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zy_lltx_jy0601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专业课》 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阴阳辨证
局部症状
阳
阴
发病缓急
急性发病
慢性发作
病位深浅
发于皮肉
发于筋骨
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
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灼热
不热或微热
肿形高度
形势高起
平坦下陷
肿胀范围
肿胀局限,根脚收束
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疼痛比较剧烈
不痛、隐痛、抽痛
脓液稀稠
脓液稠厚
稀薄或纯血水
病程长短
比较短
比较长
部位辨证
上部
病因特点
多为风温、风热(风邪为患,多发于上部)
发病特点
一般来势迅猛,风热证、风温证多见,实证、阳证居多。好发于头面、颈项、上肢部
常见症状
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或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
病因特点
气郁、火郁多见(气郁、火郁,多发于中部)
发病特点
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初起多为气郁证、火郁证,属实,破溃时虚实夹杂,后期多正虚。好发于胸、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常见症状
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
病因特点
寒湿、湿热多见(湿邪为患,多发于下部)
发病特点
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初起多为阴证,后期多虚证,多兼夹余邪。好发于臀、前后阴、腿、胫、足
常见症状
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经络辨证
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部位
所属经络
头顶
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乳部
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耳部前后
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
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背部
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
臀部
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腿部
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
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其他
目部为肝经所主;耳内为肾经所主;鼻内为肺经所主;舌部为心经所主;口唇为脾经所主
经脉
特性
引经药
手太阳经
多血少气
(太阳、厥阴)
(治疗:破血补托)
黄柏、藁本
足太阳经
羌活
手厥阴经
柴胡、丹皮
足厥阴经
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手少阳经
多气少血
(少阳、少阴、太阴)
(治疗:行气滋养)
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
足少阳经
柴胡、青皮
手太阴经
升麻、桂枝、白芷、葱白
足太阴经
升麻、苍术、白芍
手少阴经
黄连、细辛
足少阴经
独活、细辛、知母
手阳明经
多气多血(阳明经)
(治疗:行气活血)
升麻、石膏、葛根
足阳明经
升麻、石膏、白芷
致病因素
六淫
部位
表现
风邪
多犯上部
发病迅速,其肿宣浮,痛无定处,走注甚速,常伴恶风、头痛等
寒邪
常侵袭筋骨关节
患部多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
暑邪
必夹湿邪
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症状(热+湿+耗气伤津)
湿邪
多湿热相兼
患部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流滋、作痒,常伴纳食不佳、胸闷呕恶、腹胀腹满、舌苔腻等
燥邪
易犯手足、皮肤、黏膜
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
火邪
多阳证
来势猛急,患部焮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干结等
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致病因素
内容
情志内伤
多夹郁夹痰,多发生于肝胆经部位
外来伤害
①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所致外伤;
②外伤后感染;
③外伤后气血不畅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特殊之毒
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及不明毒邪
痰饮瘀血
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辨肿
辨肿的外形
(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盘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
肿的外形,一般来说,凡病发在皮肤浅表、肌肉之间的,肿势高突而焮红,发病较快,并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若病发在筋骨、关节之间,肿势平坦而皮色不变,发病较缓,并有难脓、难溃、难敛的特点。
辨肿的成因
辨肿
临床表现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阳证疮疡)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冻疮、脱疽)
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痄腮、大头瘟)
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股肿、湿疮)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瘰疬、脂瘤)
技巧:弹棉花
辨肿
临床表现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松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气瘿、乳癖)
郁结
肿势坚硬如石,或边缘有棱角,形如岩突,不红不热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皮下血肿)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外痈、肛痈)
辨肿的部位和色泽
由于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也有差异,如病发于手掌、足底等处,因病处组织较疏,肿势易于蔓延,其肿处每较他处大而明显;手指部因组织致密,故局部肿势不甚,但其疼痛剧烈;大腿部由于肌肉丰厚,肿势虽甚,但外观不明显。一般浅表的疮肿以赤色为多;而病患在深部的,则以皮色不变者居多,乃至脓熟亦仅透红一点。如疔疮、有头疽等病,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这是邪毒走黄或内陷之危象。
确认成脓的方法
①按触法
②透光法(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③点压法(手指(趾)部,当病灶处脓液很少)
④穿刺法(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
⑤B超检查
【技巧】弄啥嘞,让俺丫穿超透光?
