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解析: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精品 解析 内蒙古 包头市 第四 十八 中学 2020 2021 学年 年级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生物试题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卷 初一年级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B. 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C. 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D. 从化石可看出,少女露西可能采用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 【详解】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来,由臂行慢慢变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 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有直接的关系,A错误。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从化石可看出,少女露西可能采用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BCD正确。 2. “我是人体内一个长得像小蝌蚪的细胞,我和上亿个同伴竞争,穿过重重阻碍终于在一个狭窄的管道里与我的搭档相遇并结合成一个新细胞。我们开始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最终在一个宽敞的房子里住下来,开始发育…”下列关于这段话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我”指的是精子,“我的搭档”是指受精卵 B. “狭窄管道”指的是母体的输卵管 C. “宽敞的房子”指的是母体的子宫 D. 受精和开始分裂都是在“狭窄的管道”里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后,雌雄原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形成的受精卵的场所是在输卵管,受精卵形成后移入子宫,埋入子宫内膜进行发育,逐渐发育成胚胎。 【详解】A.男性产生生殖细胞--精子的器官是睾丸,同时睾丸也可以分泌雄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我”指的是精子,“我的搭档”是指卵细胞,卵细胞由卵巢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故A错误。 B.男性睾丸产生的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巢产生的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狭窄的管道”指的是输卵管,结合成“新的细胞”的过程叫做受精,故B正确。 C、D.受精卵从输卵管进入子宫的过程中形成多细胞的胚胎,植入子宫内壁后,胚胎细胞在子宫内膜里不断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由组织再形成各种器官、系统,逐渐发育成胎儿,因此“宽敞的房子”指的是母体的子宫。胚胎早期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胚胎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第8周末,胚胎发育成胎儿。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的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故C、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相关知识,掌握人类受精的过程、胚胎发育过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身体和心理上会发生显著变化,下列有关青春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B. 男孩会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C. 内心世界逐渐变复杂且性意识开始萌动 D. 第二性征的出现与睾丸和卵集分泌的性激素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据此答题。 【详解】青春期的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故A正确;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此时男孩会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故B正确;进入青春期后,内心世界逐渐变复杂且性意识开始萌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变化,故C正确;第二性征的出现与睾丸和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有关,故D错误。故选D。 【点睛】只要熟练掌握了青春期性发育的主要特点,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4. 下列关于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认识不完全正确的是( ) A.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儿童缺含钙的无机盐易患佝偻病 B. 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人体缺维生素B1易患神经炎 C. 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缺维生素A易得夜盲症 D.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缺铁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详解】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约占人体能量供应量的70%;儿童缺含钙的无机盐易患佝偻病,A正确。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人体缺维生素B1易患神经炎,B正确。蛋白质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缺维生素A易得夜盲症,C正确。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也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载体;人体缺铁易患贫血,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5. 下图所示为4种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的食物,某同学若长期以其中的一种食物为主食,则最易患佝偻病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缺乏钙、维生素D就容易患上佝偻病或骨质疏松。 【详解】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而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维生素D时也易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等。根据题干图示所示可知,ABC三图均含有较多的钙和维生素D,而D图含有较少的钙和维生素D,故选D。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钙、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6. 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B. ②为胃液,对蛋白质起到初步消化的作用 C. ③中的消化酶能将脂肪变为脂肪颗粒 D. ④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只在小肠 【答案】C 【解析】 【分析】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①是唾液,唾液中只含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A正确;②是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它发挥作用的场所是胃,B正确;③是胆汁,不含有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C错误;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D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一定要读懂图示。 7. 如图为与小肠相通的消化腺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B. ②处阻塞,消化淀粉能力下降 C. ③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D. ④内的消化液只有肠液、胰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由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有唾液腺、肠腺、胃腺、肝脏和胰腺 【详解】A.①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内,通过胆管输送到小肠内,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故A错误。 B.②是胆管,输送胆汁到小肠内,胆汁不含消化酶,但是能促进脂肪的消化,胆管处阻塞,消化脂肪能力下降,故B错误。 C.③是胰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故C正确。 D.小肠内有肠腺,肠腺分泌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输送到小肠内,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酶,胆管输送胆汁到小肠内,所以④小肠内的消化液中含有肠液、胰液、胆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8. 从平衡膳食的角度分析下列早餐食谱,最合理的是( ) A. 一碗豆腐脑,两根油条 B. 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一个咸鸭蛋 C. 一杯牛奶、三个鸡蛋糕 D. 一个面包、一个煎蛋、一盘水果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详解】为了满足人体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蛋白质类食物、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所以,符合以上要求的早餐是“一个面包(主食)、一个煎蛋(富含蛋白质)、一盘水果片(富含维生素等营养)”,故选D。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合理营养的含义且能设计出营养合理的早餐是解题的关键。 9. 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大约每分钟呼吸16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路线:鼻→喉→咽→支气管→气管→肺泡 B. 平静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舒张,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C. 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但在雾霾天气出门仍需防护 D. “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详解】A.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A错误。 B.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舒张,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B正确。 C.呼吸道的鼻腔内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需要防护,C正确。 D.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故“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D正确。 故选:A。 【点睛】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0. 如图是模拟膈肌变化与呼吸之间关系的装置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 甲图表示吸气,膈肌收缩 B. 甲图表示呼气,膈肌舒张 C. 乙图表示吸气,膈肌舒张 D. 乙图表示呼气,膈肌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图表示呼气过程,乙图表示吸气过程。 【详解】AB.甲图代表膈肌的橡皮膜顶部升高,代表呼气过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故A错误,B正确。 CD.乙图代表膈肌的橡皮膜顶部下降,表示吸气过程。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故C错误,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模拟膈肌变化的实验过程与呼吸运动的过程。 