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能力提升卷含答案解析)-【单元过关卷】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单元测试卷(部编版).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单元过关卷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能力提升卷,含答案解析-【单元过关卷】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单元测试卷部编版 第四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能力提高卷 一、选择题(共50分) 1.(本题2分)《三国志)关于商编将汉献帝理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2.(本题2分)赤壁之战作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叙述。据此可以确定的是 A.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失败 B.周瑜是赤壁之战的统帅 C.瘟疫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三足鼎立局面由此形成 3.(本题2分)“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官渡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4.(本题2分)下图中展示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如果请你对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进行描述,你会说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5.(本题2分)《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6.(本题2分)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本题2分)两晋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 A.对外交往频繁 B.民族交融现象 C.社会生活丰富 D.政治局势动荡 8.(本题2分)西晋卖官现象流行,如果前来买官的人穿着华丽,就会被热情引见,而穿着一般的人连达官贵人的门都进不了。这反映西晋 A.盛行享乐 B.地方割据 C.物价飞涨 D.统治腐朽 9.(本题2分)《晋书》记载:“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种人口的迁移对北方人口变化的影响是 A.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增加 B.西域各族迁移到黄河流域 C.中原人迁到边疆 D.东部人口大量北迁 10.(本题2分)按顺序观察下列三幅图,反应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三国鼎立形势 西晋形势 A.分裂割据 B.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C.走向统一 D.战争不断 11.(本题2分)《二十四史》中有十一部都是关于一段历史的,即一志二史八书:《三国志》、《南史》、《北史》、《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这段历史是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12.(本题2分)“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方农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温暖,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实行招募政策 13.(本题2分)下面的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魏 西晋 前秦 B.魏 西晋 张楚 C.魏 西晋 陈 D.魏 南晋 陈 14.(本题2分)《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了某一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地区指的是 A.山东地区 B.关中地区 C.西域地区 D.江南地区 15.(本题2分)“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6.(本题2分)《洛阳伽盔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的战乱没有波及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D.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17.(本题2分)下图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这幅浮雕可直接用于研究 A.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 B.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D.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 18.(本题2分)分析下列三幅图,其相同主题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 19.(本题2分)《中华的崩溃与扩大》一书讲到:北魏中期汉族名门出身的崔鉴认为鲜卑名门出身的陆敷才智度量出众,要将女儿许配给他;北魏末年大乱时,汉族名士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diàn临近)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这一材料内容与书中章节标题最吻合的是 A.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序幕 B.第三章 跨越胡汉之壁垒 C.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D.第十章 中华世界的扩大 20.(本题2分)“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予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处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推动了社会发展 C.统一了语言文字 D.促进了民族交融 21.(本题2分)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22.(本题2分)“以六觚(角)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徐光启 23.(本题2分)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24.(本题2分)从下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A.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B.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C.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成就 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25.(本题2分)《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 A.要顺应天时地利 B.要扩大垦田面积 C.要改进生产工具 D.要发展商品生产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本题10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懈的追求。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春秋初期有诸侯国上百个,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有52个诸侯国被灭;到战国时期有诸侯国10多个,其中势力较强的7个。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在哪一个朝代? 材料二: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哪些措施?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哪一法令? (4)上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的局部统一局面,这一局面称为什么? (5)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27.(本题10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材料一 材料二: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 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 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中国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如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合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是哪一朝代创立的政治制度?图二反映秦朝统一使用哪种货币作为标准货币?货币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后形成著名的陆上大通道的名称,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处和B处的政权名称,指出后来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的是哪个政权? 28.(本题10分)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读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图3反映了战国的商鞅变法,请问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 (2)材料二说明汉景帝重视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材料三反应映东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什么状况?并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9.(本题10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不断地交融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城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城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 ——360百科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职…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別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的民族交往主要有哪几种方式?材料中西域都护的设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提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 30.