确认成脓的方法有多种,如在指(趾)部,在病灶处脓液很少的情况下,一般用( )检查,该法简单易行。
A.按触法
B.透光法
C.穿刺法
D.点压法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确认成脓的方法: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的情况。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轻轻点压患部,如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
肿势或软如绵,或硬如馒,形态各异,不红不热。其肿的性质是
A.热肿
B.寒肿
C.风肿
D.痰肿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内治法
三大总则:消、托、补
方法
分类
代表方剂
应用
清热法
实热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
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清气分热
黄连解毒汤
局部灼热肿痛+全身热象
清血分热
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局部焮红灼热+高热+红斑等
虚热
养阴清热
知柏八味丸
阴虚火旺的慢性病
清骨蒸潮热
清骨散
瘰疬、流痰后期虚热不退
【技巧】我亲热吸血鬼气黄连
方法
分类
代表方剂
应用
内托法
补托
益气托毒
托里消毒散
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局部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
温阳托毒
神功内托散
局部疮形漫肿无头,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或局部肿势已退,腐肉已尽
透托
——
透脓散
多用于实证,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肿疡尚未溃破或溃破后脓出不畅者
方法
分类
代表方剂
应用
和营法
活血化瘀
桃红四物汤
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引起的外科病,症见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
活血逐瘀
大黄虫丸
用于瘀血凝聚、闭阻经络所引起的外科疾病如乳岩、筋瘤等
温通法
温经通阳
阳和汤
体虚+内寒痰,患处隐隐作痛,漫肿不显,不红不热,面色苍白,形体恶寒,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脉迟或沉等,(流痰、脱疽)
温经散寒
独活寄生汤
体虚+风(外)寒湿,患处酸痛麻木,漫肿,皮色不变,恶寒重,发热轻,苔白腻,脉迟紧等
祛痰法
疏风化痰
牛蒡解肌汤
合二陈汤
风热夹痰证,如颈痈结块肿痛,伴有咽喉肿痛、恶风发热
清热化痰
清咽利膈汤
合二母散
痰火凝聚之证,如锁喉痈红肿坚硬、灼热疼痛,伴气喘痰壅,壮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解郁化痰
逍遥散合二陈汤
气郁夹痰之病证,如瘰疬、肉瘿结块坚实,色白不痛或微痛,伴有胸闷憋气,性情急躁等
养营化痰
香贝养营汤
体虚夹痰之证,如瘰疬、流痰后期,形体消瘦、神疲肢软者
外治法
膏药和油膏
分类
适应证
性质
药物
膏药(硬膏)
适用于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
阳证疮疡
千捶膏、太乙膏
阴证疮疡
阳和解凝膏
蚀破疮头
咬头膏
油膏(软膏)
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疮疡阳证
金黄膏、玉露膏
半阴半阳证
冲和膏
疮疡阴证
回阳玉龙膏
溃脓期
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
技巧:太乙捶头,硬要和解
箍围药
适应证
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用法
药性有寒、热的不同,在应用时也应加以区别
注意事项
①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
②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痰瘀凝滞不化。
③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
掺药
消散药
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于一处者
提脓祛腐药
适用于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
腐蚀药与平胬药
适用于肿疡在脓未溃时;或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或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或胬肉突出,或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
生肌收口药
适用于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
止血药
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
切开法
切口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
部位
切口选择
乳房部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肛旁低位脓肿
以肛管为中心做放射状切开
面部脓肿
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
手指脓肿
从侧方切开
关节区附近的脓肿
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关节区脓肿
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砭镰法
适应证
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疔等
用法
①常规消毒。
②三棱针或刀锋直刺皮肤或黏膜,迅速移动击刺,以使患部出血或排出黏液、黄水为度
挑治法
适应证
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肛脱、肛门瘙痒、颈部多发性疖肿等
用法
常用的有选点挑治、区域挑治和截根疗法三种
挂线法
适应证
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不净,经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
用法
橡皮筋线挂线法、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
结扎法
适应证
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
用法
在根部以双套结扣扎紧,可以缝针贯穿其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
引流法
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用法
外粘药物法;内裹药物法
注意事项
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
垫棉法
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黏合者
用法
具体应用时,需根据不同部位,在垫棉后采用不同的绷带予以加压固定
注意事项
在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尚未消退时不可应用,否则有促使炎症扩散之弊;如应用本法,未能获得预期效果,则宜采取扩创引流手术
药筒拔法
适应证
适用于有头疽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者;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蔓延,毒水不出;反复发作的流火等
注意事项
必须验其筒内拔出的脓血,操作时须避开大血管以免出血不止
针灸法
适应证
针刺:适用于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
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
注意事项
凡针刺一般不宜直接刺于病变部位
熏法
适应证
适用于肿疡、溃疡
用法
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烟熏法
注意事项
随时听取患者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不得引起皮肤灼伤;室内烟雾弥漫时,要适当流通空气
熨法
适应证
适用于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以及乳痈的初起或回乳
注意事项
同熏法,一般阳证肿疡慎用
溻渍法
适应证
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皮肤病瘙痒、脱屑,内、外痔的肿胀疼痛等
用法
淋洗;坐浴;浸泡
注意事项
在浸渍时,冬季宜保暖,夏令宜避风凉,以免感冒
外科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A.风、湿
B.热、火
C.寒、湿
D.暑、火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箍围药适用于
