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新课标Ⅱ)(解析版).doc
下载文档

ID:2832578

大小:81.50KB

页数:30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5 年高 历史 新课 解析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一、选择题 1.(3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3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3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4.(3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5.(3分)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6.(3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7.(3分)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8.(3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9.(3分)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10.(3分)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1.(3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12.(3分)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二、非选择题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假日 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一 1 1 1 清明节 一 一 一 1 端午节 一 一 一 1 中秋节 一 一 一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重点了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主张。 【解答】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 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 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本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理解能力。要求对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客观评价儒家思想。   2.(3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点】1J: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答】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和矛盾,故B项错误; “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 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掌握古代中央集权措施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3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考点】29: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解答】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的理解。   4.(3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 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总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2)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空前繁荣; (4)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发展:具体特点:①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③农业生产商品化﹣生产区域化(棉花、烟草、花卉).表现:①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入﹣玉米和甘薯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 (2)手工业进:①工具革新﹣“纱绸机”;②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③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④规模扩大﹣佛山冶铁业;⑤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商业繁荣:①国内市场扩大 ②商品种类增多③封建城市兴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货币发达(白银)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状况:萌芽状态 发展缓慢﹣虽有壮大 却无突破。①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5.(3分)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点】B4:洋务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洋务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及主张,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 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 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洋务运动: (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②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6)评价: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②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6.(3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考点】B5:维新思想;P5: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意在考查学生所学知识。 【解答】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7.(3分)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考点】9R:侵华日军的罪行.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考查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 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侵华日军的罪行:1、制造南京大屠杀。2、潘家峪惨案。3、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4、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5、实行殖民统治。6、实行奴化教育。   8.(3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考点】G2:过渡时期总路线;G3:一五计划;G5: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文化对经济适应与调整,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直到中苏关系破裂。因此中国外交政策没有转变,故A项错误。 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需要大量俄语人才,因此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计划经济建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故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 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 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易错题。解题关键在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排除即可。   9.(3分)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考点】55:英国的殖民扩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以不同时期英国茶叶的消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和不同人群这两个信息。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 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 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与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10.(3分)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考点】5B:第二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图、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故C项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表1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影响: (1)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2)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3)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4)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1.(3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点】C9:斯大林模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重点了解其模式下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以牺牲农业方式,其后果带来农轻重比例失调,正确评价其模式。 【解答】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建设,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增多,反映人民为支持国家出口粮食来换取外汇,支持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因此A项符合; 从材料中无法从粮食出口增加中看到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排除B项; 从粮食出口增加来有利于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制约工业发展速度,故C排除; 材料中多出口粮食无法体现现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故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注意对斯大林模式概念掌握,并客观评价。   12.(3分)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考点】E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U3:美苏冷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了解美苏在两极格局中双方对抗态势的变化及原因。 【解答】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美苏两极格局出现是两国的国家根本利益矛盾导致,而不是根本利益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 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由于两国军事力量相当,谁也不敢进行军事上大的冲突,实际上也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 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注意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着重抓住美苏两大力量对抗态势的变化,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考点】31:孔子和孟子;83:苏格拉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思想主张(法制观念)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阶段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2)本题主要考查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解答】(1)第一小问孟子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第二小问苏格拉底法制观念,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第二小问价值,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孟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了解。 知识积累: 孟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 孟子:提倡“仁政”学说。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苏格拉底: 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他与智者是一致的。 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 ③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假日 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一 1 1 1 清明节 一 一 一 1 端午节 一 一 一 1 中秋节 一 一 一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考点】H1: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节假日的变化。 【解答】观察表,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例如从1950年与1995年﹣2008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选取任一趋势,结合史实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节假日变化的了解。答题时只需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即可。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解答】(1)从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从“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可知原因有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2)结合养廉银制度出现的原因,辩证全面地分析该制度对当时官场和社会起到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的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