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国百强校
精品
解析
全国
百强校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2018
届高三
联考
生物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9月大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6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病毒没有细胞膜和核糖体等细胞结构
B. D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DNA聚合酶与DNA—起进入细胞
C. 机体清除入侵的病毒依赖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宿主细胞内的U或T,然后接种病毒,可确定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故既没有细胞膜,也没有核糖体,A项正确;D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只有DNA进入细胞,DNA聚合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B项错误;病毒入侵人体后,在体液中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进行消灭,病毒侵入细胞内后,则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最终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故C项正确;U是RNA中特有的含氮碱基,T是DNA中特有的含氮碱基,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宿主细胞内的U或T,然后接种病毒,可通过检查子代病毒中是否有放射性来确定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D项正确。
2. 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全部含有N、S,脂质全部含有N、P
B. 环肽形成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与组成环肽的氨基酸数相同
C. 土壤缺氮会直接影响植物体内蛋白质、脂肪、DNA的合成
D. 真核细胞中,腺嘌呤数量等于胸腺嘧啶数量
【答案】B
【解析】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含有S等元素。脂质的种类较多,其中的脂肪、胆固醇等只含有C、H、O三种元素,磷脂中含有C、H、O、N、P,A项错误;环肽形成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与组成环肽的氨基酸数相同,B项正确;脂肪中不含N元素,所以土壤缺氮不会直接影响植物体内脂肪的合成,C项错误;真核细胞中,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腺嘌呤是DNA和RNA共有的碱基,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所以,在双链DNA中,腺嘌呤数量等于胸腺嘧啶数量,而在真核细胞中,腺嘌呤数量不等于胸腺嘧啶数量,D项错误。
3. 如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下列属于图示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 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引起传出神经元兴奋
B. 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 甲状腺细胞对垂体细胞分泌TSH的反馈调节
D.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属于化学物质的传递,A错误;图中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B正确;甲状腺细胞释放的甲状腺激素过多,通过体液运输抑制垂体细胞分泌TSH,属于化学物质的传递,C错误;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符合图示,D错误.故选:B.
【点睛】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随体液(如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这种调节是最常见的类型,例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通过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完成信息交流。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 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可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快物质运输
B. 病原体侵人宿主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蛋白质、脂肪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D.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在清水中涨破后,可通过离心获得细胞膜
【答案】D
【解析】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可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但不一定能加快物质运输,例如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的物质运输速度主要取决于能量的供应,A项错误;病原体不是宿主细胞所需要的,而且对宿主细胞有害,所以病原体侵人宿主细胞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项错误;蛋白质、脂质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肪不参与细胞膜的构成,C项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在清水中涨破后,可通过离心获得细胞膜,D项正确。
5. 下列有关教材颜色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橙色的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在鉴定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变灰绿色
B. 西瓜汁与斐林试剂混合并水浴加热,呈现砖红色可证明西瓜汁中含有还原性糖
C. 胃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故要比较蛋白酶催化能力的大小可使用双缩脲试剂
D. 真核细胞用吡罗红染色,细胞核、质均呈红色,说明细胞核、质中都分布有较多的RNA
【答案】A
【解析】橙色的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在鉴定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变灰绿色,A项正确;由于西瓜汁是红色,而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因此不能用西瓜汁做鉴定还原性糖的材料,故B项错误;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也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即使实验中的蛋白质被分解了,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也会出现紫色,所以要比较蛋白酶催化能力的大小不可使用双缩脲试剂,C项错误;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遇吡罗红呈现红色,所以真核细胞用吡罗红染色,红色主要位于细胞质中,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的几个重要实验。若要准确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学习中,不仅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而且还要站在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从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内容,根据题意灵活运用。
6. 在M、N两种溶液中,各放入某植物的同一类成熟细胞,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的是
A. N溶液中的细胞在m点后仍在失水
B. N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从m点开始进入细胞液
C. 8min时两溶液中的细胞都发生了质壁分离
D. 实验过程中,两溶液中细胞发生的变化不同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N溶液中的细胞在m点后的失水量仍大于0,说明细胞仍在失水,A项正确;N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在m点之前就已开始进入细胞液,B项错误;8min时两溶液中的细胞都在失水,都发生了质壁分离,C项正确;实验过程中,两溶液中细胞发生的变化不同。M溶液中的细胞一直在失水,说明细胞一直处于质壁分离状态。N溶液中的细胞在10min之前处于质壁分离状态,10min后细胞开始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和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图中横坐标表示处理时间,纵坐标表示细胞失水量。N溶液中m点时细胞失水最多,之后失水量逐渐减少,直到n点时细胞吸水和失水达到平衡,n点之后,细胞开始吸水。
7.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DNA的基因突变可通过母本遗传给后代
B. 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能全部来自叶绿体的光合作用
C.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分别参与线粒体中的DNA复制、转录