A.疮疡初起肿势散漫
B.疮疡成脓肿势散漫
C.疮疡溃后肿势不聚
D.溃后肿块局限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箍围药的适应证:外疡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疮疡
疖
概念
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分类
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病因病机
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治疗
内治法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热毒蕴结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
暑热浸淫
清暑化湿解毒
清暑汤
体虚毒恋
阴虚内热
养阴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
脾胃虚弱
健脾和胃
清化湿热
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技巧:五毒清暑增阴皆为参神
外治法
分类
治疗
初起
小者
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
大者
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外敷
脓成
宜切开排脓,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
脓尽
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疔
特点
疮形小,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
分类
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临床表现
颜面部疔疮
(1)临床表现:
①初期,粟米样脓头,红肿热痛,肿势较局限(3~6cm),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伴恶寒发热。
②中期,肿势变大,四周浸润,疼痛加剧,脓头溃破,伴发热口渴、便干溲赤。
③后期,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④走黄,若处理不当、过早切开,或妄加挤压、不慎碰伤等,可引起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
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
分类
发病部位
切开引流要求
蛇眼疔
局限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
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
蛇头疔
初起指端麻痒而痛,继而刺痛,中期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大
在指掌面一侧做纵形切口
蛇肚疔
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形似小红萝卜
在手指侧面做纵形切口,切口不宜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托盘疔
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
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够大
足底疔
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
/
红丝疔
红丝疔好发于四肢内侧。先在原发病灶处有红肿热痛,继则有一条红丝,由前臂或小腿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可停于向肘部而及腋窝,下肢可停于腘窝或腹股沟,使腋窝、腘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
治疗
外治法
类型
治法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
切开引流,循经切开,根据患病部位不同,选择不同切口
红丝疔
砭镰法、金黄膏、玉露散
内治法
疔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等。
痈
概念
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邪毒,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
治疗
内治法
分类
证型
治法
方剂
痈
火毒凝结
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仙方活命饮
热胜肉腐
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气血两虚
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托里消毒散
颈痈
风热痰毒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
肝郁痰火
清肝解郁,消肿化毒
柴胡清肝汤
技巧:用仙火焐热,虚脱
分类
证型
治法
方剂
脐痈
湿热火毒
清火利湿,解毒
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
脾气虚弱
健脾益气
四君子汤合托里透脓汤
委中毒
气滞血瘀
和营活血,消肿散结
活血散瘀汤
湿热蕴阻
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散
气血两亏
调补气血
八珍汤
技巧:四君子生气,一起失联
发
特点
“痈之大者名发”,一般将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为发。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锁喉痈
特点: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症。
治疗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痰热蕴结
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胜肉腐
清热化痰,和营托毒
仙方活命饮加减
热伤胃阴
清养胃阴
益胃汤加减
外治法:初起用玉露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患处,并经常保持敷药湿润;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
臀痈
概念
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于肌内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
特点
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内治法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湿火蕴结
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痰凝滞
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
气血两虚
调补气血
八珍汤加减
外治法:初起红肿灼热明显者用玉露膏,红热不明显者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切口应低位够大,以利引流,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用红油膏盖贴;待脓腐渐净,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如有空腔不易愈合,可用垫棉加压固定。
有头疽
特点
①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
②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③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湿热之邪;脏腑蕴毒;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房事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等
临床表现
(1)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2)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治疗
内治法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火毒凝结
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热壅滞
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
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竹叶黄芪汤
气虚毒滞
扶正托毒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技巧:虚竹有头无发
