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易金卷
2020
2021
学年
年级
生物
学期
期末
测试
02
人教版
原卷版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
(人教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1.下列存在生命现象的是?( )
A.不倒翁左晃右摆 B.铜锁头生出绿色铜锈
C.机器人弹钢琴 D.铁树开花
2.科学研究有很多方法,我国每十年进行次的人口普查采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探究方法
3.下列古诗中关于“环境影响生物”的表述,与其它三个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后,向阳花木早逢春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作食物链。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鼠→蛇→鹰 B.草→鼠→蛇→鹰
C.草←鼠←蛇←鹰 D.阳光→草→鼠→蛇→鹰
5.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
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6.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
A.农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7.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并用凹镜对光
B.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视野变暗
C.观察物象一般用左眼,同时要求右眼睁开
D.欲将物象从视野左上方移到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8.细胞的控制中心是( )
A.细胞质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壁
9.动植物细胞结构有许多的异同点,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 )
A.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
C.细胞膜、线粒体、液泡 D.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10.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不包括(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叶绿体 D.细胞核
11.细胞分裂有一定的规律。动物细胞分裂时最先发生的是*( )
A.细胞核一分为二
B.细胞质分为两个部分
C.细胞中央的细胞膜从四周逐渐向内凹陷
D.细胞体积不断变大,到一定程度是从中间产生裂缝变成两个较小的细胞
12.一只“毛毛虫”能长成美丽的蝴蝶,是因为( )
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C.细胞的生长 D.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13.小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利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如图所示)。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制作该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c→d→b→a
B.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是400倍
C.观察图像由甲到乙时,若视野模糊应调节1
D.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上所滴液体与c所滴液体相同
14.人和动物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组织→系统→个体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C.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个体 D.器官→组织→细胞→个体
15.如图所示的单细胞生物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
A.酵母菌 B.草履虫
C.衣藻 D.变形虫
16.下列可作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种子植物D.蕨类植物
17.玉米种子中富含淀粉的结构是( )
A.子叶 B.胚乳 C.胚芽 D.胚轴
18.下图是桃花结构示意图,图中能发育成果实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工人在移栽树木时,常剪去部分枝叶,以提高成活率。其原因主要是( )
A.降低蒸腾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
C.增强蒸腾作用 D.降低呼吸作用
20.如图是某同学观察到的叶片结构及叶片下表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和5属于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子
B.7和8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2和4属于营养组织
D.通过6进出叶片的气体只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21.从能量转变的角度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是气体转变为固体 B.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C.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2.妈妈把水果放入冰箱储存,是为了降低水果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消化作用D.运输作用
23.夜间,菜农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主要目的是。( )
A.降低温度可以减少细菌病害
B.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
C.温度低,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多
D.温度低,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的散失
24.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可概括如下:①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②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置于阳光下照射;③一段时间后,摘下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①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脱色的方法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C.滴加碘液后,可观察到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D.该实验能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5..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若植株的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呈褐色像火烧一样,这是由于土壤中缺少了(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有机物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26.(16分)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探究报告。我们知道鼠妇经常生活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下,那里的土壤是潮湿的,因此我们可以完成下面的探究报告: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每个小组十只鼠妇,干土,湿土,铁盒,纸板。
实验设计:以横轴中线为界,在铁盘内一侧放上一层湿土,一侧放上一层干土。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目的是设置_________实验。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4) 实施计划:请在下列的四个实验装置中,选择出合适的装置
(5)分析数据:该组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干燥
0只
2只
2只
0只
2只
潮湿
10只
8只
8只
10只
8只
(6)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8)做完实验后,实验中所用的鼠妇应当做什么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_______。
27.(14分)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吸引了八方游客,万亩梨花芳香四溢,景色宜人。图一示阳信鸭梨组织的形成过程,图二示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以及观察到清晰物象时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图三示阳信鸭梨叶片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过程a的结果是______;过程b是______。
(2)某同学在观察阳信鸭梨叶临时切片时,发现视野的左下方有气泡,向_____方移动切片可将其移出视野。欲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物像最大,应选用的镜头组合以及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分别是_______(用图二中的序号表示)。
(3)图三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_______(用序号表示)。图中[_____]______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4) 晴朗的白天,阳信鸭梨的吸水速率增加,根吸收水分的动力来自______。
28.(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④小烧杯中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显示,步骤⑦中未遮光部分___________(填“变蓝”或“不变蓝”)。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绿叶在光下产生了___________等有机物。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0分)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养育了其他生物,成为生物圈的基石。请依据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及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C]_______。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通过_______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A]_______,释放[B]_______,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4)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时,可安装一种仪器,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产量。其原理是: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