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
课文内容
重点
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各课课文内容重点知识点题型归纳
(期末复习。共24页超级全面)
第一课《观潮》
1.本文中作者观潮的时间是在: 农历八月十八。
2.观潮的地点是: 海宁市的盐官镇。
3.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当 潮 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 风号浪吼。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白浪翻滚,形成一堵直两丈多高的水墙。 5.午夜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 闷雷滚动。顿时 人声鼎沸 有人告诉我们, 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 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白 线,人群又 沸腾起来。
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观潮》 文是按照: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了被称 为 "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过程,这种景象可以用古 诗“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加回。须史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 堆。"来形容。这首诗描述的是钱塘江大潮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景象。
2.描写潮来时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从 形状和 声音这两个方面描写
了了大潮来时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3."观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是景象,
在文中指: 潮来时的景象。
第二课《走月亮》
1.《走月亮》中,"我们"村里有个风俗,收庄稼前要把道路 修一修,补一补。 2.细 细 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 味 , 流 着 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 布满
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 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 个月亮!
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 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 新鲜的花
瓣……
3.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 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 我 采 过
野花的地方。
4.走过 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 走 过 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 庄稼地和
菜地……
5.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 ,且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 高高的 点苍山, 照亮了 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 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 小路、溪边、 田埂,走过了许许多多的 地方,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景物,"我"想到了白天阿妈洗衣裳和"我"做小船 感受到了快乐、幸福和 浓浓的亲情。 2.《走月亮》一文通过写"我"和阿妈在月亮下散步的情景,表现了"我"
与阿妈之间 浓浓的亲情及“我"在月光下获得的 无限乐趣 3.《走月亮》重点描述了"我"和阿妈在小路、村道上走月亮的过程,并通 过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一句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这句话在文中出 现了4次,这种修辞手法是反复。抒发了"我"和阿妈 → 起走月亮时的高兴、
开心的心情。
2
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 青峰。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花牛歌》 的作者是 徐志摩, 本诗的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 活泼顽皮的花牛。
2.《秋晚的江上》的作者是诗人刘大白。该诗描绘了 秋 天( 季 节 )黄昏 ( 时 间 )江边( 地 点 ) 的 美丽景 色,流露出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3.著名诗人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短短七句诗,描绘了鸟儿、斜阻、芦苇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4.《花牛歌》 中这只花牛在草地里做了很多趣事: 在草地里坐、在草地里眠、
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做梦。 从而我们认识了一只 淘气、可爱的花牛。
第四课《繁星》
1.《繁星》一课中,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 静寂的 , 是梦幻的。
2.星光 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 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著名作家 巴金写的《繁星》,按照时间顺序, 紧紧围绕 " 繁星"展开描写, 介绍了自己在不同 时 间,不同地 点, 观 看繁星的感受: 第一次是在自家的庭 院里,觉得温暖舒服;第二次是在 南京的菜园里, 觉得星星带给我们的光明 无处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看繁星,船动星移,回味无穷,感觉如母亲的怀 抱般温暖舒服。
2.《繁星》让我们看到了 夜空中繁星闪烁的景象。
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文中第一粒豌豆想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第二粒豌豆想要飞进太阳里, 最
后一粒豌豆落到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 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2.本文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
3.五粒豌豆的结果是: 第一、三、四粒豌豆粒豌豆被 鸽 子吃掉了,第二粒豌 豆落到了 水 沟里,第五粒豌豆开出了粉红色的豌豆花。 4.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 洋 溢 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
光---正?主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豆荚里一共有五粒豌 豆 , 其 中 第五粒豆最了不起,因为它让生病的小女孩 看到了希望,恢复了健康。 从中我明白了_平凡的人生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2.《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是一篇童话故事。第五粒小豌豆发射到 长满青苔 的裂缝里, 个多病的小女孩看着小豌豆一天天长大时,她对生活充满了信 心,身体开始一天天天好起来。当豌豆开出粉红色的花朵时,小女孩的脸上 洋溢着 健康的光彩。
3.本文中第一粒豌豆和第二粒豌豆自高自大,第三粒豌豆和第四粒豌豆满 足
现状, 最后一粒豌豆 随遇而安, 为住在顶楼里的小姑娘带来快乐。
第六课《夜间飞行的秘密》
1.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 碍 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 收到,显示在荧光屏 上。从雷达的荧火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
有 障碍物, 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2.蝙蝠一边飞, 一边从嘴 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 超声波 , 超声波像
波浪 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
比
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4.变态茎分好几种: 球茎、块茎、鳞茎、根状茎。像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
4
胖胖的,叫作 块茎。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夜间飞行的秘密》 -文中雷达天线就像蝙蝠的嗤,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 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耳 '。 2.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雷 达。
3.蝙蝠从嘴里发出 超声波,用嘴和 耳 朵配合起来探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 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 雷达。这告诉我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有所 启示。 4.课文教育我们要注意事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树立从小 学科学,爱科学。 5.仿生学知识: 鸟儿-飞机 狗一电子鼻 海豚-潜水艇 猪一防毒面具
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1.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生活在农耕社会的人们,想要呼风唤雨,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 顺 风 耳"和腾云驾雾的"神 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3.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 生活。
4.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和 月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
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 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春风"在文中指的是各种现代科技,“梨花"指的是无数的发明创 造。课文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 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变化之快、变化之大。 6."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中"呼风唤雨指的是: 人类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说明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5
第八课《蝴蝶的家》
1.文中"我"一直不明白的问题是: 蝴蝶的家在哪里?