外治法:初起用金黄膏加千捶膏外敷;溃脓期用金黄膏掺八二丹外敷;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如疮口腐肉一时不能愈合,可用垫棉法;如无效,则应采用手术清创。
流注
特点
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临床表现
初起,先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微热而皮色不变。2~3天后,肿胀、焮热、疼痛日趋明显,并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继则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约2周,肿块中央微红而热,按之有波动感;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溃后脓出黄稠或白黏脓水,瘀血流注则夹有瘀血块。随之肿硬疼痛渐消,身热渐退,食欲增加,约2周,脓尽收口愈合。
治疗
内治法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余毒攻窜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暑湿交阻
解毒清暑化湿
清暑汤加减
瘀血凝滞
和营活血,祛瘀通络
活血散瘀汤加减
外治法:初期肿而无块者,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掺红灵丹;脓熟宜切开引流,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净用生肌散,以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见结块两三处相互串联贯通者,可予以彻底切开后换药,可加用垫棉法。
丹毒
病因病机:丹毒是因血热火毒为患
分类
部位
病因
抱头火丹
发于头面部者
多夹风热
内发丹毒
生于躯干部者
多夹肝脾郁火
流火(下流)
发于小腿足部者
多夹湿热
赤游丹毒(赤裸裸)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
胎热火毒
治疗
内治法: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风热毒蕴(抱头火丹)
疏风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肝脾湿火(内发丹毒)
清肝泻火,利湿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湿热毒蕴(流火)
利湿清热,解毒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胎火蕴毒(赤游丹毒)
凉血清热,解毒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技巧:普风单干搬柴,失神,太太怜惜
外治法:金黄散或玉露散用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菊花叶、鲜地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两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走黄与内陷
分类
概念
治则
走黄
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
消除火毒之邪
内陷
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
扶正祛邪
内陷的分类
火陷
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干陷
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成内闭外脱
虚陷
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余邪走窜入营
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关节不能伸展,强行扳直即觉剧痛者为
A.蛇头疗
B.蛇肚疗
C.蛇眼疗
D.托盘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蛇肚疔: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形似小红萝卜,所以本题选B。
丹毒多先由皮肤、黏膜破损,外受火毒与血热搏结,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所致,其中医治疗原则是
A.清热利湿、化痰消肿
B.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C.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D.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外受火毒与血热搏结,所以治疗原则是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属
A.痔
B.痈
C.疽
D.肿疡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由外感六淫邪毒,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邪毒,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所以本题是B。
红丝疔多先在手足生疗部位或皮肤破损处见红肿热痛,继则多在何处皮肤上起红丝一条或多条
A.前臂或小腿内侧
B.前臂或小腿外侧
C.手臂外侧
D.大腿内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红丝疔好发四肢内侧,A选项更全面,所以选A。
瘿
瘿的检查方法和病因病机
检查方法
观察颈部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有无血管充盈。
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痰凝等因素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
气瘿(甲状腺肿)
病因病机
与居住地区水质和情志内伤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年,女多于男,尤以怀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多见,在流行地区常见于学龄儿童。
气瘿从颈块的形态上可分为弥漫性和结节性两种。弥漫性肿大者肿势逐渐增大,边缘不清,无疼痛感,皮色如常,按之柔软,有的肿胀过大而下垂,感觉局部沉重;结节性肿大者,结节常为多个,表现凹凸不平,随吞咽上下移动。
治疗及预防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肝郁痰凝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四海舒郁丸
肝郁肾虚
疏肝补肾,调摄冲任
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
预防调护:
(1)在流行地区内,除改善水源外,碘化食盐煮菜;
(2)经常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佐餐;
(3)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技巧:弃婴四海为家
肉瘿(甲状腺腺瘤或囊肿)
特点: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
病因病机
情志抑郁,肝失条达,遂使肝郁气滞,肝旺侮脾,脾失健运
治疗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气滞痰凝
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
瘿痈(急性、亚急性甲状腺炎)
特点: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而化脓,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是瘿病中一种急性炎症性疾患。
临床表现
瘿痈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发病前常有感冒、咽痛等病史。颈部突然肿胀疼痛,疼痛牵引至同侧头部、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皮色不变,按之质地坚硬、压痛明显。伴口干咽痛,发热午后热甚。
治疗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风热痰凝
疏风清热化痰
牛蒡解肌汤加减
肝郁内热
疏肝清热,佐以养阴
柴胡清肝汤加减
气虚阳虚
益气温阳,健脾化痰
阳和汤
外治法:初期宜用箍围药,如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玉露散,冷开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2次
石瘿(甲状腺癌)
特点:颈前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高低不平,推之不移。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
病因病机
石瘿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滞则血瘀积久、瘀凝成毒,气郁、痰浊、瘀毒三者痼结,上逆于颈部而成。