(本题10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材料一: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人物 衣食住行等物质文明 文字等精神文明 炎帝 生产工具、耕种、陶器、纺织、煮盐 天文、历法、琴瑟 黄帝及其部下 宫室、衣裳、水井、船只、弓箭 文字、算盘、音律 (1)每年清明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炎帝陵、黄帝陵拜祭。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崇的原因。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当时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材料三: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蔡伦采用哪些原材料造纸?根据材料,简述“蔡侯纸”制作的优点。 材料四: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问该体操的名称是什么?同时期还诞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它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病原则,请写出该部著作的名称。 材料五:(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称他(她)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总书记指出,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新时代最可爱的人》(2020年3月13日) (5)上述材料中的古今医药学家及医务工作者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 材料六:如图 (6)图中的书法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作品的作者。 (7)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都呼吁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可知,不同的书不同的作者,立场不同对历史的叙述也不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历史的评价,排除A项;材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D项。 2.A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操军兼以饥瘟,死者太半……”可知,不同的史书中都记录了曹操的失败,所以可以确定的是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失败,所以A项符合题意;BC项从表格中无法确定,排除;D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故选A。 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官渡之战是曹操大败袁绍主力的战争,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故A错误;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爆发于战国时期,故BD错误。综上故选C。 4.B 【详解】 分析图片,可知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是春秋战国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政权分立,另一方面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故B符合题意。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之一,包含在B选项里,故C不符合题意。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详解】 依据题干“……战于赤壁,大破之……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可见这场战役是指赤壁之战,而瘟疫是曹操军队战败的原因之一,A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而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C排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而不是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D排除。故选A。 6.B 【详解】 根据材料“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和图中的迁徙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纷纷南迁,为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和生产工具,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项符合题意;北方人口迁徙源于北方战乱频繁,A项错误;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错误。故选B。 7.B 【详解】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匈奴人吸收汉人文化,学习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说明汉人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两晋时期民族交融现象,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两晋时期的民族关系,而非对外交往,A排除;题干的重点不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丰富或政治局势动荡,而是反映民族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CD排除。故选B。 8.D 【详解】 依据题干“西晋卖官现象流行”。结合课本所学,西晋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却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为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松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统治,从而形成了买官现象的流行,侧面反映了西晋的统治腐朽。D正确;ABC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故选D。 9.A 【详解】 依据题干“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洛京在此指西晋都城洛阳。意思是,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大量中原人民为躲避洛阳战乱南迁,这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前往中原,所以北方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变化。A正确;BCD涉及的迁移地点与题干地点不相符,排除;故选A。 10.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三国鼎立形势”“西晋形势”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使国家陷入分裂动荡之中,人民流离失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走向统一,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示意图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两晋是指西晋和东晋,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因此题目考查的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2.B 【详解】 依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诗句可知,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由此可知北方农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故B正确;ACD与诗句意思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B。 13.C 【详解】 依据题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为魏、西晋、陈,故C符合题意;前秦不属于南朝,故A不符合题意;张楚不属于南朝,故B不符合题意;南晋在历史上不存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课本所学,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安居乐业。D正确;ABC与题干地区不符,排除;故选D。 15.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各政权之间的纷争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都发生在汉帝国崩解之前,排除。故选D。 16.D 【详解】 材料中的意思是说自从晋、宋以来,都说洛阳成为荒土,说长江以北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穿戴豪华的土族都在中原地区,人们很讲礼仪,生活富裕。这里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及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魏晋时期洛阳城依然受到战乱的影响,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态势,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 根据题干“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服饰发生了变化是鲜卑族人流行穿汉服,这种变化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切相关,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穿汉服、还有改汉姓、说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的内容,排除ABC。故选D。 18.B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三国鼎立、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幅图所处的时代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政权分立。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推动民族交融加强,B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对应的是夏商周时期,A排除;题干反映了少数民族内迁,没有体现人口南迁,C排除;图片不仅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也反映了政权分立,D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B。 19.B 【详解】 依据题干的“北魏中期汉族名门出身的崔鉴认为鲜卑名门出身的陆敷才智度量出众,要将女儿许配给他”和“北魏末年大乱时,汉族名士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diàn临近)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题干材料说明胡汉壁垒已经跨越,故B符合题意;北魏属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北魏地处黄河流域,排除C;中华世界的扩大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