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培优练部编版
14
明朝
统治
2021
2022
学年
年级
历史
下册
课后
培优练
部编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本课重点
知道明朝的建立。
本课难点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1.他在剧中演绎了一位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他演绎的这位传奇人物是( )
A.李世民 B.朱元璋 C.赵匡胤 D.朱棣
2.下图所示两种制度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皇权不断加强 B.地方制度完善 C.官员人数减少 D.政府机构简化
3.《明太祖论》中写道:“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讲述的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实施( )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4.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 )
A.加强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B.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5. “这一时期饮食的一大特点是很多外来食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这一时期是( )
A.西汉 B.唐朝 C.宋代 D.明代
6.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到了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决策失误逐渐减少 B.中央行政效率提高
C.宦官专权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7.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从这段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大槐树移民”是因战乱和灾害而迁徙他乡
B.大槐树移民范围遍布全国所有省市
C.大槐树移民是明政府巩固政权的重要举措
D.山西洪洞县形成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8.在某节历史课上,老师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时,使用到如下图片,中间的方块代表着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向右的F1代表着思想前进的推动力,向左的F2代表着思想进步的阻力,其中F2最有可能是( )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各民族的交流交往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武轻文的政策
9.如果你是下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在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熟读四书五经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10.《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劝奏,处以重刑”。明太祖朱元璋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便于传达政令 C.改革丞相制度 D.扩大六部权力
11.(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白话本国史》中写道:“(明)太祖初定天下……所定制度,亦颇详备……然而专制的气焰太盛,私天下之心又太重。”下列能够说明太祖“专制的气焰太盛”的是( )
A.创立科举制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设立宣政院 D.废除丞相制度
12.(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
13.(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14.(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开创科举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兴文字狱
15.(2021·湖南娄底·中考真题)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16.(2021·山东菏泽·中考真题)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右图“?”处的内容应是( )
A.设立三司 B.设立厂卫 C.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
17.(2021·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 )
A.东汉、北宋、南宋 B.汉、唐、元
C.东汉、唐、元 D.东汉、五代、宋
18.(2021·湖南衡阳·中考真题)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9.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
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20.某校历史小组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继承发展】
材料一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采取什么方式削弱相权?其目的何在?
【制度创新】
材料二 大部分地方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城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影响。
【高度强化】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平民,给地主放牧牛羊,做过和尚,但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最终登上王位,实现了“布衣到天子”的神话,B正确;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排除A;赵匡胤建立宋朝前是后周的大将,排除C;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排除D。故选B。
2.A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干的两幅图片,左图是三省六部制,右图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废除了丞相,加强了皇权。故题干图片所示两种制度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故A符合题意;地方制度完善、官员人数减少、政府机构简化不是图片所示两种制度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排除BCD。故选A。
3.C
【解析】
【详解】
分析材料“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可知:为了选拨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实行八股取士,与秦朝“焚书坑儒”产生的影响一样,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实施八股取士。故选项C符合题意;秦始皇焚书坑儒,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独尊儒术,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清朝实行文字狱,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内阁可以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而军机处官员则只能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说明军机处的官员连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的权力也没有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5.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结合所学知识,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推动了美洲的物种向外传播,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D正确;西汉、唐朝、宋代不是题干农作物引进中国的朝代,排除ABC。故选D。
6.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据此可知,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君主专制权力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决策失误逐渐减少,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而不是强调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宦官专权,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
【详解】
根据“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可以看出,明朝政府通过移民政策巩固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可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根祖文化”,排除D。
8.A
【解析】
【详解】
据题干提示,向左的F2代表着明清时期思想进步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开始推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严重束缚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B项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题意不符;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对思想文化起到促进作用,与题意不符;D项重武轻文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选A
9.A
【解析】
【详解】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A符合题意;BCD项都与明朝科举制的史实相关,排除。故选择A。
10.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并不许立丞相……”可知,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自己亲自掌握六部,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倾向,故A符合题意;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中,相权最终被弱化,体现了皇权的强化,和传达政令、改革丞相制度、扩大六部权力均无关,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创立科举制的是隋文帝,排除A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不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故B正确;君主专制背景下,提高效率、控制军权、制约地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B项正确;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时期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清朝兴起文字狱,排除C项;清朝设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结合所学可知“四书”、“五经”是孔子的经典;朱熹的《四书集注》是对四书的解释,表明明朝的科举制度的是以尊孔崇儒目的,达到加强君权统治的实质,故选C;隋炀帝建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创立,A错误;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错误;清朝大兴文字狱,D错误。
1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元朝,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鉴此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A符合题意;明成祖建立东厂,康熙帝收复台湾,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C
【解析】
【详解】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故C符合题意;A、B和D属于政治控制的措施,排除。故选C。
17.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西汉灭亡以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隋朝灭亡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综上所述西汉后的主要朝代是东汉、隋朝后的主要朝代是唐、明朝前面的朝代是元,C正确;北宋位于五代十国以后,南宋被元所灭,排除A;汉朝分为西汉、东汉,题干示意图已有西汉,排除B;五代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故选C。
18.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选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C错误;明朝丞相被废除,D错误。
19.(1)隋朝;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考试文化知识且衡量尺度标准,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等。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固定、文体格式僵化;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时期创办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可知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的进步之处是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根据“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可归纳出考试文化知识且衡量尺度标准,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等。
(2)依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是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据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制在考试内容、文体格式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20.(1)方式:分化事权。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政治制度:行省制度。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3)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作用:分散了地方的权力;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来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从而强化了皇权,强化专制主义。
(2)第一问:根据“大部分地方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行省制。第二问: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城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第一问:分析图片信息可知,中央统领地方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别掌握民政、刑狱、军政。因此明朝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司制度分散了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