2.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 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 它们是那样的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 禁得起这猛烈的风由呢?
3.《蝴蝶的家》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通过想象雨天时蝴蝶藏在哪里,而 为蝴蝶 着急,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语文园地运用
1.弟弟在读书的时候不喜欢问问题,总觉得书中的道理自己都已经明白了, 我想用《尚书》中的"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这句话来劝弟弟改掉这个坏毛 病。
2.在学习中,每当遇到难题,王小龙同学总是特别烦恼,他说: 我怎么这么 笨,总有一些题目不会做。听了他的话,奇奇劝他说: 唐代韩愈曾说过: 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世上并没有天生的智者,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疑惑都是很正常的,就 像韩愈说的: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智能之 士,不学不成,不间不知。"的态度,努力学习,勤于发问。
第九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
(1)这首诗前两句写傍 晚时江边的景色,后两句写 夜 晚时江边的景色。
(2)《暮江吟》中写夕阳落照江水的诗句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 江红;写新月初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表达 了诗人: 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
6
(3)本诗描写了四种景物: 残阻、江水、露、月,作者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
丽的月色,表达了诗人 愉悦的心情。
(4)本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句诗中将 露珠比作 珍珠, 新月比作 弯 弓。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句的意思: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 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
股 红 。
《题西林壁》
(1)一诗中,诗人从 正、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庐山的样子各不相 同,庐山有自己不拘一格的美。
(2)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
山的一部分。
(3)《题西林壁》一诗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 苏轼《题西林壁》中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中"缘"的意思是因 为 , 这句诗的意思是: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且,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 山之中。
(7)《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 苏轼的作品。前两句诗写了诗人从 横侧不同的 角度,处在 远近高低 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受。这首诗告诉我们: 我们 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事物。
《雪梅》
7
(1)梅和雪的共同特点是白,雪的白胜过梅而梅的查胜过雪,它们各有所长。 (2)读了本诗后我懂得的道理是: 2 物各有千秋,人们各有所长,我们要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
(3)诗人卢钺对雪梅争春的评价是: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是通过不同的感官的认识来评价的,前者是视觉方面,后者是嗅觉方面。 这句诗的意思是: 梅花虽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较之于梅,则没有 梅花的幽香。
第十课《爬山虎的脚》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新 鲜, 看着非常 舒服。叶尖儿一顺儿 朝 下,在墙上铺得 那么均 匀, 没有 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2.爬山虎的脚长在 茎 上,样子像 蜗生的触角,共有 六 七根,颜色是嫩红的。 3.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刚长出来时是 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 嫩绿的,给人
感 觉非常舒服。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本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 生长位置、 形状、颜色, 以及它是如何二脚一脚向上爬的。
2.本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 位置、形状和颜 色, 以及爬山虎 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和没触着墙的时候的生长状况,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 的愿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 叶圣陶, 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来写。
第十一课《蟋蚌的住宅》
作者对爬山虎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抓住
风
1.蟋螂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三个方面: 慎重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住宅。
2.《蟋螂的住宅》一文在开头点明蟋螂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墨,还由于 它的住宅";接着把蟋螂和其他其他昆虫进行比较,介绍蟋螂不肯"随遇而安" 的特点;随后从蟋螂对住宅的选择写起,由 外 而内 地写了住宅的结构、特点、 屋内布置;最后具体描述了蟋螂修建住宅的经过。 3.蟋螂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那是住宅的 大门, 旁 边 经 过 耙 扫,收拾得很平坦的地方就是蟋蜂的平台。 屋子里很简朴,清洁、干燥、很
卫生。介绍蟋的住宅,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外部到内 部。 4.蟋螂住宅的外部特点: 向阳、隐蔽、干燥、有、有平台。 5.本文的作者是 法 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全文采用了 拟 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 蟋螂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螂建造住宅的才能,说明蟋螂建造住宅是 项 伟 大 的 工程,赞扬了蟋螂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6.在《蟋蟒的住宅》中,作者大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把蟋蜂的洞 穴说成是住宅, 还 称 之 为伟大的工程,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蟋螂的喜爱和 赞叹之情。
第十二课《盘古开天地》