D. 作为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磷脂分子,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答案】B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8. 乳糖酶可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实验中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一(质量分数
为10%的乳糖)
酶的质量分数
0
1%
2%
3%
4%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100
200
实验二(质量分数
为2%的乳糖酶)
乳糖的质量分数
0
5%
10%
15%
2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65
65
A. 实验一若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B. 实验一若继续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
C. 实验二若继续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D. 实验二若将反应温度提高5℃,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答案】C
【解析】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在乳糖浓度为10%时,当酶浓度为0~4%范围内时,相对反应速率一直增加,若继续增加酶浓度,不能确定相对反应速率将如何变化,也可能继续加大,A项错误;在某一酶浓度时,增加底物浓度会使相对反应速率升高。因此,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可能增大,B项错误;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在酶浓度为2%时,乳糖浓度20%与30%情况下,相对反应速率相等,所以在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不再加大,C项正确;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所以提高温度,酶的活性反而下降,因此实验二若提高反应温度5℃,相对反应速率将减小,D项错误。
【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9. 下列关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各个阶段均产生ATP
B. 有氧呼吸产生的H20中的氢来自葡萄糖和H20
C. 有氧呼吸时C02浓度与02浓度的比值,细胞质基质比线粒体基质高
D. 污染物M抑制浮游植物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但对无氧呼吸无影响
【答案】B
【解析】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A项错误;H20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所以有氧呼吸产生的H20中的氢来自葡萄糖和H20,B项正确;有氧呼吸时,线粒体内产生的CO2会自由扩散的细胞质基质,而细胞质基质中的O2会自由扩散到线粒体被利用,由此可推知此时细胞质基质中的C02浓度低于线粒体基质,而细胞质基质中的02浓度高于线粒体基质,所以C02浓度与02浓度的比值,细胞质基质比线粒体基质低,故C项错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既然污染物M抑制浮游植物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则说明污染物M对无氧呼吸也会有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并且会根据气体自由扩散的方向判断气体浓度大小。
10. 如图表示在有氧条件下某高等植物体内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过程,X、 Y、Z和W表示相关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Y、Z物质分别表示C3、丙酮酸和ATP
B. 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有①②③④
C. ②⑤过程分别表示C3的还原和C02的固定
D. 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④过程产生的C02会释放到细胞外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物质X是CO2固定的产物,所以X表示C3。物质Y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的中间产物,所以Y表示丙酮酸。物质Z是光反应产生,用于暗反应的ATP,故A项正确;图中①过程表示光反应,能产生ATP,②过程表示暗反应中C3的还原,消耗ATP而不能产生ATP。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能产生ATP。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第二、三阶段),能产生ATP。⑤过程表示暗反应中CO2的固定,不能产生ATP。因此,B项错误,C项正确;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④过程产生的C02要比⑤过程消耗的CO2多,所以会有一部分CO2释放到细胞外,D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高等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过程,并且正确识图。图中①过程表示光反应、②过程表示暗反应中C3的还原、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第二、三阶段)、⑤过程表示暗反应中CO2的固定。物质W表示水、物质X 表示C3、物质表示丙酮酸、物质Z表示ATP。
11. 研究人员在相同且适宜温度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两个作物品种S1、S2的光饱和点(光饱和点是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照强度)。当增加环境中C02浓度后,测得S1的光饱和点没有显著改变,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下列叙述的是
A. S1的光饱和点不变,可能是原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足
B. S1的光饱和点不变,可能是原条件下C02浓度未达到饱和
C. S2的光饱和点提髙,可能是原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未达到饱和
D. S2的光饱和点提高,可能是原条件下C02浓度不足
【答案】B
【解析】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后,暗反应速率提高,需要消耗光反应剩余的还原氢和ATP,因此光的饱和点升高。当增加环境中C02浓度后,S1的光饱和点没有显著改变,说明原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足。而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说明原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未达到饱和。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12. 如图是某动物神经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B. 神经细胞凋亡时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衰老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
D. 某个神经细胞衰老并不意味着动物个体衰老
【答案】C
1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发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B. 细胞核中的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通过显微镜对杂交后代花粉的形态或显色反应的观察,可验证遗传定律
D. 选取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亲本杂交,不一定能判断显隐性
【答案】B
【解析】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发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A项正确;同源染色体上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也互称为非等位基因,B项错误;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的形态或显色反应并计数,可验证遗传定律,C项正确;选取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亲本杂交,不一定能判断显隐性,例如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如果后代既有红花植株、又有白花植株,则不能判断显隐性,D项正确。
14. 如图为某果蝇体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直刚毛基因(Z)对焦刚毛基因(z)为显性;棒眼基因(E)对圆眼基因(e)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的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焦刚毛基因与棒眼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Z、z和E、e这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可通过焦刚毛♀×直刚毛♂的子代表现证明这对同源染色体是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
D. E、e基因在减数分裂中有时会随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非等位基因发生重组
【答案】D
