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课 北宋的政治-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培优练(部编版).docx
下载文档

ID:2809831

大小:169.9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6课 北宋的政治-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培优练部编版 北宋 政治 2021 2022 学年 年级 历史 下册 课后 培优练 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本课重点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本课难点 尊重历史时序,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唐代法律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不准做官)”,宋太宗年间朝廷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一变化( )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方针 B.完善了科举制度的程序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2.北宋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领域,下列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①方田均税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明当时( ) A.进士科仍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目 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4.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分割宰相权力 B.发展科举制度 C.防止武将跋扈 D.提高文人待遇 5.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宋初( ) 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6.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到了宋朝,统治者出于防范“陈桥兵变”再演的可能而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由此可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宰相权力过大 B.防止武将专权 C.军费开支过高 D.中央财政匮乏 7.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加强皇权专制 8.“朕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设立御史台 9.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10.(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陈桥兵变”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王朝”的奇迹。这个“大王朝”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杨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11.(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定都东京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削弱相权 12.(2021·江苏泰州·中考真题)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13.(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南宋光宗时,出现了武官不习武艺,只学文章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行政效率低下 B.财政困难 C.边患已经消除 D.重文轻武 14.(2021·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是( ) A.扩大疆域 B.整顿吏治 C.创新行政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15.(2021·湖南湖南·中考真题)朝廷对“梅山蛮”的政策由封锁、征剿改变为招抚和开发,在梅山地区设立新化、安化两县的时间是( ) A.三国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6.(2020·浙江温州·中考真题)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三十三万,“京师牛万余,诸道十方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7.(2021·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宋代正是因为……才没有重蹈唐末五代覆辙。句中省略号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 A.发展经济 B.减免赋税 C.发展海外贸易 D.重文轻武 18.(2020·陕西·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2020·贵州黔西·中考真题)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20.(2021·广西梧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頗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助力生徒科举应试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目标。茂询、茂先、梦升、子元等十位登甲科,均出自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 ——摘编自杨乙丹《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办学创举。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士人兴办书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的办学创举与宋代上人兴办书院共同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唐代法律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不准做官)’”可知,唐朝时,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根据题干材料“宋太宗年间朝廷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可知,宋朝时期,在科举制上对工商业子弟及其他人员中的“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放宽限制。由此可得出唐朝到宋代科举取士的条件已经在发生变化,且相对宽松。因此,这一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科举流向上层社会,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的规定是针对部分工商业者子弟所作的调整,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到宋代科举取士的条件的变化,而不是完善了科举制度的程序,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的规定是针对部分工商业者子弟所作的调整,没有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①②④符合题意;保甲法是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③。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3.D 【详解】 根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全体,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宋代考试的科目,排除A;,题干“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但是题干并没有涉及宋代学术研究的水平,排除B;“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说法太绝对,排除C。故选D。 4.C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选项C符合题意;分割宰相权力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项A不符合题意;发展科举制度属于重文轻武实行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提高文人待遇,属于重文轻武实行的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B 【详解】 根据题干表格“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可知,与960年相比,979年宋朝地方州县数量增长了近3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虽然随着统一全国地域扩大了,但是州县数量增长了近三倍多,说明对地方的治理更加精细化了,也就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中心南移,排除C项;州县增多导致地方官员增多,但是不能说明地方机构也随之增多,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根据题干“统治者出于防范‘陈桥兵变’再演的可能而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鉴于五代政权更替频繁,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防止武将专权,故B项正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与题干“重文轻武”不符,排除A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因此,CD项是重文轻武政策产生的结果,与题干“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依据题干“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大致意思是王安石讲述兴变法原因,说动先帝,先帝相信他,解决财政不足的措施,“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增加财政收入。B正确,A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8.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节度使辖区大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选项C符合题意;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A排除;宋朝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B排除;设立御史台,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D排除。故选C。 9.D 【详解】 依据题干: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即经济上的措施。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正确;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是军事方面的措施,A排除;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B排除;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C排除;故选D。 10.D 【详解】 根据材料“陈桥兵变”“不流血而建立一个王朝”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项正确;刘邦建立的是西汉政权,排除A项;杨坚建立的是隋朝,排除B项;李世民是唐朝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重文轻武,削弱武将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抽掉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C项正确;定都东京属于政权的建立,与消除“兵强马壮者为之”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西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制度,排除B项;削弱相权是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统治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强化中央集权,分知州的权力,A项正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于中央,排除B项;通判没有超越知州的权力,排除C项;为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因此出现“武官不习武艺,只学文章的现象”,D项正确;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B项排除;南宋时期仍然面临严重的边患问题,C项排除。故选D。 14.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是为了削弱武将,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其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综上所述可知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1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吴芮部将梅鋗封侯于湘中地区,人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山,这里的居民被称为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勇猛顽强)。历代统治者对梅山地区采取封锁政策,想用武力征服,但都未能成功。北宋时,朝廷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政策,到梅山进行招抚,后来梅山地区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在梅山地区设立二邑,命名“新化”和“安化”,故选C项,排除ABD项。 16.D 【详解】 北宋通过“内外相制”,削弱禁军的军权,加强了君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改变了武将专权的局面,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割相权的信息,排除B;材料未涉及文官的信息,排除C。故选D。 17.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严重,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的混乱局面,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削弱武将力量,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至五代的覆辙并不是经济问题,A项错误;宋朝时期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以避免了重蹈唐末五代覆辙,而不是以减免赋税的方式,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至五代的覆辙是藩镇割据,而不是发展海外贸易,C项错误。 18.A 【详解】 观察图片并结合“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可知,这与赵匡胤有关。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没有完成国家大一统治,与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①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②③④项内容都与赵匡胤相关,符合题意。故选择A。 19.C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C符合题意;打破坊市界限有利于发展商业经济,故A不符合题意;北宋和各民族政权的和议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北宋夜市的出现,活跃了市民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1)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宋代重视文治或重文轻武;科举制度的发展或科举考试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急增导致对于教育的需求增加 (3)有利于培养人才、发展教育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公平,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士人兴办书院的原因,据“宋代重视文治”得出宋代重视文治或重文轻武,据“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得出科举制度的发展或科举考试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据“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得出考生的数量急增导致对于教育的需求增加。 (3)据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和材料二“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概括孔子的办学创举与宋代上人兴办书院共同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培养人才、发展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