例如:目前各地区主要通过校园宣讲、官方网站发布和宣传册发放等方式宣传人才引进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年轻人获取新闻宣传资料的途径和喜好,也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效应,导致宣传受众范围有限、传递效果较慢。二是虽然大部分高校了解各地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但没有很好地将这些政策应用于指导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行动,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够明显。三、推动当前形势下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一)政府层面1.统筹协调,促进多元就业。一是搭建校政企协同育人平台,打通就业创业渠道,以“访企拓岗”“就业育人供需对接项目”等为载体,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交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各类人才招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申请等信息,积极开展人性化创业就业服务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认真实施基层就业等项目,打通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2.打造智慧就业平台,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有利时机,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增加就业信息筛选及就业招聘信息精准推送功能,所有就业手续“一张网”“一平台”“一战”办理。将优秀企业家、资深HR、就业指导专家邀请至线上,让毕业生足不出户也能得到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二)高校层面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高校要教育毕业生保持平常心,客观地看待自身综合条件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站在为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服务的角度选择就业岗位;积极动员毕业生参军报国,加入强军建设的队伍;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乡村振兴一线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2.与时俱进,构建敏捷灵活的高校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根据招聘形势变化,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创新“无企业进校”招聘新模式、通过招募“校园就业大使”“短视频看企业”等多种方式开展招聘活动。学校也要及时为毕业生做好思想工作,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招聘模式。(三)家庭层面家庭是毕业生人生发展过程中最坚强的后盾和依靠,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从就业影响因素统计分析来看,毕业生父母及亲友的想法和建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比例高达 76.2%,可见家庭对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影响之深。家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和科学合理的就业建议能够帮助毕业生快速找到并达成人生的奋斗目标,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能量。然而,部分家长对整个就业环境和形势缺乏全面了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的价值判断。比如: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吃苦,不同意孩子到西部基层就业、反对孩子应征入伍等;有的家长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一心希望孩子升学、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现象都对毕业生人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产生了不利影响。家长应及时认识到这些问题,积极配合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物质、精神还是人际交往等方面,家长都要给予孩子大力支持4。(四)个人层面1.增强自身就业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技能、增强硬实力很重要。因此,毕业生在求学期间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并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提升创新力。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实习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充分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等。2.增强就业积极性。一是要主动拓宽自己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学校官方推送的就业信息一般是最可靠、最实用的信息。因此,学生要重点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网、公众号和教师群内推送的就业信息。同时,要善于借助学长学姐、亲戚朋友等有效就业资源。二是要主动了解目标企业的发展、招聘岗位及所在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做到心中有数,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聚焦个人优点,认真制作并投递简历等,向企业展示最优秀的自己,从而帮助自己实现顺利就业。(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参考文献李雷,王震,李召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挑战及对策分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1):49-55.洪何露.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就业与保障,2022(7):181-183.鲍秀娟,尉小珍,朱冬雪,等.疫情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解决对策 J.中国市场,2022(4):107-108.冯赵建,许雪靖,杨许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基于史密斯模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8-64+90.123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