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重庆自主命题)(原卷版).docx
下载文档

ID:2832881

大小:282.08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年高 历史 重庆 自主 命题 原卷版
重庆市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 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4.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A.士人阶层壮大 B.心学思想盛行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 5.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7.《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1),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赔款2亿元 贸易的钥匙 图1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8.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11.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对此,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想享受由财富带来的荣耀。而现在,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上述材料反映出 A.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 B.富人对民主制更有信心 C.富人的经济负担在减轻 D.穷人被排挤出城邦事务 12.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13.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医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14.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1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2),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图2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此资料来源于:(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26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肥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从16世纪初开始,公开发售国债成为欧洲许多国家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办法。1688—1689年,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格兰具备了为6年后在一片信任的氛国中创建英格兰银行所必需的条件。英格兰银行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从1713年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公债增长了1倍多,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差不多又翻了一番。英国的公债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到1783年增加到2.429亿英镑,几乎翻了一番。 ——《经济系统与国家财政》 材料二 1927年起,国民政府滥发公债。1932年,政府应付各种内债本息2.1亿余元,每月平均偿还1700万元。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鉴于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府每月财政支出仅军费一项需1800万元,不敷达1600万元,提出挪用每月内债还本付息基金以应急需。此消息引发市面恐慌,上海金融工商界纷纷致函反对。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在宣言中指出:“此种举措,不啻将全国人民历年备置之财产,宣告没收,减绝人民之生计,破坏国家债信,而一方对于截留税收,冗军浮费,则坐视不敢处置,以致财政一无办法,乃不得不攘夺人民生活之源泉,以供政费暂时之挹注,此种举措徒起截税者之野心,为滥费者张目。全国国民,为国家经济立场,允当群起,誓死反对。”国民政府被迫于1月18日收回停付拟议。 ——《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81年,中央决定发行国库券。3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1981—1987年,每年国库券实际发行量都超过计划发行额,总其发行361.76亿元,1985年起可以贴现和抵押贷款。通过发行国库券,将人民群众手中的部分购买力及其他一部分社会财力集中起来,暂时转移给了国家,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 ——《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公债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反对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的理由。(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发行国库券的作用。(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曾有人言道:询问是谁赢得了某场战争,就仿佛在询问是谁战胜了旧金山地震。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一命题,即在战争中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而只有程度不同的失败者。然而,战争是否也与地震一样,是人类智慧所无法控制和消除的自然现象呢?虽然很少会有人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无论人类怀着如何高尚的理想,如何孜孜以求地试图消除战争,却依然只能赢得国家间转瞬即逝的短暂和平。 ——《人、国家与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基础上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20世纪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此资料来源于:中 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重庆市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A D D C D B C A D A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26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26分) (1)核心内涵: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 表现: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 (2)主要内容: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 (3)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科学家的情感认同。 (4)认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17分) (1)原因: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得人们信任政府;现代货币银行体系建立,提升了政府向民间借债能力;持续的战争,使得政府出现资金需求。 (2)理由:国家侵夺民间资产,减绝国民生计;损毁国家信誉;助长滥费。 (3)作用:平衡国家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集中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18.(12分) 示例一:战争消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才能消除战争对人类的威胁。战争一直是人类命运的最大威胁。20世纪以来,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战争是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均衡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各种复杂矛盾造成。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真正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世界的发展依然处于极度不平衡中,这场大战结束后仅仅过了20年,1939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遭受了无比巨大的灾难。我们不得不考虑人来发展的未来以及战争对我们的威胁。究其战争根源,私有财产所有制、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经济利益冲突是内因,二帝国主义的扩张、霸权主义和军火集团的推动是现代战争的外阴。要让战争消亡,人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包容是关键。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给人类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成为消除人类战争的目标与方向。 论点二:正义的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和平的手段 主要论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了十月革命,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推动了世界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的抗美援朝为新中国打下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论点三:战争最后的胜利属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者 虽然会有暂时的挫折与失败,但战争最后的胜利者终归属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者; 主要论据: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到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德国、日本法西斯主义反人类暴行的最终失败; 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及新中国的建立 此资料来源于:(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