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zy_lltx_jy0801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专业课》 中医儿科学
儿科学基础
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 受孕至分娩,共40周——妊娠中期15周、妊娠晚期13周损伤,易致早产。
2.新生儿期 出生至生后满28d——易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
3.婴儿期 生后满28d至1周岁——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4.幼儿期1~3周岁——易发生脾系病证,传染病发病率增高,易发生意外事故
5.学龄前期3~7周岁——易发生溺水、烫伤、坠床、错服药物以致中毒等
6.学龄期7~12周岁——防止近视,防止龋齿,减少精神行为障碍
7.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保障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小儿生长发育
体重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测量体重,应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平时于进食后2小时称量为佳。
出生体重:约3Kg
1~6个月:每月长0.7Kg 公式: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每月长0.5Kg 公式: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每年长2kg 公式:体重(Kg)=8+2×年龄
身长(高)测量方法、正常值:
3岁以下小儿仰卧位以量床测量从头顶至足底的长度,称身长。3岁以上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上的软尺测量身高。
出生时:约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增长约10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高增长每年约7cm。
2~12岁身高公式:身高(cm)=70+7×年龄
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
出生时约1.5~2cm,至12~18个月闭合。
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
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
牙齿萌出时间及正常值
乳牙20颗:4~10个月萌出(顺序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尖牙例外),2~2.5岁出齐;
2岁内:出牙数=月龄-(4或6)。
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呼吸、脉 搏: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低。
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
1个月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
2个月扶坐或侧卧时勉强抬头;
4个月可用手撑起上半身;
6个月会翻身;
8个月会爬走;
10个月扶走;
12月后可独走(考点)。
精细动作:新生儿握拳,3~4个月玩手,5个月抓物,9~10个月捏拾东西,12~15个月乱涂乱画。
运动发育顺序
新生儿会哭叫;
2个月发出和谐喉音;
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
4个月发出笑声;
7~8个月发出复音(考点);
1岁可说出简单生活用语;
1.5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2岁后能简单交谈;
4~5岁后用完整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言发育
记忆口诀
出生伸欠哭哇哇,二三抬头笑认妈,
四五翻身笑出声,六七会坐学咿呀,
八九爬行叫妈爸,一岁开步说短话。
发育个体差异大,综合衡量判断佳。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
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稳定、尚未完善。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发育完善。
“纯阳”学说:“纯”指小儿初生,未经太多的外界因素影响,胎元之气尚未耗散;“阳”指以阳为用,即生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生理现象。
儿科四诊特点
概述:儿科四诊应用特点
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与临床其他各科一样,均用望、闻、问、切四种不同的诊查手段进行诊断和辨证。因乳婴儿不会说话,较大儿童虽已会说话,也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病情,所以问诊较成人困难。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望诊。
望形态
头颅
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
五迟证
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睛下垂
解颅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泄泻后阴伤液脱
躯体
胸廓高耸形如鸡胸
佝偻病、哮喘
肌肉松弛,皮色萎黄
厌食、偏食、反复感冒
四肢
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
疳积
毛发
头发稀细,色枯无泽
肾气亏虚或阴血内亏
头发脱落,见于枕部
气虚多汗之枕秃
发细结穗(sui),色黄不荣
气血亏虚,积滞血瘀
脱落成片,界限分明
血虚血瘀之斑秃
面容
面容瘦削,气色不华
气血不足
面部浮肿,脸肿如蚕
水湿泛溢
耳下腮部肿胀
邪毒窜络之痄腮或发颐
颔下肿胀热痛
多为热毒壅结之臖核肿大
望舌体
面容
五官不正,眼距缩小,鼻梁扁平,口张舌伸
先天禀赋异常之痴呆
口角歪斜,眼睑不合,偏侧流涎,表情不对称
见于风邪留络之面瘫
苦笑貌
风毒从创口内侵之破伤风
面肌抽搐
风邪走窜经络之惊风或痫症
小儿面部表情异常,或眨眼,或搐鼻,或咧嘴,或龇牙,或多咽
抽动障碍
正常
病理表现及临床意义
舌体
柔软、伸缩自如
舌体胖嫩,齿痕—脾肾阳虚,水饮痰湿内停;
舌伸出属外,来回拌动,掉弄如蛇,称为弄舌
—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智力低下;
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
—心经有热;吐舌不收—心气将绝;
时时舌舔口唇,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脾经伏热
舌质
淡红(考点)、润泽
舌质淡白—气血虚亏;舌质绛红,有红刺—温热病邪入营入血(考点);舌质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阴虚火旺;舌质紫暗或紫红—气血瘀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见于丹痧(猩红热)
舌苔
干湿适中的薄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考点)
苔白—寒;苔黄—热;苔白腻—寒湿内滞,或寒痰食积;苔黄腻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剥苔—热性病为阴伤津亏;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胃之气阴不足(考点);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淡白舌-寒
