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北京自主命题)(解析版).docx
下载文档

ID:2832484

大小:92.46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历史 北京 自主 命题 解析
2023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北京卷)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 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重视选贤任能 B. 尊重个性自由 C. 强调多元互鉴 D. 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 “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 A 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 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 年,新疆罗 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②根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符合题意;④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符合题意;①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但无法判定是否为丝绸贸易,不符合题意;③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 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3.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描述,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 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 B 项和 D 项。故选 C 项。 4.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南方居多,①与题意不符;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 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 海外贸易没有阻断,③不符合题意;根据示意图信息,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 商帮,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 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C 项和 D 项。故选 B 项。 5.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 A. 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 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 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 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 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 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将鸦片战争完全归因于于自由贸易,是不科学的,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①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 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而对中国进 行的侵略,而该学者没有看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学 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 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时间,排除④。综上,A 项正确,排除 BCD 项。 7. 1944 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 31 名,劳动英雄 39 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二十 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不涉及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排除②;根据材料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确;材料时间为 1944 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④,综上,A 项正确,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8. 1954 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 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 和课间操。这表明( ) A. 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 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 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 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无论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 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 B 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1998 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 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 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 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 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强调的是“村村通”工程,即在农村发展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这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的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A 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 1978 年到 1983 年,材料不涉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排除 B 项;三线建设的时间 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目的是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材料和三线建设无关,排除 C 项;社 会主义改造早在 1956 年底就已经完成,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 结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间是当代。根据材料可知,大数据可以使历史资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不是变革史料运用的原则,史料运用仍然要坚持孤证不立、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等原则,排除①;根据材料“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可知,数字化史料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史料分类,数字化文献检索可以使史料的搜集极其快捷而且相对完备,可以快速检索到大量资料,由此可见,历史资料数字化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②③正确;“e-考据”指的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是信息技术和历史考据的结合,并非是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排除④。综上,D 项正确,排除 ABC 项。 11.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材料“……(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可知奴隶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②正确;根据材料“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可以看出重农轻商观念浓厚,④正确;材料强调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一般不直接经商,并没有强调是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从“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可以看出经商是有利可图的,①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并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③错误。故本题选 B 项。 12. 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 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 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 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的德意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自治城市获得了一定的特权,而且从材料看出该决议是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所以不需要封建领主的批准,①正确;根据材料“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可以看出行会有利于保护成员的经济利益,③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以行会决议的形式阻止制造和使用新机器,没涉及工人罢工,②错误;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④错误。g 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A 项正确,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13. 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 《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 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 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据材料“‘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可知在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C 项正确;1807 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而美国 《独立宣言》的时间是 1776 年,时间不符,排除 A 项;《独立宣言》并没有否定天赋人权观念,而是宣扬天赋人权,排除 B 项;1866 年宪法修正案中,美国第一次承认黑人享有公民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故选 C 项。 14. 墨西哥在 1821 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 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 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 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 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 1821 年后(墨西哥)。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独立后的墨西哥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奉阿兹特克人为祖先,视末代皇帝为民族英雄,以此来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B 项正确;墨西哥独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关系不大,排除 A 项;墨西哥独立后的做法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而不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排除 C 项;墨西哥独立后,意在用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来增强国家民族意识,并不是重建文明,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 196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 1522 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 民收入的 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 托管制度 C. 安理会投票程序 【答案】D B. “大国一致”的原则 D.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 1960 年(联合国)。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 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 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 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 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 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 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小问 2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北政 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 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 年 9 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 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 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材料二 (致远舰)被 1 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 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 年)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 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 2016 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 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答案】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 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辨析考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 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 《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第二小问过程:通过综合三则史料可得出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大致过程是,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18.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材料二 20 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 1500 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 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 15—18 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 1500 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 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 1500 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 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 1500 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 18 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 18 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 1500 年-18 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 15-18 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 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 化,18 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 15-18 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 19.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 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 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 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 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 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 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 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答案】(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 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 30 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属于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可知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 重要水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小问 2 详解】 本题属于解释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根据材料“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 ”可知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根据材料“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20. 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 3 大类 27 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材料二 15 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 美洲重要品种。18 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 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 18 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 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 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 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属于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可得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根据材料“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可得士大夫的推动;根据材料“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可得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小问 2 详解】 本题属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15 世纪以后,中国 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 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 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可知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根据材料“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 18 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可知改 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根据材料《“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 年,《橘录》英文 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 《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可知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