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高校
劳动教育
教学改革
路径
研究
孙鹏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62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人才培养标准的新时期高校劳动育人培养模式研究”(编号:SDJG-2021-ZD06)作者简介:孙鹏(1982),男,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与实践;胡学博(1983),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劳动心理。劳动教育改革是一项涉及多方的系统工程,需要以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要求,持续加强思想引领,增强价值认同,通过学科协同耦合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以劳动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工具等为着力点,综合多方力量,推进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树立劳动教育教学新理念(一)统一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学界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并不统一。有学者提出,劳动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想教育在行为上的延伸,目的在于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意识;有学者则认为,劳动教育即技能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巧,提高劳动效率;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主管部门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总结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统一”:一是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即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指南,指导劳动者进行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二是社会性与协调性相统一,既要强调劳动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也要围绕劳动者的培养,协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为学生有效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三是人民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通过历史与现实让学生感知劳动为人民服务、人民创造历史、学生是人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将知识技能应用于为人民服务;四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重视劳动课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确保劳动教育成效。(二)培养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认同当前社会中,轻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的现象仍然存在。受社会和家庭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自理能力弱,存在排斥体力劳动、不愿从事一线工作等心理。学生存在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对劳动的情感认同。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认同。一是重视思想引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二是重视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是重视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融合,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化、标准化、体系化建设。(三)坚定热爱劳动的信念目前,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教学轻思想引领的问题。部分任课教师在开展专业教育、技能训练时,未能抓住教学契机,不能把劳动实践升华为劳动情感共鸣,使劳动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免将劳动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提高个人技能、实现个人追求,从而忽视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因此,坚定热爱劳动信念,有助于普及劳动知识,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劳动品质,发扬劳动精神,这既是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由自发劳动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树立劳动教育教学新理念、构造劳动教育教学新模式、建设劳动教育教学新文化、完善劳动教育教学新机制,是新时代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凸显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改革;路径研究孙鹏,胡学博(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66到自觉劳动再到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有效路径。这就要求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成长阶段特征和学习特点,在提高学生劳动教育参与度和针对性的同时,重视提升劳动教育的亲和度和感染力,避免简单空洞的说教或单纯的技能训练,深挖劳动教育的精髓,使热爱劳动真正融入学生的理想信念中。二、构造劳动教育教学新模式(一)拓展课程融合渠道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相比,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开发滞后、场地和经费紧张等问题。鉴于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关联性,可以通过拓展课程融合渠道实现劳动育人目标。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国家意识、劳动认同、素质养成、专业志向、奉献精神五个层面开展思想引导。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要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专注专业技能。要弘扬劳模精神,让学生以劳模为榜样,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优秀劳动品质。要通过根本性举措、全方位行动,让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二)深化第二课堂改革项目性和实践性是第二课堂的主要特征,深化第二课堂改革对促进劳动教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在劳动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第二课堂将劳动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中的个人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第二,在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聚焦学生劳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通过第二课堂优化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劳动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重构劳动实践设计,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通过第二课堂改革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构建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实践平台,促进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持续充实和师资水平的持续提升。(三)促进校企协同联动劳动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贯彻落实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劳动教育教学改革中,校企协同联动是倍增劳动教育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搭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发挥劳动教育在专业技能训练、技术研发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提升,从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落实实践育人要求,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参与学校一线教学,通过劳动教育教学平台解读企业人才需求、职业素养要求、行业评价标准、企业考核标准等,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培育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增强劳动教育实效。三、建设劳动教育教学新文化(一)培养劳动教育教学新业态人类通常的学习是从自然现象中习得抽象化、理论化、概括性的知识,往往与一线生产生活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强调劳动教育,就是强调在真实完整的场域中解决问题,这也是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所在。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需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是连接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桥梁”,培养劳动教育教学新业态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导向务实化,使劳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劳动者。(二)创设劳动教育教学新模式传统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只能以听为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内容上,说教内容多,实操内容少;在教学目标上,注重让学生通过记忆实现认识目标;在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创设劳动教育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对传统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在教学方式上,树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在教学内容上,拓展劳动教育外延,开发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在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认知,也兼顾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实现知、情、意的统一。(三)外显劳动教育教学新成效对于高校而言,劳动教育不仅是专门的课程,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如何外显劳动教育教学成效?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体现?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高校劳动教育除了2023第4期教改探索67河南教育高等教育要开展课堂教育,还要依托各类活动检验劳动教育成效。比如,教育引导学生在教室、宿舍及校园其他公共场所参与清洁卫生活动,积极参与“三支一扶”、暑期社会实践等,在专业实习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学以致用,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劳动教育既是目标,也是方式方法。高校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环境,寓教于劳,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成效。四、完善劳动教育教学新机制(一)规范劳动教育教学评价标准规范劳动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是明确教学评价内容的基础,是精准、高效评价课堂教学的前提。目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四个方面: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学科间融合 渗透、课外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在规范劳动教育教学评价时,应考虑教育教学实际,既不 能唯分数论,也不能凭主观意志、个人好恶 随 心所欲地评价。教育部印发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因此,在规范劳动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时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技能与方法相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理念相统一。要重视落实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同时要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二)优化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优化劳动教育教学过程,前提是准确把握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劳动教育教学既要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相关要求,也要观察和研究本校学生学习过程,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组织教学活动,重构本校劳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课堂再造。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有两个。一是设定知识深度等级。根据美国课程改革专家马扎诺提出的“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自我系统”的路径,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规律,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研发。在由浅入深的学习中,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由“记忆、理解、分析”到“应用、评价、创造”,形成高等级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二是研发学生学习工具。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和不同学科的特点,研发辅助性学习工具,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知识记忆型转化为任务探究型,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自我建构和共同建构,推动深度学习,进而形成高阶思维。(三)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劳动教育教学考核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是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教学评价理念和教学评价标准的载体。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考核内容,需打破知识本位的教育观点,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学考核的重心。因此,劳动教育课不应仅采取课业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还应关注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表现,重视学生的劳动体验,注重在学生的日常劳动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将其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成长档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培养都离不开劳动教育。同时,劳动教育课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避免采用僵化的考核模式,要依据课程特点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模式,防止在考核过程中“走过场”。总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立足于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理念认同、模式创新、氛围营造、标准设置、路径探索等方面不断努力,持续推进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参考文献: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7-15).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