11. 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以下正确的是 A. ab段曲线表示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吸气 B. bc段曲线表示肋间肌收缩,助骨向上向外运动,呼气 C. cd段曲线表示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 ab段和cd段曲线都表示呼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有大变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详解】A、ab段曲线肺容积增大,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A错误。B、bc段曲线肺容积下降,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B错误。C、cd段曲线表示肺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C正确。D、ab段和cd段曲线都表示吸气,bc段表示呼气,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吸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状态。 12.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物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视野中,呈两面凹圆饼状的是③),其中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B. 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是①,当有炎症时,其数目会显著增加 C. 血细胞中,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④ D. 血液中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是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图中①白细胞,②血浆,③是红细胞,④血小板。 【详解】视野中,呈两面凹圆饼状的是③红细胞,其中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A正确;白细胞具有保护和防御,吞噬病菌的作用,若此人有炎症,则图中①的数量应比正常多,①③④中数量最多的是③红细胞,B错误;人体受伤流血时,④血小板能促进止血并加速凝血,C正确;血液中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是②血浆,D正确;故选B。 【点睛】掌握血液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13. 考场上的你,信心满满,大脑如陀螺般飞速运转,笔尖轻快地写下答案。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1)细胞中的有机物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含能量的有机物有:蛋白质、脂肪 和_______。 (2)吃饭时越嚼越甜,是图甲中[____](填写序号)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将饭粒中的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的缘故。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结构是[ ]_______。参与脂肪消化的消化液有____,人体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______。 (3)在消化道的某一部位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该是图甲中的[ ]________。 (4)乙图中 X 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该物质被_____ (填消化液)消化成葡萄糖。 (5)表示脂肪消化过程的是______曲线。脂肪可以被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成_______, 该物质最终被分解成_____________。 (6)C字母代表胃, 曲线 Z 代表_______的消化过程,其最终被消化为_____才能被吸收。 (7)下列小肠结构特点与吸收相关的结构特点是_____(填序号,可多选) ①长度很长(5-6 米)②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③内表面积大,有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④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小肠绒毛壁很薄,仅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 (8)人在进食时,若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会增加图甲中标号______所示器官的消化负担, 容易使人患胃肠疾病。 【答案】 ①. 糖类 ②. 1 ③. [2]肝脏 ④. 胆汁、肠液、胰液 ⑤. [4]小肠 ⑥. [7]胃 ⑦. 淀粉 ⑧. 肠液、胰液 ⑨. Y ⑩. 脂肪颗粒 ⑪. 甘油和脂肪酸 ⑫. 蛋白质 ⑬. 氨基酸 ⑭. ①③④ ⑮. [7][4] 【解析】 【分析】消化系统结构图: 【详解】(1)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故细胞中的有机物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含能量的有机物有: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 (2)淀粉无甜味,麦芽糖有甜味。所以,吃饭时越嚼越甜,是图甲中[1]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将饭粒中的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的缘故。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故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结构是[2]肝脏。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故参与脂肪消化的消化液有胆汁、肠液、胰液。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人体消化的主要场所是[4]小肠。 (3)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是胃,能够暂时储存食物,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但不能消化脂肪。所以,在消化道的某一部位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该是图甲中的[7]胃。 (4)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乙图中 X 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淀粉,该物质被肠液、胰液 (填消化液)消化成葡萄糖。 (5)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以,表示脂肪消化过程的是Y曲线。脂肪可以被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成脂肪颗粒, 该物质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6)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小肠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所以,C字母代表胃, 曲线 Z 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7)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小肠的消化功能;而小肠长约5~6m,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所以,小肠结构特点与吸收相关的结构特点是①③④。 (8)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所以,为了让食物充分消化,我们在日常进餐是要注意细嚼慢咽。而如果人在进食时,若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会增加图甲中标号[7]胃和[4]小肠所示器官的消化负担, 容易使人患胃肠疾病。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4. 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以及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示意 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乙图表示______状态,此时膈肌____,膈顶部上升,肺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压力大于外 界气体压力 (2)丁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其中 a 表示______,b 表示______。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___________上皮细胞组成。 【答案】 ①. 呼气 ②. 舒张 ③. 二氧化碳 ④. 氧气 ⑤. 一层 【解析】 【分析】甲图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乙图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丁图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 【详解】(1)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故乙图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 (3)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与这个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肺泡数目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很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因此,丁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有一层上皮细胞。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故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肺通气的过程,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15. 米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米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按照下表所示的方案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米粉碎屑或粉条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水浴时间 10分钟 碘液 2滴 (1)为探究“唾液对米粉的消化作用”,选用______号和_________号两支试管做对照实验,在 A 处应加入_____。通过实验结果的对照,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2)37℃保温 10 分钟后,向 4 支试管内滴加碘液,预计不变蓝的是_______号试管,原因是_________。 (3)如选用1、3、4 号试管进行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对淀粉的消化是否有影响? 【答案】 ①. 1 ②. 2 ③. 2mL清水 ④. 唾液对米粉具有消化作用 ⑤. 1 ⑥. 37℃是模拟了人体口腔温度,唾液淀粉酶消化能力较强,能把全部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故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⑦. 温度 【解析】 【分析】1.口腔中具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1) 要探究唾液对米粉(含有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故在A处应加入2mL清水。通过实验结果的对照,1号不变蓝、2号变量,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唾液对米粉具有消化作用。 (2)因为37℃是模拟了人体口腔温度,唾液淀粉酶消化能力较强,能把米粉中的全部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所以,37℃保温10分钟后,向4支试管内滴加碘液,1号试管不变蓝。2、3、4号试管中都有淀粉存在,故滴加碘液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结合题表可知,如选用1(37℃)、3(0℃)、4(100℃)三支试管进行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淀粉的消化是否有影响?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