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0
2021
学年
年级
生物
学期
期末
仿真
模拟
冲刺
人教版
01
解析
仿真模拟冲刺卷(人教版)01
七年级生物下学期
一、单选题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东非人 B.森林古猿 C.长臂猿 D.北京人
【答案】B
【分析】
达尔文认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
【详解】
A.“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A错误。
B.达尔文认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B正确。
C.类人猿是指无尾、类人灵长类的动物,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森林中,现代类人猿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C错误。
D.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D错误。
故选B。
【点睛】
掌握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是人类同卵双胞胎自然形成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发生在母体子宫中
B.过程②③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C.两个胚胎的性状极为相似,性别不同
D.过程④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和脐带
【答案】B
【分析】
图中:①受精、②细胞分裂、③受精卵发育成胚胎、④胚胎发育成胎儿。同卵双胞胎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后形成的两个胚胎,遗传物质相同。
【详解】
A.受精是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所以过程①表示受精,发生在输卵管中,A错误。
B.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所以过程②③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B正确。
C.两个胚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因此性别相同、性状极为相似,C错误。
D.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融合为受精卵,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发育成胚胎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后;胚胎发育成胎儿后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过程④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胎盘,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受精的过程,胚胎的发育,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特点。
3.“告别童年,青春启航”,青春期是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时期。以下对于人体进入青春期后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身高迅速增长,心肺功能显著增强
B.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和家长交流,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C.青春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
D.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答案】D
【分析】
青春期的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脑的调节功能增强,心脏每博输出量增加,肺活量增大;性发育和性成熟,男性睾丸体积增大,分泌雄性激素,开始产生精子和出现遗精现象,女性的卵巢质量增加,分泌雌性激素,开始产生卵细胞和出现月经现象。同时,青春期的男女体内分别产生了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出现了第二性征,开始萌动性意识,愿与异性接近产生朦胧的依恋,主动与异性交往,因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要相互尊重,举止大方,树立远大理想,努力追求进步。
【详解】
A.进入青春期,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正确。
B.进入青春期,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和家长交流,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正确。
C.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正确。
D.青春期的男女体内分别产生了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出现了第二性征,开始萌动性意识,愿与异性接近产生朦胧的依恋,主动与异性交往,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4.某同学一到夜晚就看不清东西,他患的是什么病,需要补充什么( )
A.夜盲症,维生素A B.神经炎,维生素B C.坏血病,维生素C D.佝偻病,维生素D
【答案】A
【分析】
维生素是一类比较简单的有机物,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要量也很小,但是它们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代替的。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患病。
【详解】
A.维生素A能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维生素A时引起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所以,某同学一到夜晚就看不清东西,他患的是夜盲症,需要补充维生素A,A符合题意。
B.维生素B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B1时引起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B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C 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维生素D时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缺乏症及食物来源是常考点,多加注意.可结合表格中的内容比较记忆。
5.下列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开始消化的场所是胃 B.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C.肝脏分泌的胆汁能消化蛋白质 D.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大肠
【答案】B
【分析】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详解】
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
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B正确。
C.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按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C错误。
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B。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6.若把一个成年人的小肠绒毛都展开,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大小。图示意一段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结构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肠内的消化液中,都含有消化酶
B.小肠的蠕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
C.小肠绒毛壁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D.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显著增大了面积
【答案】A
【分析】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和它的结构相适应的特点有:
①面积大: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了。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成分。
③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
【详解】
A.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有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和胰液中有多种消化酶,胆汁没有消化酶,A错误。
B.小肠的蠕动有利于消化液和食物的充分混合,能促进消化,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B正确。
C.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成分,C正确。
D.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D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小肠作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7.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关于人体对粽子的消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粽子中的淀粉在胃内初步分解 B.粽子中的脂肪在口腔内初步分解
C.粽子中的蛋白质在小肠内初步分解 D.粽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内被消化
【答案】D
【分析】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各段消化道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口腔能够初步消化淀粉、胃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A.口腔能够初步消化淀粉。粽子中的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错误。
B.脂肪在小肠处初步分解。粽子中的脂肪在小肠内被肝脏分泌的胆汁初步分解为脂肪微粒,错误。
C.胃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粽子中的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为多肽,错误。
D.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粽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内被消化,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各段消化道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
8.食品安全关乎人体健康,为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A.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B.食材加工生熟分开
C.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D.随意食用野生蘑菇
【答案】D
【分析】
食品安全是指: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食品安全应贯穿于生产、运输、加工、储存、烹饪等全过程。不吃有毒的食品,如发芽的马铃薯、长斑红薯、发红甘蔗、有毒的蘑菇、末检疫的猪肉和发霉变质的食物不能食用。
【详解】
A.使用公筷能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故提倡使用公筷公勺,A正确。
B.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B正确。
C.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而且,野生动物还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故应拒绝食用野生动物,C正确。
D.野生蘑菇可能有毒,不可以随意食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公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的大事,我们应当特别关注。
9.人体呼吸系统中,属于食物与空气共同通道的结构是( )
A.鼻腔 B.咽 C.喉 D.支气管
【答案】B
【分析】
咽是人体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详解】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清洁、湿润和畅通。消化系统的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咽也是消化系统的结构之一,因此,咽是人体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故选B。
【点睛】