1.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 风和飘动的云;他 发 出 的 声 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 左 眼变成了太阳,照 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 肢 和躯干变成了大 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 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方物自的雨露……
2.轻而清的东西, 缓缓上升, 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 ,慢慢下降, 变成了
9
堵
地
。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突出表现了盘古 力大无穷的特点;盘古顶天立地的 过程,突出表现了盘古 身躯巨大的特点;盘古改天换地的过程,突出表现了 盘古 甘于奉献的特点。
2.《盘古开天地》讲述了 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地的故事。作者用神奇的想象、 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形象,赞美了 他为开天地而勇于献身 的精神。
第十三课《精卫填海》
1.炎帝之少女,名 日 女。女娃游于东海, 遇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
之 , 以堙于东海。
2.解释词语的意思:
少女: 小女儿。 : 因此。 堙: 塞 。
3.写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1)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它经常叼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块,用来堵塞东海。
(2)炎帝之少女,名曰a 女娃。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而死,再也没有回来。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女蛙游东海,溺而不
返,故为精卫。
10
2.《精卫填海》选 自《山海经·北山经》, 我还知道里面收录的神话故事有:
《今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
3.炎帝最小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女蛙。
溺水的地点是东海。
炎帝的小女儿去那里玩耍,被海水淹没而失去了生命。
炎帝的小女儿推动了生命后化身为一只鸟,这只鸟的名字是 精卫。 4.从"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中的"常"字可以领悟到精卫填海的
决心。
5.《精卫填海》记叙了炎帝的女儿溺亡于东海之后,变为精卫鸟, 立志填平 东海的故事,赞美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同困难斗争到底的优良品质。
第十四课《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就开始用火烧熟食物, 驱寒取暖 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2.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是著名的大力神 赫拉克勒斯。 3.他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悬崖上,心中愤愤不平, 便 挽弓搭箭,射死了那
只鹜鹰,接着又用石头砸碎了锁 链 。
4.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天上"盗"取火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就开 始吃上 烧 熟的食物,寒冷时可以用火 取暖,遇到猛兽时还可以用火 驱赶。 即 使后来普罗米修斯即将受到宙斯严厉的惩罚,他依然坚定地回答: " 为人类造 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 认 错 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礼申话中的神,他为人类拿取了火 种 炔他身上我们学
到了 不怕牺牲,为人类造福。
1
一
2.《普罗米修斯》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受的残酷惩罚。 3.人物性格特点:
普罗米修斯: 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自己。
赫拉克勒斯: 富有正义感。
宙斯: 专制、昏庸、残暴、心狠手辣
第十五课《女娲补天》
1.人类的母亲是女娲。 在母亲的陪伴下,人间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过着快
乐幸福的生活。
2.补天要用的五彩石,是红、黄、蓝、白、纯青 五种颜色的石头。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在人们受难的时候,女娲求雨神熄灭天火, 造船:救出在水中挣扎的人们, 炼五彩石的补好苍天, 这体现了她不畏艰险、甘于奉献。
2.《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 这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 水深火热的人们。 冒着生命危险 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 不怕危险、不怕 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第十六课《风筝》
1.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 托 着,另一个人 牵 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
声"放",那线一 紧 松,风筝就凌空飞起。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课文写了"我"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事,围绕风筝,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 述了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的过程。
2.课文中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让我们想起清朝高鼎的《村居》中描写儿童放
风筝的诗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2
3.当风筝飞上天空,在空中翩翩飞舞时,"我们"非常快活;当风筝断了线, 越飞越远时,"我们"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当风筝没了踪影时,"我们” 都婴了。
第十七课《麻雀》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突然,一只老麻雀从 一棵树 上飞下来,像 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2.猎狗愣住 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 慢慢地,慢慢地向 后退。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了
1.本文讲述了一只 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 小麻雀的故事,赞扬 母 爱的无私和伟大。
2."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因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的那种伟大的母爱使我震撼,让我这样做。
3.《麻雀》一文,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 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文中描写的猎狗先攻击后退缩,小麻雀 是无助的,老麻雀是无畏的。
4.课文中作者不仅写了看 到 老麻雀的行为,听到它的尖叫,还写了自己想到
的内容,把一件事写得很清楚。
5.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起因: 小麻雀从巢里掉到地上。
经过: 老麻雀飞下来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
结果: 猎狗愣住了,慢慢向后退,"我”唤回并带走猎狗。
6.《麻雀》一文是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的,文中的"一 种强大的力量"指是