【解析】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项正确;Z、z和E、e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项正确;如果这对同源染色体是X染色体,则焦刚毛♀(XzXz)×直刚毛♂(XZY)的子代中雌性(XZXz)个体均为直刚毛、雄性(XzY)个体均为焦刚毛。如果这对同源染色体是常染色体,则焦刚毛♀(zz)×直刚毛♂(Z_)的子代可能是雌雄个体均为直刚毛(Zz),也可能是雌雄个体均有直刚毛和焦刚毛。因此,可通过焦刚毛♀×直刚毛♂的子代表现证明这对同源染色体是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C项正确;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导致基因重组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而不是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故D项错误。
15. 下列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者DNA数目相同,染色体数目和行为不同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C. 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正常情况下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为A、a、B、b
D. 人体细胞中能找到两个X染色体的有初级卵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D
【解析】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者DNA数目相同,但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2倍,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A项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B项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正常情况下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为A、a、B、b,C项正确;初级卵母细胞虽然已经过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目没变,所以还是只有两个X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也没变,所以还是只有XY染色体(一条X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能找到两个X染色体。因此,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及染色体数目、DNA数目变化规律,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 图甲、乙、丙为某一动物细胞分裂后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题图不能判定该动物是雌性还是雄性
B. 图乙细胞通过分裂最终形成4个生殖细胞
C. 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丙细胞
D. 图丙细胞变异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
【答案】D
【解析】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可推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所以可判断该动物是雌性,A项错误;图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生殖细胞)和3个极体,B项错误;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所以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有3条,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大黑和大白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导致的,所以丙细胞中也含有同源染色体,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能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质的分裂情况判断动物的性别。
17. 下列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染色体变异不能发生在噬菌体中
B.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C. 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高、而沉淀物放射性低,则亲代噬菌体应是用35S标记的
D. 噬菌体蛋白质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可用32P标记的实验组确定
【答案】D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就没有染色体,所以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A项正确;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B项正确;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离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而沉淀物放射性低,C项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因此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只能确定DNA是否进入了细菌,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解题的关键是对噬菌体侵入细菌中繁殖的过程和实验原理的理解。
18. 下列有关细胞中蛋白质与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病毒的蛋白质可以不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B. 核糖核苷酸链中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但不含氢键
C. 叶肉细胞中DNA转录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 DNA和R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中有4种产物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病毒的蛋白质只能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项错误;核糖核苷酸链中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也可能含氢键,例如tRNA中的双链区域也含有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的碱基对,B项错误;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DNA转录过程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C项错误;DNA和R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中,磷酸、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4种产物是相同的,D项正确。
19.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DNA复制时,需解旋酶将部分DNA双链解开,但不需要消耗ATP
B.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可引发DNA分子结构的改变
C. 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相连接
D. 把中链DNA(15N/14N)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4N的DNA占25%
【答案】A
【解析】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所以需要消耗ATP,A项错误;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交换互换时染色体已经发生交换,而DNA在染色体上,因此DNA也发生交换,DNA上的基因或者脱氧核苷酸都可能发生改变,因此DNA的结构会发生改变,B项正确;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C项正确;由于DNA分子片段中只有一条链中含14N,所以把该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得4个DNA分子,只有1个DNA中含有14N,因此子代DNA中只含有14N的DNA占25%,D项正确。
20. 图1、图2表示两种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图3表示中心法则及补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2属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
B. 图1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由右向左
C. 图3中①过程可发生基因结构的改变
D. 图3各过程可在试管中模拟进行,除需要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条件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答案】B
【解析】图2中转录和翻译在同一时空进行,是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A项正确;根据图1中正在合成的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由左向右,B项错误;图3中①过程表示DNA复制,可发生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C项正确;图3各过程可在试管中模拟进行,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所以除需要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条件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D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生、条件及产物,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的异同;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21. 下列关于DNA复制、转录与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无差异