熟记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10.吸气和呼气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胸廓容积扩大,外界气体进入肺
B.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C.呼气时,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降低,肺内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
D.冬天,当空气经过呼吸道时,会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
【答案】C
【分析】
(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2)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吸气结束;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据此解答。
【详解】
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气体进入肺,A正确;
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B正确;
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上升,气体排出肺,C错误;
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又能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D正确。
【点睛】
掌握呼吸全过程是关键。
11.人在平静状态下进行呼吸时,当肋骨向上向外运动时,肋间肌和胸廓的变化是( )
A.肋间肌收缩、胸廓缩小 B.肋间肌舒张,胸廓扩大
C.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大 D.肋间肌舒张,胸廓缩小
【答案】C
【分析】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人体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骨向下向内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缩小,此时膈顶上升,引起胸腔上下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是呼气过程。
【详解】
人体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故选C。
【点睛】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的实现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与外界之间存在压力差。
12.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g组成
B.痰形成的部位是d和e
C.吸气时,h处于舒张状态
D.g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答案】C
【分析】
图可知,a鼻腔,b咽,c喉,d气管,e支气管,f会厌软骨,g肺,h膈肌。
【详解】
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完成气体交换,故A正确。
B.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所以痰形成的部位是d气管和e支气管,故B正确。
C.吸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流出,形成呼气运动,所以吸气时,h膈肌处于收缩状态,故C错误。
D.g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的结构特点是肺泡的数目多,人体的肺泡总数约有3亿多个,肺泡总面积约有100平方米,加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肺通气的过程。
13.血红蛋白的特性决定了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二氧化碳 B.运输氧气 C.运输营养物质 D.运输代谢废物
【答案】B
【分析】
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详解】
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因此由血红蛋白的特性而决定的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记血液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红蛋白的特性。
14.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A.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白细胞 B.血细胞中体积最大的是红细胞
C.血细胞中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 D.血细胞中血小板也具有细胞核
【答案】C
【分析】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显微镜下,我们看见最多的红细胞,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看到最少的血细胞是白细胞,白细胞呈圆球状,有细胞核;看不到的血细胞是血小板,因为血小板个体小,普通显微镜下很难观察的到。
【详解】
A.在显微镜下,我们看见最多的红细胞,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错误。
B.血细胞中体积最大的是白细胞,白细胞呈圆球状,有细胞核,错误。
C.血细胞中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正确。
D.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血小板,血细胞中血小板也没有细胞核,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数量。
15.图中,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材料;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象,①②③表示血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B.图乙血管中血流速度最快的是①
C.③是小静脉,判断依据是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
D.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
【答案】C
【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中①是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
【详解】
A.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A正确。
B.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①是小动脉,血流速度最快,B正确。
C.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③是小静脉,判断依据是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C错误。
D.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活小鱼,若尾鳍的色素较深时,不易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况,D正确。
故选C。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能识别各血管的名称。
16.图甲中X表示人体某器官,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图乙表示血管①②中血液所含的气体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管①为肺动脉 B.血管②为上、下腔静脉
C.血管②内流动脉血 D.X表示肺
【答案】B
【分析】
(1)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般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2)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外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详解】
根据图甲中的血液流动方向可知:血管①是动脉血管,血管②是静脉血管;从图乙可知:血管①中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因此血管①内流静脉血;血管②中氧气含量多,二氧化碳含量少,因此血管②内流动脉血。由此可以推断:血管①为肺动脉,血管②为肺静脉,血管②内流动脉血,X表示肺。所以判断错误的是血管②为上下腔静脉。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提高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17.下列有关血液循环系统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动脉血管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B.伤口少量出血能自行凝血,起作用的是血细胞中的红细胞
C.B型血的人可以大量接受AB型血
D.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健康
【答案】D
【分析】
(1)人体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2)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
(3)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再短期内得到补充和恢复。
(4)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小板形状不规则且无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详解】
A.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把心脏中的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是动脉,A错误。
B.伤口少量出血能自行凝血,起作用的是血细胞中的血小板,B错误。
C.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B型血的人可以大量接受B型的血,C错误。
D.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再短期内得到补充和恢复。可见,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
注意:虽然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首选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18.下列不具有排泄作用的器官是( )
A.肾脏 B.肺 C.皮肤 D.肛门
【答案】D
【分析】
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详解】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经呼吸系统由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人体直肠内的食物残渣叫做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故选D。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解题的关键。
19.人体每天都要产生一定量的代谢废物,但经过相应器官、系统可及时排除体外,以此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有尿素、二氧化碳
B.尿液比原尿少是因为原尿中的废物被重吸收
C.排出尿液有利于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D.代谢废物主要是经泌尿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B
【分析】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人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
【详解】
A.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故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有尿素、二氧化碳,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而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被重吸收),所以,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B错误。
C.人体排出尿液,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C正确。
D.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①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②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③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所以,代谢废物主要是经泌尿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B。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排泄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20.如图曲线表示某人肾单位内的葡萄糖含量变化,a、b、c表示肾单位的结构,那么b内的液体和c的结构名称分别是( )
A.原尿、肾小管 B.原尿、肾小囊
C.血浆、肾小管 D.尿液、膀胱
【答案】A
【分析】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