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jcfl_lx0601
医疗卫生招聘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刑法章节练习
一、最佳选择题
1、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
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C、刑罚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相适应
D、刑罚与执行可能性相适应
2、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
A、属地管辖原则
B、属人管辖原则
C、普遍管辖原则
D、保护管辖原则
3、我国刑法理论上称之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是指不满( )。
A、75周岁
B、18周岁
C、16周岁
D、12周岁
4、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甲停止了射击。甲的行为是( )。
A、意外事件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5、罗某在公共汽车站遇到三个小偷正在偷盗乘客财物,罗某当场喝止,三个小偷首先拿出匕首围攻罗某,罗某拿出随身携带的剪刀还击,将三个小偷刺成一死两伤,罗某毫发无损。对于罗某的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罗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B、罗某的行为是紧急避险
C、罗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
D、罗某属于防卫过当
6、甲在自家鱼塘巡视时,发现乙正背着电鱼机偷捕鱼,便上前质问,乙为驱赶甲拿电击棒攻击甲,在推扯中,甲意外将乙推入鱼塘,电鱼机遇水漏电,乙当场死亡。甲的行为是( )
A、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
B、过失致人死亡,承担较轻刑事责任
C、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D、间接故意杀人,但由于乙存在严重过错行为,应当减除甲的刑事责任
7、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一个A国人在一列行驶于我国境内的B国列车上对C国公民实施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适用( )。
A、A国刑法
B、B国刑法
C、C国刑法
D、我国刑法
8、赵某今年15岁,因与同学张某发生矛盾,他一气之下用水果刀将张某捅死。针对赵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赵某未满16岁,不用负刑事责任,应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
B、赵某未满16岁,不是完全刑事责任人,应交由劳教所进行劳动教养
C、赵某应当负刑事责任
D、赵某的监护人应承担刑事责任
9、某国有企业会计李某从银行领得8000元现金,欲占为己有,便谎称现金被抢,并向公安机关报了案,李某的行为构成( )
A、贪污罪
B、诈骗罪
C、盗窃罪
D、诬告陷害罪
10、李某准备趁张某不在家时入屋盗窃,因此多次到张某家门外进行观察,打探张某家人的生活规律,一次李某在观望时因形迹可疑被张某发现后报案。李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11、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
A、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B、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C、应当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D、特殊情况下可以没有限制
12、下列案件,检察院可以直接受理的是( )
A、盗窃罪
B、虐待罪
C、绑架罪
D、贪污罪
13、“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刑法的( )原则。
A、罪刑法定
B、罪刑相适应
C、刑法适用平等
D、罪责自负
14、丁某趁其他顾客试戴、选购手表之际迅速从柜台窃取了一块价值5000元的手表放入口袋,转身刚走出不到10米,就被一巡视的保安喝住,丁某心一慌,将手表扔在地上,迅速逃离,那么,丁某的行为属于( )。
A、盗窃行为既遂
B、盗窃行为中止
C、盗窃行为未遂
D、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15、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是( )。
A、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间接故意
16、根据相关理论,下列不属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是( )。
A、罪刑法定原则
B、禁止类推原则
C、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D、罪刑相适应原则
17、我国《刑法》第12条规定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从新兼从轻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兼从重原则
D、从旧兼从重原则
18、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19、范某极为讨厌同学赵某,意图将其杀死。某日,范某看到赵某在打篮球,便趁赵某不注意在其茶杯中投放了剧毒物质,然后准备递给赵某饮用。此时,韩某走了过来,说“给我喝一口吧”。范某怕引人注意,就将水杯递给了韩某,韩某饮用后当场死亡。对于韩某的死亡,范某的心理状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20、梁某本欲杀害仇人王某,见对面一个黑影走来,立刻射击,结果打死了邻居吴某。梁某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既遂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不构成犯罪
D、故意杀人罪未遂
21、张某本欲杀害刘某,黑夜里误将杨某认为刘某进行杀害。下列对张某这一行为定性之正确说法是( )。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意外事件
C、故意杀人罪
D、故意杀人罪(未遂)
22、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
B、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C、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D、共同犯罪的类型不同,但社会危险性是相同的
23、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主体要求二人以上
B、主观方面要求故意或过失
C、共同犯罪不是各个人行为的简单相加
D、共同犯罪的类型不同,其社会危害性便不同
24、不属于根据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大小所作分类的是( )。
A、主犯
B、从犯
C、教唆犯
D、胁从犯
25、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或者同等法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是( )。
A、紧急避险
B、正当防卫
C、自救行为
D、义务冲突
26、根据相关理论,一般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不包括( )。
A、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B、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C、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
D、对不法侵害人没有造成侵害
27、根据相关理论,下列不属于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中止的时间性
B、中止的合法性
C、中止的自动性
D、中止的有效性
28、犯罪分子开枪杀人时,第一枪没打中,仍然可以继续射击而自动不再继续射击的,成立(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29、关于犯罪未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未遂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犯罪未遂发生在行为人着手之后
C、甲故意杀人,因意志以外的因素没有杀死对方,属于犯罪未遂
D、犯罪未得逞,不一定就是犯罪未遂
30、鲁某生活窘迫,发现某大型工厂的工人下班必须经过某树林,于是鲁某于某日傍晚等候在树林里,想伺机实施抢劫行为,不想十分钟后天降大雪,鲁某耐不住寒冷就回去了。对鲁某的行为应认定为( )。
A、犯罪中止
B、不构成犯罪
C、犯罪预备
D、犯罪未遂
31、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
A、从轻处罚
B、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2、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不包括(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33、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界限主要是( )。
A、是否着手实施犯罪
B、是否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C、是否完成犯罪
D、是否具有犯罪的故意
34、徐某在国家机关任职,赵某有求于他,希望徐某利用自己的职务帮自己办事,给徐某送上5万元的好处费。徐某答应给赵某办事,但因故未办成。赵某见事未办成,要求徐某退回好处费,徐某拒不退还,并威胁赵某如果再来要钱就告赵某行贿。徐某的行为构成( )。
A、受贿罪
B、诈骗罪
C、敲诈勒索罪
D、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
35、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 )。
A、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死刑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犯罪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B、审判时怀孕,不适用死刑
C、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部分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D、我国坚持“慎杀”“少杀”的死刑原则
2、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具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A、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B、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C、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D、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正确的是( )。
A、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不具有责任能力