13
的母爱。
第十八课《牛和鹅》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年人,觉得人 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2.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眨眼, 把 尾巴甩几甩。有的孩子还敢 扳牛 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验到牛背上去。 3.我们看到牛,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 还敢 扳 牛 角 ,骑到牛背上去。看到鹅,我们总是远远地站在 安全的地方,才 敢看它,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了才敢走过去。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牛和鹅》记叙了“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 下赶走了鹅的故事,并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 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
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第十九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套上老虎皮,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忽然背后有人 轻轻推 了我一把。我知道推我的是老师,立刻弯 下身子爬上场去。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课文i述 了 " 我 " 期待上台表演, 好不容易得到扮演一只大老虚的机会, 结果演砸锅了, " 我 " 不断寻找失败原因的事。
2.本文中,"我"因为扮演老虎而不会豁虎跳,结果那场戏演砸了。
3.《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写了作者童年时,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虚
14
的故事。作者一直觉得演砸了而不开心,实际上"我"是一只 可爱有趣的 大老虎。
第二十课《陀螺》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文中"我"的心情变化过程是: 懊 恼-- 期待-- 沮 丧-- 欢乐-- 自 豪。 2.《陀螺》一文以陀螺为线索,主要叙述了作者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 大陀螺的事情,作者从中领悟到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并体会到了成长中的快乐。
3."我"从斗陀螺的事件中得到的启示是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价一个人的才能、品质 和行为。
4.《陀螺》一文中,作者在童年的那个冬日里得到了极大的 欢压和由衷的自 豪。他还觉得应了那句古话: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语文园地:
1.做事遭到拒绝或者受到挫折时,可以用碰钉子。
2.让我打头阵,他在一旁暗中观察,我这是遇到了什么人呀。 3.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承担关键的任务,承担对全局吸主要作
用的工作,这就是挑大梁。 4.保持优越的位置,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占上风。 5.这话出自你的口, 言既出,驷马难追,你可要说话算数。
6.不要拿自己去跟别人比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不必拿自己的长处与别
人的短处作比较,也不必经常自叹某某处总不如人,因为有谁是完美的。
7.三字词语的意思:
15
碰钉子: 做事情遭到拒绝或者受到挫折。
打头阵: 冲在前面带头干。
占上风: 保持优越位置。
挑大梁: 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破天荒: 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栽跟头: 指事情失败或行为出丑。
敲边鼓: 从旁帮腔,从旁助势。帮讲话的人向听者传达思想。
开绿灯: 指准许或不禁止做某事。
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
《出塞》
1.词语的意思:
但使: 只 要。 教: 令 , 使。 度 : 越过。
“飞将"是指: 西汉名将李广,诗中泛指 英勇善战的将领。 2.《出塞》中后两句句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 的意思是: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是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的
3.战事已经延续千年之久,战场铺展万里之遥,古往今来无数将士的青春和 生命都默默消耗在这冷月边关。你所想到的诗句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
长征人未还。
《凉州词》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2.《出塞》《凉州词》都是描写边 疆战上的艰苦生活和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
抱负, 属于边塞诗。
16
3.《凉州词》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王 翰, 其 中 "醉 卧 沙 场君 莫 笑 ,古来征战几 人回"的意思是: 如果我喝醉倒在地上了请你不要笑我,自古以来能从战争
中回来的活人没有几个。 4.《凉州词》是写战争的诗,不是写激烈的战争场景, 而写 战士们开怀痛饮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5."沙场"的意思是: 战场。 6.王翰在《凉州词》中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活灵活现地 描绘了将士开怀畅饮,心情酣醉的场景,表现了驻守边塞的将士们豪爽的性 格及乐观的人生态度。
《夏日绝句》
1.《夏日绝句》中提到的历史故事是: 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 2.《夏日绝句》是塞代诗人 李 清 照写的。绝句是一种 体裁, 这首诗题的意思 是 描写夏天的绝句。
3.本诗中写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的诗句是: 生 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 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 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 而 立志要振兴中华。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叙述了 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故事,表现了他的 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 17
位同学"指的是周恩来,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立志报效祖国的思想。 4.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耳闻且睹体会到“中华不
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第二十三课《梅兰芳蓄须》
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 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 佩!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梅兰芳蓄须是为了表明不为日本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2.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课文中“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 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 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
