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3
年高
历史
天津
自主
命题
解析
2013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2分)
1.(2分)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考点】3I:汉字的形成演变;3J: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形成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解答】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殷商)→金文(周)→篆书(秦)→隶书(汉)→草书→楷书(魏晋)→行书。
材料中的《岛夷志略》的作者是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材料中的文字记载用的是楷体,因此可直接排除A项;材料的片段显示“万里石塘,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国。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止万里…屿门挂四帆,乘风破浪,海上若飞,至西…”。此片段描述了“万里石塘”,我国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同时材料中提到了“屿门挂四帆乘风破浪海上若飞至西”,而“岱屿门”是今泉州的海口,从而可知泉州是当时的出海门户之一,故此时尚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该著作的出现应早于明清不晚于宋元时期,故C正确,排除B、D。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宋元时期我国海域地理名称的命名和宋元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2.(2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考点】2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2C: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在掌握我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和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解答】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信息支持;
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
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C、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3.(2分)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考点】87:启蒙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以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中经常考查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指导思想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解答】材料中孟德斯鸠介绍了三种政体,即共和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君主专制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立法、行政、司法由议会、国王和法院分别掌握,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因此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为正确答案。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C。
【点评】孟德斯鸠的思想观点: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核心)、法律应是理性的体现。
4.(2分)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里重要的是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
【解答】题干中所涉及的时间是1820年,根据题干“结尾的简短一章”应该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与此相关的只有C项。A项是15、16世纪,B项是16﹣﹣18世纪,D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掉ABD。
故选:C。
【点评】本题关键的是要根据时间线索来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主题。
5.(2分)“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考点】B5:维新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解答】依据材料中“不识国民之原理…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遮拾泰西皮毛”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
顽固派和洋务派均主张不变革中国的社会制度,故A,B两项错误。
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思想主张的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1)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3)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3、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6.(2分)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是源于(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社会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考点】9B:武昌起义;9C:中华民国的成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辛亥革命对报刊的影响。
【解答】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1912年的3月。
B项《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显然不能成为其主要原因,应排除。
C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上也不符合题干规定的时间段,应排除。
D项中的“普遍”显然不正确,应排除。
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易错警示: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阱。
7.(2分)如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考点】D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然后波及到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解答】依据材料中1929﹣1933年汽车产量下降的趋势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大量汽车工厂倒闭,其主要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加剧了贫富分化,劳动人民的消费水平相对下降,故A项正确;
这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是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盲目扩大生产,无法看出其生产能力下降,故B项错误;
针对经济危机的影响,从1933年5月开始,罗斯福新政开始调整工业生产,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因此政府限制汽车生产是为了缓和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
经济危机的特征是生产相对于消费出现了过剩局面,因此汽车的价格在经济危机时期不会出现上涨的情况,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知识积累: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8.(2分)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9H:新民主主义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定义。
【解答】依据材料中“只能是第三种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因此“过渡的形式”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故B项正确。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属于民主主义国家,并不是“过渡的形式”,故A项错误。
“资本主义国家”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故C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不是“过渡的形式”,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时间定限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革命。
9.(2分)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考点】GH: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以天津达仁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营管理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理解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拔剑四顾心茫然”提供的时间节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达仁堂之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因为“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中,还是个新生事物。A、B、C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知识点分析。
10.(2分)如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考点】EB:多极化趋势加强;EG: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当今世界主要有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解答】依据题干所给图片材料中的国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经济组织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而非政治一体化组织,故A项错误;
“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的特点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共有特点,故B项与题意不符;
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的墨西哥为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加拿大为发达国家,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故C项错误;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三国间相互弥补了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知识积累:
