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1
年高
生物
重庆
自主
命题
解析
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试卷(重庆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0题;共40分)
得分
1.(2分)香蕉可作为人们运动时的补给品,所含以下成分中,不能被吸收利用的是( )
A.纤维素 B.钾离子 C.葡萄糖 D.水
【答案】A
【解析】【解答】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人体内不含有纤维素酶,不能消化吸收纤维素,A与题意相符;
B、钾离子属于无机盐,钾离子可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B不符合题意;
C、葡萄糖是重要的单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人体可以吸收利用葡萄糖,C不符合题意;
D、水是人体必须的无机物,人体各项代谢活动都离不开水,时刻都在吸收利用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组成细胞的元素从含量的角度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S、P、K、Ca、Mg等,其中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是细胞的基本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2、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是重要的单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乳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几丁质也叫壳多糖,是N-乙酰葡糖胺通过β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可以和重金属离子结合用于废水处理,可用于制作食品添加剂和人造皮肤。
3、细胞中的无机盐:(1)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叶绿素中的Mg2+、血红蛋白中的Fe2+等以化合物形式存在。(2)功能: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b、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C、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4、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主要是自由水。(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主要功能:①细胞内的良好溶剂。②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水的参与。③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④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2)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高温、干旱、寒冷等)。生物代谢旺盛,结合水可转化为自由水,使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例降低,当生物代谢缓慢,自由水可转换为结合水,使结合水与自由水比例上升。即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结合水越多抗逆性越强。
2.(2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该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有效方式是普遍接种该病毒疫苗
B.使用75%酒精消毒可降低人体感染该病毒的概率
C.宿主基因指导该病毒外壳蛋白的合成
D.冷链运输的物资上该病毒检测为阳性,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答案】C
【解析】【解答】A、控制传染病的有效途径是接种该种病毒的疫苗,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获得免疫力,A正确;
B、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杀死部分病毒,使用75%酒精消毒可降低人体感染该病毒的概率,B正确;
C、新冠病毒的核酸指导新冠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合成,C错误;
D、冷链运输的物资上该病毒检测为阳性,若处于潜伏期或者蛋白质已变性则不一定具有传染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2、核酸检测的原理:新冠病毒需要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增殖,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来自于人体(宿主)细胞;该病毒的基因组是指病毒体内以核苷酸序列形式存储的遗传信息。以新型冠状病毒的RNA分子为模板,经逆(反)转录过程形成DNA;用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较高的原因是逆转录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具有很强的专一性。
3、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疫苗有三种类型:a、灭活的微生物;b、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他产物;c、减毒微生物。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2)免疫治疗方法: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3.(2分)某胶原蛋白是一种含18种氨基酸的细胞外蛋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中的该蛋白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B.人体不能合成组成该蛋白的所有氨基酸
C.未经折叠的该蛋白具有生物学功能
D.该蛋白在内质网内完成加工
【答案】B
【解析】【解答】A、食物中的蛋白质都需要分解为氨基酸在能被人体吸收,A错误;
B、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能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若组成该蛋白的氨基酸含有必需氨基酸则人体不能合成,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为胞外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经过盘曲折叠之后才能具有生物学活性,C错误;
D、分泌蛋白的加工在高尔基体中完成,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上同时连接了一氢原子和一个R基团,根据R基不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为21种。氨基酸根据是否可以在体内合成,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能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变小,高尔基体膜的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面积变大。
4.(2分)人体细胞溶酶体内较高的H+浓度(pH为5.0左右)保证了溶酶体的正常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可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
B.溶酶体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后活性不变
C.细胞不能利用被溶酶体分解后产生的物质
D.溶酶体内pH的维持需要膜蛋白协助
【答案】D
【解析】【解答】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溶酶体不能合成蛋白质,A错误;
B、溶酶体中的pH偏酸性,酶的最适pH也为5.0左右,溶酶体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pH增大,酶的活性会下降,B错误;
C、 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有些可以重复利用来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另外一些不能重复利用的作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外,C错误;
D、溶酶体中的pH的维持需要H+,H+的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膜蛋白的协助,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5.(2分)人脐血含有与骨髓中相同类型的干细胞。关于脐血中的干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类疾病
B.分化后,表达的蛋白种类发生变化
C.分化后,细胞结构发生变化
D.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同的分化程度
【答案】D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人脐血含有与骨髓中相同类型的干细胞,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类疾病,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之后细胞内表达的蛋白质种类发生变化,B正确;
C、细胞分化后细胞趋向专门化,使得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C正确;
D、人脐血含有与骨髓中相同类型的干细胞,而不是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同的分化程度,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和细胞的数量不变。
6.(2分)如图为类囊体膜蛋白排列和光反应产物形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光解产生的O2若被有氧呼吸利用,最少要穿过4层膜
B.NADP+与电子(e-)和质子(H+)结合形成NADPH
C.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及其他消耗能量的反应
D.电子(e-)的有序传递是完成光能转换的重要环节
【答案】A
【解析】【解答】A、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有氧呼吸的场所在线粒体,光合作用水的光解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产生的氧气从类囊体腔移到叶绿体基质跨越一层膜,氧气从叶绿体中经过两层膜运出再经过两层膜进入线粒体,故氧气从产生到被线粒体利用共经过5层生物膜,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类囊体薄膜上NADP+与电子(e-)和质子(H+)结合形成NADPH,B正确;
C、由图可知,光合作用光反应合成的ATP可以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色素合成以及核酸代谢等反应过程中,C正确;