B. 翻译时核糖体与mRNA结合,结合部位有1个tRNA的结合位点
C. 分裂的细胞需DNA复制,其细胞核中应存在有活性的DNA聚合酶
D. 某基因中替换了几个碱基对,该基因遗传信息和表达的蛋白质一定改变
【答案】C
【解析】细胞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不同的,例如在造血干细胞中不表达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后,则会选择性表达该基因,故A项错误;翻译时核糖体与mRNA结合,结合部位有2个tRNA的结合位点,B项错误;分裂的细胞需DNA复制,所以其细胞核中应存在有活性的DNA聚合酶,C项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若某基因中替换了几个碱基对,该基因遗传信息和表达的蛋白质不一定改变,D项错误。
22. 下列与基因突变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D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或滞后
B. 若某雌雄异株植物的突变基因位于雄株X染色体上,子代雌株不一定出现突变性状
C. 基因突变导致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
D. 基因发生突变,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改变,新物种一定形成
【答案】B
【解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所以密码子在mRNA上,不在DNA上,A项错误;若某雌雄异株植物的隐性突变基因位于雄株X染色体上,则子代雌株由于含有一条来自母本的带有相应显性基因的X染色体,而不会出现突变性状,故B项正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会因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C项错误;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变为其等位基因,可能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能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种类、时期、特点及意义,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 科学家发现一类具有优先传递效应的外源染色体,即“杀配子染色体”,它通过诱导普通六倍体小麦(6n=42)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导入“杀配子染色体”后小麦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图中可育配子①与正常小麦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有43条染色体
C. 为观察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可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D. 由图中可育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为三倍体
【答案】D
【解析】正常六倍体小麦有42条染色体,而导入“杀配子染色体”后小麦染色体数目为43条,即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因此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项正确;图中可育配子①的染色体组成为21W+1A,正常小麦产生的配子为21W,因此与正常小麦的配子受精后,发育的个体染色体组成为42W+1A,有43条染色体,B项正确;在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最佳时期,C项正确;六倍体小麦的可育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由其直接发育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以“杀配子染色体”为题材,考查了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题图准确分析,明确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均属于可遗传变异,识记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本题的易错点是D选项,一定要牢记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叫做单倍体,不管它含几个染色体组,关键看来源(由配子发育而来)。
24.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有一部分“与性别决定有关,另一部分与性别决定无关
B. —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男孩,若男孩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 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色盲女儿,推测色盲女儿的父亲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常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高度近视
【答案】B
【解析】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有一部分与性别决定有关,另一部分与性别决定无关,例如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与性别决定无关,A项正确;—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男孩,若男孩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男孩的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B项错误;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色盲女儿,推测色盲女儿的父亲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项正确;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常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红绿色盲等,D项正确。
25.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①指基因频率,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 图中②指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
C. 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不能科学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
D. 图中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A
【解析】图中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A项错误;图中②指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B项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③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不能科学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C项正确;图中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D项正确。
26. 细胞膜对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有两种,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为被动运输,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过离子通道进人细胞内
C. 根毛细胞通过离子泵吸收K+速率不受环境温度影响
D. 离子通道与离子泵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C
【解析】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该运输是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正确;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通过离子通道运输,B正确;根毛细胞通过离子泵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温度会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根毛细胞吸收K+速率,C错误;离子通道与离子泵都是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名师点睛】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27. 在没有损伤的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膜上及神经元之间放置相应的电极和电流计,如图所示。下列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图a中电流计两电极分别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外,在静息状态下指针不发生偏转
B. 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外,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内,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图c中电流计两电极均位于神经细胞膜外,如图所示刺激神经纤维后,指针会发生1次偏转