黄苔-热
染苔
察目
眼睑开阖无力
元气虚惫
寐时眼睑张开而不能闭合
脾虚气弱之露睛
两目呆滞,转动迟钝
肾精不足,或惊风先兆
两目直视,瞪目不活
肝风内动
目赤肿痛
风热上攻
目眶凹陷,啼哭无泪
阴津大伤
察鼻
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
肺经郁热
鼻孔干燥
肺经燥热伤阴
鼻衄鲜红
肺热迫血妄行
鼻翼煽动,伴气急喘促
肺气郁闭
察耳
耳壳丰厚,颜色红润
先天肾气充沛
耳壳薄软,耳舟不清
先天肾气未充
耳内疼痛流脓
肝胆火盛
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疼痛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察口
唇白而肿
唇风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
猩红热
口腔破溃糜烂
心脾积热之口疮
口内白屑成片
鹅口疮
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
麻疹黏膜斑
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无脓水流出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牙齿萌出延迟
肾气不足
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
马牙
乳蛾大而不红
瘀热未尽,或气虚不敛
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
白喉
察二阴
男孩阴囊不紧不松
肾气充沛
阴囊松弛
体虚或发热
阴囊中睾丸肿大透亮不红
水疝
阴囊中有物下坠,时大时小,上下可移
小肠下坠之狐疝
女孩前阴部潮红灼热
湿热下注,注意有无蛲虫病
辨斑疹
斑色红艳,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多为热毒炽盛,病在营血。
斑色紫暗,面色苍白,肢冷脉细,为气不摄血,血溢脉外。
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见于荨麻疹。
察二便
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
内伤乳食
大便稀薄,色黄秽臭
肠腑湿热
下利清谷,洞泄不止
脾肾阳虚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
肠套叠
大便色泽灰白不黄
胆道阻滞
望小便
小便气味臊臭
湿热下注
小便清长如水
脾肾阳虚
小儿指纹诊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自虎口向指端:风关,气关,命关。
小儿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辨证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当指纹与病证不符时,当“舍纹从证”
浮
指纹浮现,显露于外
病邪在表
沉
指纹沉伏,深而不显
病邪在里
红
纹色鲜红浮露
外感风邪
纹色紫红
邪热郁滞
纹色淡红
内有虚寒
紫
纹色青紫
瘀热内结
纹色深紫
瘀滞络闭,病情较重
淡
指纹色淡,推之流畅
气血亏虚
滞
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
实邪内滞,如瘀热、痰湿、积滞
三关
纹在风关
病邪初入,病情轻浅
纹达气关
病邪入里,病情较重
纹进命关
病邪深入,病情加重
指纹达指尖,透关射甲
病情危重,也可正常
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听声音
啼哭声
哭声洪亮有力
实证
哭声细弱无力
虚证
啼哭声音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
腹痛
啼哭声嘶,呼吸不利
谨防急喉风
夜卧啼哭,睡眠不安,白天如常者
夜啼或积滞
咳嗽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
燥邪犯肺,或肺阴受损
咳声清高,鼻塞声重
外感
干咳无痰,咳声响亮
咽炎
咳嗽频频,痰稠难咯,喉中痰鸣
肺蕴痰热,或肺气闭塞
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
白喉、急喉风
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
顿咳(百日咳)
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问寒热
夏季高热,持续不退,伴有无汗、口渴、多尿,秋凉后自平
夏季热
发热持续,热势枭张,身热不扬,午后热盛,面黄苔腻
湿热内蕴
夜间发热,腹壁及手足心热,腹满不食者
内伤乳食
问出汗
白天汗出较多,稍动尤甚,不发热者
气虚卫外不固的自汗
入睡则汗出淋漓,醒后汗止
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盗汗
热病中汗出热不解者
表邪入里
若口渴、烦躁、脉大、大汗者
里热实证
问头身
头痛而兼发热恶寒
外感风寒
头痛呕吐,高热抽搐
邪热入营,属急惊风
头晕而兼发热
外感
头晕而兼面白乏力
气血不足
头痛如刺,痛有定处
瘀阻脑络
问二便
大便溏薄不化,或先干后溏,次数较多,或食后欲便者
脾虚运化失职
便泻日久,形瘦脱肛者
中气下陷
若便时哭闹不安
多为腹痛
小便清长,夜间遗尿量多色清者,
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
问饮食
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吞酸
伤乳伤食
多吃多便,形体消瘦
疳证之胃强脾弱
渴欲饮水,口舌干燥
胃热津伤
渴而不欲饮,或饮而不多
湿热内蕴
问睡眠
睡眠不宁,辗转反侧,喜俯卧者,多为气血失和,胃弱疳积。
睡中磨齿,或因虫积,或因胃气失和。
夜寐不宁,肛门瘙痒,多为蛲虫。
入夜心怀恐惧而难寐,多为心神失养或惊恐伤神。
睡中惊惕,梦中呓语,多为肝旺扰神,或胃不和而寐不安。
睡中露睛,多为久病脾虚。
睡中磨牙,多为胃气不和,肝火内盛。
寐不安宁,多汗惊惕,常见于佝偻病、脾虚肝旺证。
切诊
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儿科基本脉象:主要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
浮为病在表,沉为病在里;迟为寒,数为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结脉为心气伤;代脉为脏气损;细脉为阴虚;弦脉为肝旺或为痛为惊;滑脉为痰食中阻;脉律不整,时缓时数,,为心之气血失和。
囟门按诊
囟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囟填
多为风火痰热上攻
囟门凹陷,为囟陷
常因阴津大伤
颅骨按之不坚而有弹性感
多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儿科治法概要
用药原则
治疗及时准确;
方药精简灵巧;
重视先证而治;
注意顾护脾胃;
掌握用药剂量。
用药剂量
年龄
成人量
新生儿
六分之一
乳婴儿
三分之一
幼儿
二分之一
学龄儿童
2/3或接近成人用量
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证
内治法
适应证
疏风解表法
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
止咳平喘法
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咳喘
清热解毒法
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痢疾、血证等
凉血止血法
出血证候,如鼻出血、齿出血、尿血、便血、紫癜
安蛔驱虫法
肠道虫证,如蛔虫、蛲虫等
回阳救逆法
元阳虚衰欲脱之重证
消食导滞法
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如积滞、伤食泻、疳证等
镇惊开窍法
小儿惊风、癫痫等
利水消肿法
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
健脾益气法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如泄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