D、由图可知,电子(e-)在类囊体薄膜上的有序传递是完成光能转换的重要环节,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NADPH,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暗反应又叫碳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分为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叫二氧化碳固定;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被NADPH还原形成糖类等有机物,同时将储存在ATP、NADPH中的化学能转移动糖类等有机物中。
7.(2分)有研究表明,人体相胞中DNA发生损伤时,P53蛋白能使细胞停止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并激活DNA的修复,修复后的细胞能够继续完成细胞周期的其余过程。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53基因失活,细胞癌变的风险提高
B.P53蛋白参与修复的细胞,与同种正常细胞相比,细胞周期时间变长
C.DNA损伤修复后的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D.若组织内处于修复中的细胞增多,则分裂期的细胞比例降低
【答案】C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P53蛋白能使细胞停止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并激活DNA的修复,维持细胞分裂,若P53基因失活,在细胞不能正常分裂,细胞癌变的风险提高,A正确;
B、P53蛋白参与修复的细胞,由于在分裂过程中存在分裂中断和修复过程,与同种正常细胞相比,细胞周期时间变长,B正确;
C、DNA损伤是由于组成DNA分子的碱基对变化引起的而不是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C错误;
D、DNA发生损伤细胞停止在细胞周期的间期,若组织内处于修复中的细胞增多,则分裂期的细胞比例降低,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或者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10-5-10-8);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8.(2分)人的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而进入次级卵母细胞,最终形成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卵细胞个数为( )
A.1 B.2 C.3 D.4
【答案】A
【解析】【解答】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异常,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异常的,异常的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生成一个异常的卵细胞和一个异常的第二极体,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异常:
(1)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异常,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移向两极而是移向同一极,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中仍然存在同源染色体,最终形成的生殖细胞中也存在同源染色体。
(2)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没有移向两极,而是移向同一级,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中常常会有相同的基因(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
3、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区别:
比较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的复制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纽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粒分裂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細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变形
精子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不经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
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三个小的极体退化消失。
成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9.(2分)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在特定位置加入或减少部分基因序列,实现对基因的定点编辑。对月季色素合成酶基因进行编辑后,其表达的酶氨基酸数量减少,月季细胞内可发生改变的是( )
A.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B.遗传物质的类型
C.DNA复制的方式 D.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
【答案】A
【解析】【解答】A、基因编辑技术是对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可能会改变基因的结构和功能,A正确;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对基因进行编辑不会改变遗传物质的种类,B错误;
C、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基因修饰之后不会改变DNA的复制方式,C错误;
D、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遵循中心法则,不会因基因编辑而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编辑,又称基因组编辑或基因组工程,是一种新兴的比较精确的能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或过程。早期的基因工程技术只能将外源或内源遗传物质随机插入宿主基因组,基因编辑则能定点编辑想要编辑的基因。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遵循中心法则。
10.(2分)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分别控制正常蚕、油蚕性状,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E、e分别控制黄茧、白茧性状。现有EeZDW×EeZdZd的杂交组合,其F1中白茧、油茧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
A.1/2 B.1/4 C.1/8 D.1/16
【答案】C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分别控制正常蚕、油蚕性状,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E、e分别控制黄茧、白茧性状。现有EeZDW×EeZdZd的杂交组合,其F1中白茧所占比例为1/4,油茧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2,则F1中白茧、油茧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4×1/2=1/8,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
2、性别决定方式ZW型,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11.(2分)下图为某显性遗传病和ABO血型的家系图。据图分析,以下推断可能性最小的是( )
A.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该遗传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该致病基因不在Ⅰ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D.Ⅱ-5不患病的原因是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或突变
【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子代的男性应全患病,儿子中有男性不患病,图中子代患病的既有男星也有女性,故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由图可知,该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子代的男性应全患病,儿子中有男性不患病,图中子代患病的既有男星也有女性,故该病不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
C、由图可知,患者的血型都为A型,血型为B型的个体均不患病,则该致病基因不在Ⅰ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C正确;
D、由图可知,该致病基因与ⅠA基因连锁,而Ⅱ-5为A型血但是却不患病,则致病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或者发生了同源染色体联会而不与ⅠA基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12.(2分)科学家建立了一个蛋白质体外合成体系(含有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在盛有该合成体系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后,发现只有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肽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合成体系中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为翻译的模板
B.合成体系中的细胞提取液含有核糖体
C.反密码子为UUU的tRNA可携带苯丙氨酸
D.试管中出现的多肽链为多聚苯丙氨酸
【答案】C
【解析】【解答】A、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形成多肽链的过程,由题意可知,只有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肽链,则合成体系中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为翻译的模板,A正确;
B、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合成体系中能够进行翻译,则细胞提取液中含核糖体,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合成体系中只有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肽链,但翻译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没有说明,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不能确定,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由于合成体系中只有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肽链,则多肽链为多聚苯丙氨酸,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模板:DNA分子一条链。
(3)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4)酶:RNA聚合酶。
(5)能量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酶。
(5)能量.