临床表现
本病既往常有肉瘿病史。颈前肿块于初期较小,每被忽视,偶然发觉时肿块即质硬而高低不平。肿块逐渐增大,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少,晚期常压迫气管、食管、神经,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石瘿也有由肉瘿多年不愈,突然迅速增大变硬,生长迅速恶变而成者。
治疗原则
治疗:宜早期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未分化癌则采用放射线外照射。
患者冯某,女,35岁。颈部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随喜怒消长,皮色如常,质软无压痛,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伴有急躁易怒,善太息。舌质红,苔薄,脉沉弦。
该患者的中医诊断是
A.肉瘿
B.石瘿
C.气瘿
D.瘿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气瘿初起时无明显不适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较平坦,质软不痛,皮色如常,腺体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且与情志相关,故诊断为气瘿。
该患者所患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
A.甲状腺瘤
B.单纯性甲状腺肿或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
C.亚急性甲状腺炎
D.甲状腺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气瘿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或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
关于该疾病的防治与调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B.在流行地区内,改善水源,以碘化食盐煮菜
C.经常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佐餐
D.一经诊断,尽早手术切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气瘿的预防调护:①在流行地区内,除改善水源外,应以碘化食盐煮菜,作为集体性预防,服用至青春发育期过后。②经常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佐餐,尤其在怀孕期和哺乳期。③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乳房疾病
概述
“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联系。
应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触诊顺序:内上、外上、外下、内下四个象限。
检查乳房的时间:月经来潮的第7~10天。
乳痈
病因病机:
①乳汁郁积(最常见原因);
②肝郁胃热;
③感受外邪。
临床表现
乳痈多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
(1)郁乳期:患者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2)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
(3)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痊愈。
治疗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肝胃郁热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瓜蒌牛蒡汤
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
正虚毒恋
益气和营托毒
托里消毒散
气血凝滞
疏肝活血,温阳散结
四逆散
外治法:一般采用与乳头方向呈放射状的切口,切口位置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切口长度与脓腔基底的大小基本一致,使引流通畅不致袋脓,但需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技巧:乳痈气逆,无毒,刮干,虚脱
患者,女,31岁。产后2周患乳痈,现乳房肿痛剧烈,肿块按之有应指感。伴壮热,烦躁,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腻,脉洪数。内治宜选方
A.透脓散加味
B.瓜蒌牛蒡汤加减
C.托里消毒散加减
D.黄连解毒汤加减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患者为乳痈的热毒炽盛证。
证候: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
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
粉刺性乳痈
概念和特点
(1)基本概念: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2)特点: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乳漏
病因病机
乳房漏管多因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或因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所致。乳晕漏管多因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粉瘤化脓,疮口久不愈合而成。
外治法
(1)敷贴法:适用于乳房部漏。先用提脓祛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均用厚棉垫加压。
(2)无效时改用切开疗法。
乳癖(乳腺增生病)
特点:
①单侧或双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形如丸卵,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②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③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女性。
病因病机
乳癖是由于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也可因冲任失调,以致气血或痰湿凝滞,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发病,下则经水逆乱而月经失调。
治疗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肝郁痰凝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蒌贝散加减
冲任失调
调摄冲任
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外治: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或用大黄粉以醋调敷。过敏者忌用
乳核(乳腺纤维腺瘤)
临床表现:好发于20~30岁青年妇女,患者乳房内出现肿块,常为单发性,或可见多个肿块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出现,乳房各个象限均可发生,而以外上象限较多见。肿块形似丸卵,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如禽蛋,皮色不变,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肿块一般无疼痛,少数可有轻微刺痛或胀痛
治疗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散加减
血瘀痰凝
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外治: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患者,女,23岁。乳中肿块,坚硬木实,重坠不适,形如丸卵,边界清晰,推之活动,伴有胸闷气短,烦躁易怒,月经不调,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细。该患者治疗应选用的方剂为
A.柴胡疏肝散
B.二仙汤合开郁散
C.八珍汤
D.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患者为乳核的血瘀痰凝证
证候: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闷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乳岩(乳腺癌)
特点: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凸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
临床表现
乳岩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和内上象限。转移最初多见于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