B、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C、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D、精神病人任何时候都不负刑事责任
4、司机张某驾龄已有20多年,一日张某驾驶满载的旅游大巴行驶在高速路上,在一转弯处凭借自己多年的驾驶经验未减速超车,结果与一奥拓相撞,造成奥拓司机死亡,张某对事故的发生抱有的心理态度不正确的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罪刑法定原则仅体现在刑法制定上,不包括适用刑法
B、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C、罪刑法定原则体现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D、禁止溯及既往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
E、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成文主义
6、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
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C、刑罚与犯罪人年龄相适应
D、刑罚与犯罪人的国籍相适应
E、刑罚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相适应
7、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 )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
C、制作、运输毒品罪
D、爆炸罪
E、投放危险物质罪
8、根据《刑法》规定,单位受贿罪的主体有( )。
A、国家机关
B、国有公司
C、事业单位
D、人民团体
E、村集体
9、关于犯罪中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犯罪未遂后也可以出现犯罪中止
B、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改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C、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D、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E、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没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
10、犯罪预备的特征包括( )。
A、主观上为了犯罪
B、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C、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D、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E、存在于任何犯罪中
11、共同犯罪的形式包括( )。
A、任意共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
B、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
D、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E、故意共同犯罪与过失共同犯罪
12、我国刑法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起的作用大小,将共同犯罪人分为( )。
A、实行犯
B、从犯
C、胁从犯
D、首要分子
E、主犯
1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 )。
A、假想防卫
B、特殊正当防卫
C、事前防卫
D、防卫挑拨
E、对第三人的防卫
三、判断题
1、根据我国刑法,醉酒的人犯罪,情节严重的才承担刑事责任。( )
对
错
2、剥夺政治权利属于我国刑罚的附加刑。( )
对
错
3、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张某暗中给予某公司好处费。该行为属于行贿罪。( )
对
错
4、张某与范某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张某得知范某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范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
对
错
5、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
对
错
6、刘某在回家途中遇到劫匪,情急之下,拣起一块砖头砸向匪徒,属于紧急避险。( )
对
错
7、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一律不能实施紧急避险。
对
错
答案部分
一、最佳选择题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刑罚与罪质相适应、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和刑罚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相适应。
【答疑编号102485053,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属地管辖原则。即一个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人,不问其国籍,都有进行规制以维护本国秩序的权力。
【答疑编号102485054,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不满12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即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任何行为,都不构成犯罪。刑法理论称之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或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
【答疑编号102485055,点击提问】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甲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因此属于犯罪中止,答案为C选项。
【答疑编号102485058,点击提问】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罗某针对严重暴力性犯罪实施的防卫行为不存在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成立。故答案为A选项。
【答疑编号102485059,点击提问】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甲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情节上属于防卫过当。甲的行为主观上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客观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定罪上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故本题选B。
【答疑编号102485060,点击提问】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因此适用我国的刑法。故本题答案是D。
【答疑编号102485061,点击提问】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即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对自己实施的这八种严重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故赵某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本题答案为C选项。
【答疑编号102485062,点击提问】
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本题中李某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公共财物,构成贪污罪。
【答疑编号102485063,点击提问】
1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状态。李某为犯罪打探情况属于犯罪预备。故答案为A选项。
【答疑编号102485064,点击提问】
1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刑法中规定,紧急避险中损害的利益应当小于所保全的利益,故选C。
【答疑编号102485065,点击提问】
1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D选项贪污罪是人民检察院的法定受案范围,由检察院直接侦查起诉。ABC为公安机关或是自诉的范围。
【答疑编号102485066,点击提问】
1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罪行法定原则的要求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答疑编号102485067,点击提问】
1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中,针对小物件的盗窃,放入口袋、握在手中或者是夹在腋下,即构成盗窃罪既遂。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答疑编号102485068,点击提问】
1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答疑编号102485069,点击提问】
1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答疑编号102485070,点击提问】
1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我国《刑法》第12条规定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答疑编号102485071,点击提问】
1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所谓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本题中,李某为防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其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致偷花人死亡的后果,其主观心态不是过失;同时,李某私拉电网是为了防止别人偷花,并不积极追求致使偷花人死亡,所以其也不是直接故意。
【答疑编号102485072,点击提问】
1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如果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则成立直接故意,而非间接故意或过失。就本题而言,范某向茶杯中投毒虽然主观上是要毒死赵某,但是当韩某要饮用时,其明知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却不制止,此时其对韩某的死亡所持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答疑编号102485084,点击提问】
2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梁某的行为属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对象王某与对象吴某体现相同的法益,应认定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答疑编号102485086,点击提问】