第二十四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 追 寻金色的理想; 追 寻温暖, 追 寻明
媚的春光; 追寻 光 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2.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 昔日的春光;像 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面露
和太阳 。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诗中第二小节中的"航天飞机"和"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 代表 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宝塔山"代表延安, 代 表 延安精神。
2.作者分别到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追寻延安那独特的精神。
3.延安精神指的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互相爱护、互相关心, 自力更生、
18
艰
苦 奋 斗, 为崇高想想献身的精神。
4.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追忆了延安的斗争历史及当年的革命斗争生活, 抒 发了诗人对当年 延安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
精神,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 5.为了使国家富强,科技发达,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 屋,毫不犹豫地丢
掉了老生破车,但是绝不能失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6.《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的1.2两节写了对于 延 安 精 神的追寻;3.4两节
写 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5.6两节写延安精神 的重要意义。
语文园地:
与友人告别之际,高适写道: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来鼓励 自己的朋友董大。我也能再写出一句古人送别的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
第八单元人物品质概括: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王戎; 巧妙惩治 恶人的西门豹; 坚持不懈的纪昌 ;医术高超的扁鹊;他们的优秀品德值得我 们学习。
第二十五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按课文内容填空:
王戎七岁,尝与 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 多 子, 此必苦李。 " 取 之 ,信然。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写出词语的意思:
尝: 曾经。 竞走: 争着跑过去。 折枝: 压弯了树枝。
19
人问之的"之"意思是王戎。 取之的"之"指的是 李子。
2.写出句子的意思:
(1)树在道边而多了,此必苦李。
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苦李。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许多小孩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戌不动。
(3)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他们看见路边的李树结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曲了。
(4)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3.王戌不动是因为: 他认为这些李子是苦的。从词语"信然”可知王戌说的
是正确的。
4.本文的起因: 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经过是: 诸儿竞走取之,唯戌不动。 结果是: 取之,信然。突出了王戎 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7.为什么"树在道边,此必苦李".
因为李树长在路边,如果是甜的,必定早就被别人摘光、吃光了,而树上
有很多就说明李子是苦的,没有人吃。
第二十六课《西门豹治邺》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漳河边上的邺是一个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地方。
2.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 土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灌
溉,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0
1.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王派 西门豹管理 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在了解
了当地人民的情况后和老百姓一起惩治巫婆和官绅,最后开凿渠道引水入漳 河,庄稼获得好收成的故事。 2.《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西门豹治理邺县的事迹表现在三个方面: 调查一
一 除害- 一开渠。
第二十七课《故事两则》
按课文内容填空:
1.飞卫教纪昌射箭,要求纪昌先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 眨一眨, 而且还要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清楚。 最后才教他开弓和放箭。 2.纪昌为了练眼力,他的做法是: 躺在织布机下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和 看吊在 窗口的虱子。
3.扁鹊认为,病在皮肤,用热敷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 用扎针的方 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 肠置, 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 只 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 了。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扁鹊治病》讲的是名医 扁鹊 去拜见蔡桓候,并 三 次劝其看病,但 蔡桓侯 不听,故事以蔡桓侯的悲惨结局告诉人们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并改正
错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纪昌学射》告诉我们: 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苦练基本功。学习了《扁 鹊治病》,我们知道了不能 讳疾忌医, 要防微杜渐。 3.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好学的 纪 昌 ,严格的飞卫 医 术 高 明的扁鹊,
讳疾忌医的蔡桓侯。
21
4.飞卫认为学射箭,首先要下功大练眼力。然后才学 开弓和 放髓。
归总练习:
学习了本册课文,我认识了许多人物。有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的 周恩来; 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盘古; 炼五彩石补天的女神女娲; 为 人 类偷取火种的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 从上就聪明,不取道旁李子的 王戎; 惩 治乡绅巫婆,破除迷信的西门豹。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