培元补肾法(考点)
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
活血化瘀法
血瘀证,如肺炎咳喘、哮喘口唇青紫,肌肤瘀斑瘀点,腹痛如针刺等
其他治法
1.小儿推拿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包括小儿泄泻、腹痛、厌食、痿证、斜颈等。
2.刺四缝疗法操作方法及主要适应证 四缝是经外奇穴,位置在食指、中指、环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是三阴经所过之处。
婴儿期喂养
1.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2.母乳喂养
(1)喂养方法:按需喂养、定时喂哺。
(2)断乳时间:8~12月断奶。
3.混合喂养:
(1)喂养方法:补授法、代授法。
(2)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新生儿疾病
胎怯
发病特点
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短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又称“胎弱”。
临床以出生低体重为特点,以出生体重低于2500g为客观指标,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病因病机
胎怯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病变脏腑主要在肾与脾。
发病机制为先天禀赋不足,化源未充,涵养不足,肾脾两虚,五脏失养。
分证论治
肾精薄弱证
证候: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
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代表方剂: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证
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代表方剂:保元汤。
胎黄
发病特点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胎黄相当于西医学新生儿黄疸。
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多胎儿、素体虚弱的新生儿。
病因病机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病久则气滞血瘀而黄疸日深难退。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鉴别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出现
生后第2-3日
出生后24小时以内
发展
4-6日达到高峰
发展快
消退
足月儿2周,早产儿3-4周
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退而复现。
程度
程度轻
程度重
伴随症状
除偶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伴随各种临床症状。
分证论治
湿热郁蒸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退黄。
代表方剂:茵陈理中汤。
气滞血瘀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行气化瘀消积。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
肺系病证
感冒
小儿感冒的特点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皆可发病,婴幼儿更为多见。
小儿具有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肝火易亢的生理特点,患感冒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病因病机
小儿感冒的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邪等,亦有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
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
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
外邪——口鼻、皮毛——肺卫——肺气失宣——发热、恶风寒等
分证论治
主证
风寒感冒证
证候: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不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证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代表方剂:银翘散。
暑邪感冒证
证候: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清暑解表,化湿和中。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时邪感冒证
证候: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瘟解表消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感冒夹痰证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治法:风寒夹痰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代表方剂:在疏风解表基础上,风寒夹痰者加二陈汤、三拗汤;风热夹痰者银翘散加桑菊饮加减。
感冒夹滞证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代表方剂: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用保和丸。
感冒夹惊证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代表方剂: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用镇惊丸。
咳嗽
病因病机
小儿咳嗽的病因,主要外因为感受风邪,主要内因为肺脾虚弱。
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脾,基本病机为肺失宣肃。
外邪→口鼻、皮毛→肺卫→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外感咳嗽。
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内伤咳嗽。
分证论治
风寒咳嗽证
证候: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杏苏散。
风热咳嗽证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桑菊饮。
痰热咳嗽证
证候: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或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汤。
阴虚咳嗽证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养阴清肺。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
肺炎喘嗽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气喘、咳嗽、痰鸣、发热等症。