2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张某本欲杀害刘某,黑夜里误将杨某认为刘某进行杀害。刑法理论一般采取法定符合说,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护特定人的生命,因此,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想杀人,而客观上又杀了人,就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答疑编号102485088,点击提问】
2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所以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共同犯罪有两个以上的共犯人,但各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需要区别对待。所以选项C错误。共同犯罪的类型不同,其社会危害性也不同,如集团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通常重于一般共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答疑编号102485090,点击提问】
2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共同犯罪被限定在故意犯罪内,对过失共同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答疑编号102485091,点击提问】
2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我国刑法根据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将共犯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原则。
【答疑编号102485092,点击提问】
2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根据《刑法》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或者同等法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答疑编号102485093,点击提问】
2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一般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有:(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4)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答疑编号102485094,点击提问】
2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犯罪中止的特征有:中止的时间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客观性和中止的有效性。
【答疑编号102485095,点击提问】
2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答疑编号102485096,点击提问】
2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是“可以”而非“应当”。
【答疑编号102485097,点击提问】
3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刑法》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鲁某为了实施抢劫行为进行的勘查地形、蹲点守候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行为,因迫于天气寒冷而在实施抢劫行为之前被迫放弃,属于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犯罪,成立犯罪预备。
【答疑编号102485098,点击提问】
3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疑编号102485099,点击提问】
3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答疑编号102485100,点击提问】
3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界限主要是是否着手实施犯罪。
【答疑编号102485101,点击提问】
3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答疑编号102485102,点击提问】
3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答疑编号102485103,点击提问】
二、多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对于犯罪时未满18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在两年缓期考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的,两年考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体现了我国“少杀…‘慎杀”的死刑原则。A错,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C错,死刑立即执行除由最高人民法院直接判决的外,依法都应当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无权核准。
【答疑编号102485104,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故答案为BD。
【答疑编号102485105,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定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力,因此,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尚未完全丧失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答案为ABC。
【答疑编号102485106,点击提问】
4、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张某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轻信能够避免危害后果的产生。因此张某的行为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故答案为ABC。
【答疑编号102485107,点击提问】
5、
【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是制定刑法的原则,而且是解释刑法、适用刑法的原则。且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答疑编号102485108,点击提问】
6、
【正确答案】 ABE
【答案解析】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刑罚与罪质相适应;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刑罚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相适应。
【答疑编号102485109,点击提问】
7、
【正确答案】 ADE
【答案解析】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答疑编号102485110,点击提问】
8、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本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本罪的,根据《刑法》第387条的规定处罚。
【答疑编号102485111,点击提问】
9、
【正确答案】 AE
【答案解析】 犯罪未遂后不可能再出现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成立并不要求没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而只是要求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答疑编号102485112,点击提问】
10、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犯罪预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主观上为了犯罪;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答疑编号102485113,点击提问】
11、
【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共同犯罪的形式包括:任意共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答疑编号102485114,点击提问】
12、
【正确答案】 BCE
【答案解析】 我国刑法根据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将共犯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原则;由于教唆犯具有特殊性,刑法还特别规定了教唆犯。
【答疑编号102485125,点击提问】
13、
【正确答案】 ACDE
【答案解析】 刑法规定了两种正当防卫:一是一般正当防卫;二是特殊正当防卫。其他的防卫均不属于正当防卫。
【答疑编号102485153,点击提问】
三、判断题
1、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故本题错误。
【答疑编号102485171,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第三十三条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故本题正确。
【答疑编号102485235,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刑法》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即行贿罪的对象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本题错误。
【答疑编号102485257,点击提问】
4、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张某携带作案工具在正式着手犯罪之前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着手犯罪,犯罪形态被迫停止在了预备阶段,构成犯罪预备,故本题错误。
【答疑编号102485263,点击提问】
5、
【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答疑编号102485276,点击提问】
6、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紧急避险由《刑法》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的避险对象是无辜第三人,而不是危险的发出者,故刘某的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
【答疑编号102485298,点击提问】
7、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只有法益处于客观存在的危险的威胁之中,即法益处于可能遭受具体损害的危险之中时,才有实行紧急避险的需要。现实危险不包括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所面临的对本人的危险。
【答疑编号102485305,点击提问】
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