北美自由贸易区,其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减免关税,而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仍然维持原关税及壁垒。美墨之间的签订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11.(2分)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X6:凯末尔的主要活动;X7:评价凯末尔.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答】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世俗化运动。在凯末尔的努力下,1925年11月3日,议会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其次,政府还关闭了一些伊斯兰宗教设施,废除宗教称号,废除希克拉历而采用公历。 二、司法改革。使土耳其逐步摆脱了宗教法的羁绊,建立起现代司法制度。 三、解放妇女。 四、文字改革。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的识记,属基础题。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78分)
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予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考查对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渊源的了解和掌握。
(2)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考查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结果的了解掌握。
(3)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对推恩令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解答】(1)从材料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可知汉初实行了皇帝制度;材料中还提到“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可知汉初采取了三公九卿制;从材料中“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可知汉初实行了郡县制。而这些制度都是在秦朝就已经确立和实行的制度,故渊源是“汉承秦制”。
(2)从材料的第一句话“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可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采取了分封王侯的制度;材料的后半部分叙述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其封地上有两大特权,“自置吏、得赋敛”,即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地上可以任命官吏和收取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王的权利过大,后来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从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可知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材料中对谋反的诸侯王实行“国除为郡”的措施,即将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从材料的最后一句,可知采取了颁布律令限制诸侯王的措施。这些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在于消除地方割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汉初的政治制度。汉初的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等;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等。
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考点】B7:新文化运动;B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R7:美国参加一战;R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本题考查美国在一战中的作用和战后措施。考查对美国在一战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变化的理解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时的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历史背景。
【解答】(1)从材料中“德国战败、协约国获胜”等关键词可知陈独秀所说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第2小问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一战的第三阶段加入协约国作战,是一战的战胜国,即可得出答案。
(2)从材料中“协商国”在1918年11月取得了胜利,可知协商国就是一战的协约国,即英法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帮助英法的具体措施包括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和参加一战。而美国总统所提出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即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
(3)从材料中“这回战胜的…是全世界的庶民”等关键句可知李大钊强调“庶民的胜利”,这与以往中国思想界的主张有很大不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是受苏俄十月革命。
(4)根据三则材料能较容易的总结出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多方面概括当时的社会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前后美国和中国的相关知识。在复习中应注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掌握,如一战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影响。
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考点】B7:新文化运动;B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R7:美国参加一战;R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本题考查美国在一战中的作用和战后措施。考查对美国在一战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变化的理解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时的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历史背景。
【解答】(1)从材料中“德国战败、协约国获胜”等关键词可知陈独秀所说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第2小问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一战的第三阶段加入协约国作战,是一战的战胜国,即可得出答案。
(2)从材料中“协商国”在1918年11月取得了胜利,可知协商国就是一战的协约国,即英法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帮助英法的具体措施包括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和参加一战。而美国总统所提出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即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
(3)从材料中“这回战胜的…是全世界的庶民”等关键句可知李大钊强调“庶民的胜利”,这与以往中国思想界的主张有很大不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是受苏俄十月革命。
(4)根据三则材料能较容易的总结出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多方面概括当时的社会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前后美国和中国的相关知识。在复习中应注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掌握,如一战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影响。
15.(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
材料二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体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单位:蒲式耳/英亩
年份
小麦
稞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考点】58:英国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圈地运动。考查对圈地运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本题考查英国农业技术革命。考查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3)本题考查圈地运动的作用、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考查对圈地运动作用的掌握以及对中国现今农业存在的问题的理解。
【解答】(1)从材料所给出的时间16世纪,以及汤申家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可知对应的运动应该是圈地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在当时的英国,农村进行圈地运动的主要是新贵族,他们虽有贵族的头衔,但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2)从材料中“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四年里轮流更换”等信息可知只有在大农场才能实现所谓的“四区轮作制”。再从材料“不让任何地块休闲…保持地力”以及所给出的表格可知,英国从1660年到1760年受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3)依据材料可知圈地运动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从而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命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的资金,推动了英国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再结合现今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出规模化经营更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故答案为:
(1)圈地运动。新贵族。
(2)大土地所有制。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圈地运动和英国农业技术革命。关于英国圈地运动,在复习中应掌握含义、原因、措施、实质以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