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新生儿患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典型表现。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全胸片:小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或为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增强或降低。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学检查、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血常规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分证论治
风寒郁肺证
证候: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呛咳频作,呼吸气急,痰稀色白,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剂:华盖散。
风热闭肺证
证候: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重证则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扇,喉中痰鸣。
治法:辛凉宣肺,降逆化痰。
主方: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
证候: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扇,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赤,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显于气关。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代表方剂: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
证候: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憋,呼吸闲难,鼻翼扇动,胸高胁满,张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紫绀,涕泪俱无,烦躁不宁或嗜睡,甚至神昏谵语,口渴引饮,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苔黄腻或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阴虚肺热
证候:咳喘持久,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干咳少痰,面色潮红,口干便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证
证候:久咳、咳痰无力,痰稀白易咯,多汗,易感冒,纳呆便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肺益气,健脾化痰。
代表方剂:人参五味子汤。
哮喘
病因病机
哮喘的发病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内伏,成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
诊断要点
多有婴儿期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
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发作之前多有喷嚏、鼻塞、咳嗽等先兆。
常突然发作,发作时咳嗽阵作,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甚至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呼气时明显,呼气延长。若支气管哮喘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啰音。
分证论治
发作期
风寒束肺证
证候:气喘,喉间哮鸣,咳嗽,胸闷,痰稀色白有泡沫,喷嚏鼻塞,流清涕,唇青,形寒肢凉,无汗,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指纹红。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定喘。
代表方剂: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阻肺证
证候:气喘,声高息涌,喉间哮鸣,咳嗽痰壅,痰黏色黄难咯,胸闷,呼吸困难,鼻塞,流涕黄稠,身热,面红唇干,夜卧不安,烦躁不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外寒内热证
证候:气喘,喉间哮鸣,咳嗽痰黏,色黄难咯,胸闷,喷嚏,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面色红赤,夜卧不安,无汗,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紧或滑数,指纹浮红或沉紫。
治法: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代表方剂: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证
证候:气喘,喉间哮鸣,持续较久,喘促胸满,动则喘甚,咳嗽,痰稀色白易咯,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晦滞少华,神疲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沉迟,指纹淡滞。
治法:泻肺平喘,补肾纳气。
代表方剂:偏于肺实者,用苏子降气汤。偏于肾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
证候: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形体消瘦,神疲懒言,面白少华或萎黄,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软,指纹淡。
治法: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
脾肾阳虚证
证候:喘促乏力,动则气喘,气短心悸,咳嗽无力,形体消瘦,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面白少华,腹胀,纳差,夜尿多,便溏,发育迟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摄纳气。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证
证候:喘促乏力,动则气喘,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咳嗽无力,盗汗,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面色潮红,午后潮热,口咽干燥,手足心热,便秘,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治法:养阴清热,敛肺补肾。
代表方剂:麦味地黄丸。
脾系病证
泄泻
发病特点
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
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
分证论治
湿热泻证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代表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
风寒泻证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
伤食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代表方剂:保和丸。
脾虚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气阴两伤证
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委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代表方剂: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证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代表方剂: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积滞