【答案】A
【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所以图a中在静息状态下指针发生向右偏转,A项错误;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外,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先传到电流计左侧一极,该处膜外出现负电位,而电流计右侧电极所在的膜外仍为正电位,所以电流计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至电流计两极之间时,两极所在部位均为正电位,电流计指针恢复原位。当兴奋传至电流计右侧电极时,该处膜外出现负电位,而电流计左侧电极所在的膜外仍为正电位,所以电流计会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过电流计右侧电极后,两极所在部位均为恢复为正电位,电流计指针也恢复原位。因此,B项正确;同理,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内,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也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c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计右侧电极,而不能传到电流计左侧电极,所以如图所示刺激神经纤维后,指针会发生1次偏转,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掌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特点,再结合题图准确判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28.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产生动作电位
B. 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时,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K+浓度
C. 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后被迅速灭活的有抗体、神经递质、激素
D. 血糖调节中,胰岛B细胞上存在有接受神经递质和葡萄糖的受体
【答案】C
【解析】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产生动作电位,A项正确;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同时还有其他机制在吸收钾离子比如钠钾汞,所以细胞内K+浓度仍高于细胞外K+浓度,B项正确;神经递质、激素属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后被迅速灭活,而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内环境中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项错误;胰岛B细胞的分泌,除了受到血糖含量变化的调节,还可受到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控制,间接发挥调节作用。可见,胰岛B细胞膜上既有能与葡萄糖结合的受体,又有能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D项正确。
29. 如图为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间的关系,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每种激素都能对其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
B. 含有GC受体的细胞有下丘脑、腺垂体、单核巨噬细胞等
C. 机体内GC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 若GC可升高血糖,那么胰高血糖素与GC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D
【解析】每种激素都能对其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A项正确;据图可知,肾上腺皮质分泌的GC可以作用于下丘脑、腺垂体、单核巨噬细胞等,说明这些细胞上有GC的受体,B项正确;据图可知,下丘脑可分泌激素通过腺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GC,这属于分级调节。GC又可以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活动,说明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项正确;若GC可升高血糖,那么胰高血糖素与GC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D项错误。
30.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B. 若抑制性递质开启了突触后膜的阴离子通道,动作电位较小
C. 体温调节中,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的调节机制相同
D. 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是影响了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
【答案】A
【解析】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若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A项正确;若抑制性递质开启了突触后膜的阴离子通道,则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加大,不会产生动作电位,B项错误;体温调节中,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而对肾上腺素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故C项错误;缺氧会使神经细胞通过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减少,但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故D项错误。
31. 机体内外环境变动时,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战等生理反应,调节体热的放散和产生,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产热装置依靠的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是肝脏,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
B. 温度感受装置实质上是由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传出神经两部分构成
C. 从此装置起的作用看,体温调节过程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D. 机体消灭病原体并恢复正常体温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答案】B
【解析】人体安静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A项正确;温度感受装置实质上是由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构成,B项错误;从此装置起的作用看,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工作是效果(人体的体温)可以反过来作为信息抑制该系统的工作,说明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机体消灭病原体并恢复正常体温的过程属于人体稳态的调节,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D项正确。
32.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同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记忆细胞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B. 侵人靶细胞内的病毒可被效应T细胞直接杀死
C. 抗生素杀死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D. DNA疫苗(化学本质为DNA)不能直接诱发机体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抗体由浆细胞产生,A项错误;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出的抗原通过体液免疫被彻底清除,B项错误;抗生素杀死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不具有特异性,不属于体液免疫,C项错误;DNA疫苗(DNA片段)通过控制抗原蛋白质的和合成诱发机体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33. 用外源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fluricbne)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如图所示(CK为对照处理)。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
B. 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
C. 使用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延长番茄的储存时间
D. 采摘后番茄果实内乙烯的生成需要外源脱落酸的诱导
【答案】D
【解析】与CK对照组相比,ABA处理组的乙烯释放量多,可推知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A项正确;与CK对照组相比,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处理组的乙烯释放量少,可推知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所以使用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可延长番茄的储存时间,B、C项正确;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