(6)工具:tRNA。
(7)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
3、密码子:(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a、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b、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tRNA:(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氯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13.(2分)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C.体温的改变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无关
D.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失水皱缩
【答案】A
【解析】【解答】A、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通过血浆进入组织液,然后到达靶细胞,A正确;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B错误;
C、温度是人体内环境稳态重要部分,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维持体温,故体温的改变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有关,C错误;
D、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血浆渗透压下降会使得红细胞吸水膨胀,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联系: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4.(2分)下图为鱼类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激素不能运输到除性腺外的其他部位
B.给性成熟雌鱼饲喂雌性激素可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C.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D.将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同种性成熟鱼体内可促使其配子成熟
【答案】D
【解析】【解答】A、垂体分泌的激素可以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能作用于性腺,A错误;
B、给性成熟雌鱼饲喂雌性激素,由于反馈调节过多的雌性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B错误;
C、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C错误;
D、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中含有促性腺激素,将其注射到同种性成熟鱼体内可促使其配子成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性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当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高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15.(2分)学生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关于锻炼和劳动具有的生理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增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B.有助于机体进行反射活动
C.有利于突触释放递质进行兴奋的双向传递
D.有益于学习和记忆活动
【答案】C
【解析】【解答】A、体育锻炼会改变呼吸肌的发达程度和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有利于增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A正确;
B、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有助于机体进行反射活动,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神经递质传递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有益于学习和记忆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学习和记忆:
(1)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条件反射的建立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
(2)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
(3)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天,尤其是与大4、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T能与实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6.(2分)下图为用三种不同品系的小鼠进行皮肤移植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小鼠①、②、③对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最迅速 B.②最迅速 C.③最迅速 D.②与③相近
【答案】B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小鼠①属于异体移植,会发生免疫反应,由于是初次接触抗原发生的是初次免疫,小鼠②在进行异体移植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异体移植,相当于发生了二次免疫,小鼠③在进行了一次异体移植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自体移植,综上所述,由于二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所以发生排斥反应最迅速的是小鼠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7.(2分)研究发现,登革病毒在某些情况下会引发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即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体内已有的抗体不能抑制反而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抗体与病毒结合依赖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
B.过程②,病毒利用吞噬细胞进行增殖
C.过程③释放的病毒具有感染能力
D.抗体依赖增强效应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过程①是病毒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该过程依赖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A正确;
B、由图可知,过程②为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之后未被吞噬细胞降解,反而利用吞噬细胞进行增殖,B正确;
C、过程③释放的病毒是独立的完整病毒,具有感染能力,C正确;
D、由图可知,抗体依赖增强效应的过程中病毒未被降解,反而增强了感染力,该过程不属于免疫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3、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原不都是外来物质,体内异常细胞也能被特异性免疫系统识别。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18.(2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者巧妙地运用长瘤的番茄幼苗研究了生长素的分布及锌对生长素的影响,取样部位及结果见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取样部位
生长素含量(μg·kg-1)
对照组
低锌组
①茎尖
12.5
3.3
②茎的上部
3.7
2.5
③瘤上方的茎部
4.8
2.9
④长瘤的茎部
7.9
3.7
⑤瘤
26.5
5.3
A.部位①与部位②的生长素运输方向有差异
B.部位③含量较高的生长素会促进该部位侧芽生长
C.因部位⑤的存在,部位④生长素含量高于部位③
D.对照组生长素含量明显高于低锌组,表明锌有利于生长素合成
【答案】B
【解析】【解答】A、部位①是茎尖,茎尖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在茎尖可以进行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部位②是茎的上部,生长素在该部位只能进行极性运输,A正确;
B、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成素会抑制侧芽生长,B错误;
C、生长素在茎尖产生之后进行极性运输,即部位①的生长素可以向下分别运输到②、③、④、⑤并积累,则生长素含量:②<③<④<⑤,C正确;
D、有表中数据可知,低锌组的各部位生长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则表明锌有利于生长素合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和作用:
(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变化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
(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3)运输: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一直可以进行,是主动运输,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生物学实验需要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
19.(2分)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曲线③和①数量变化一致,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
B、由图可知,曲线②与③的数量曲线不呈现同升同降的趋势,故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在特定的环境中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则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革蜱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⑤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