发病特点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夹杂于其他疾病中。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为多见。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人工喂养及病后失调者,更易罹患。
分证论治
乳食内积证
证候: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代表方剂:乳积者,选消乳丸;食积者,选保和丸。
脾虚夹积证
证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代表方剂:健脾丸。
疳证
概述
“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病因病机
主要病变脏腑在脾胃
基本病理改变: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
脾胃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津液亏耗→脏腑、肌肉、筋骨、皮毛无以濡养→疳证。
谦证
“眼疳”:夜盲目翳,若脾病及肝,肝失所养,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而见视物不清。
“口疳”: 舌生疮者,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
“肺疳”:咳喘、潮热,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
“骨疳”:骨骼畸形,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
“疳肿胀”:水肿,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
分证论治
疳气证
证候: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和脾胃,益气助运。
代表方剂:资生健脾丸。
疳积证
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性情烦躁,夜卧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消积理脾,和中清热
代表方剂:肥儿丸。
干疳证
证候: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貌似老人,毛发干枯,面色白,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嫩,苔少,脉细弱。
治法:补益脾气,养血活血。
代表方剂:八珍汤。
兼证
眼疳证
证候: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代表方剂:石斛夜光丸。
口疳证
证候: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代表方剂: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证
证候: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短少,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厌食
概述
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本病好发于1~6岁的小儿。厌食指以厌恶摄食为主证的一种小儿脾胃病症,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厌食症状,则不属于本病。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而致病,其他病因还有他病失调脾胃受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暑湿熏蒸脾阳失展、情志不畅思虑伤脾等,均可以形成本病。
厌食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制总在脾胃失健,纳化失和。
治疗原则
基本法则:运脾开胃。
辨证论治
1.脾失健运
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薄腻。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主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主方:异功散加味。
脾胃阴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
腹痛
概述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证,以腹部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脐旁部位发生疼痛为特征。
病因病机
外感时邪,内传于里→寒凝热→腹痛。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辛辣、饮食不洁,过食生冷)→病邪郁结→气机郁滞→腹痛。
情志失调→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腹痛。
久病损阳或阳气素虚,脏腑失煦→脏腑脉络不得舒展→腹痛。
鉴别诊断
与胃痛的鉴别:胃痛的部位在胃脘部,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的常见症。
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痢疾腹痛常伴里急后重;霍乱腹痛伴上吐下泻;积聚腹痛以腹有包块。
与外科腹痛相鉴别:一般的外科腹痛病势多较重,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且压痛点明显,腹膜炎合并有急腹症者,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
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 、产有关。
治疗原则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郁者散之,审证求因,审因求证。
分证论治
1.腹部中寒
证候: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倦,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尚调;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主方:养脏汤加减。
胃肠结热
证候: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行气止痛。
主方:大承气汤加减。
脾胃虚寒
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方:小建中汤加减。
乳食停滞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拘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主方:香砂平胃散加减。
气滞血瘀
证候: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甚则腹中有包块,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心肝病证
汗证
发病特点
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小儿。
病因病机
肺气虚弱,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湿热郁蒸,肥甘厚腻化生湿热,蕴阻脾胃,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证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