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08
年高
生物
天津
自主
命题
原卷版
2008年天津市高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6分)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2.(6分)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3.(6分)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4.(6分)为获得纯和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任取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5.(6分)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6.(6分)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36分)
7.(20分)Ⅰ.如图所示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
据图回答:
(1)上述分子杂交的原理是 ;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不能翻译的序列是 (填写图中序号)。
(2)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开始转录时,能识别和结合①中调控序列的酶是 。
(3)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
(4)上述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其后代中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
Ⅱ.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据图回答:
(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号家兔。
(2)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产生尿素的量增加,原因是 。
(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 号家兔;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 ,原因是 。
8.(16分)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
(1)莠去津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阻断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影响NADP+形成 ,进而影响在 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最终抑制杂草生长。
(2)从使用莠去津的农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莠去津杂草,将它与敏感型植株杂交,结果见下表:
杂交亲本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
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
耐药型♀×敏感型♂
100
0
敏感型♀×耐药型♂
0
100
由表推断,控制该耐药性状的基因位于 。
(3)莠去津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为修复被其污染的土壤,按如图1所示程序选育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已知莠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
据图回答:
①由于莠去津的 作用,在长期使用莠去津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
②如图2所示是A~C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柱形图,由图推断,从A瓶到C瓶液体培养的目的是 ;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从A瓶中应选择细菌生长处于 期的菌液加入到B瓶中,培养效果会更好。
③在固体培养基中,无透明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