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时同步练(人教版).doc
下载文档

ID:2809422

大小:262.5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时同步练人教版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解析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课时 同步 人教版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下列实验或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A.收集二氧化碳 B.塑料瓶变瘪 C.气球漂浮 D.右侧纸袋下沉 【答案】B 【解析】解:A、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与气体的密度有关,密度比空气大的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振荡后塑料瓶变瘪的原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故B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气球浮起来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聚集在烧杯的底部,使气球浮起来,故C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纸袋下沉的原因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在相同体积的空气和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比较,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大,故D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B。 2.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后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D.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的结论 【答案】D 【解析】解:A.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低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 B.如果不将玻璃片拿下,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压强差,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故B错误;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C错误; D.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的结论,故D正确。故选:D。 3.用如图所示4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终只有实验④中的紫色石蕊小花会变红 B.实验④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由实验①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生成 D.在实验④中,若对比小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③ 【答案】C 【解析】解: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 A.实验①中喷醋酸,④中生成了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A说法错误; B.实验④需要与实验③对照,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B说法错误; C.由实验①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故C说法正确; D.实验④需要与实验③对照,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4.同学们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移动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该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C.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不变色 D.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答案】A 【解析】解:A、移动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物的接触,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装置图知,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5.如图所示,注射器内装有足量稀盐酸,浓硫酸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硬质玻璃管中有四个棉球,其中①和④是被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和③是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若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则反应变慢,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B.若把大理石换成碳酸钠则反应太快,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 C.通过比较③和④的现象,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通过比较②和③的现象,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答案】D 【解析】解:A、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反应速度变慢,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故A正确; 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故B正确; C、①④处棉球会变成红色,②③处干燥的棉球不变色,所以通过①②或③④现象的比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故C正确; D、①④处棉球会变成红色,②③处干燥的棉球不变色,所以通过①④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而②③不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D错误。 故选:D。 6.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与其性质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升华吸收热量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能溶于水 【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常用于灭火,故A说法正确; B、干冰升华吸收热量,能用于人工降雨,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可作气体肥料,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7.下列气体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解:引发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故选:D。 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 ④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解:①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而不是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②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中蔬菜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④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O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B.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比CO2少一个氧原子 D.清明上河图至今都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C 【解析】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CO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 C、1个CO分子比1个CO2分子少一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清明上河图至今都清晰可见,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用来灭火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可以相互转化 C.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 【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来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B、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C、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冬季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导致人“煤气中毒”的物质是(  ) A.N2 B.O2 C.CO D.CO2 【答案】C 【解析】解: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发生中毒现象。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2.如图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氧气循环简图。 (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属   反应类型); (2)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   。 【答案】(1)CO2+H2O→H2CO3;化合; (2)CO2+H2OC6H12O6+O2; (3)反应的条件不同。 【解析】解:(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符号表达式为:CO2+H2O→H2CO3,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填:CO2+H2O→H2CO3;化合; (2)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内发生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CO2+H2OC6H12O6+O2;故填:CO2+H2OC6H12O6+O2;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的条件不同;故填:反应的条件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3.某同学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1)实验1:A瓶中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现象;B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实验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控制的变量是   。 (2)实验2: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由此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   的物理性质。 【答案】(1)不能;纸花变红色;水+二氧化碳→碳酸;水。 (2)④;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解:(1)实验1:A瓶中不能观察到现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和石蕊反应; B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纸花变红色,是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二氧化碳→碳酸; 该实验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控制的变量是水。 故填:不能;纸花变红色;水+二氧化碳→碳酸;水。 (2)实验2: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④号棉球先变色,由此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故填:④;密度比空气大。 14.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资源。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①如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可用于   。 ②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二氧化碳的制取 ①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A制CO2,a中加入的物质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②装置B和C均可以收集CO2,若用B收集则气体应从   端(选填“b”或“c”)通入,此装置检验CO2收集满的方法是   。若用C装置收集,植物油的作用是   。 ③发生装置A用于制取CO2的最大优点是   。 【答案】(1)①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 ②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水→碳酸。 (2)①稀盐酸;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②b;把燃烧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③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解析】解:(1)①如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故填: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 ②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碳酸。 故填: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水→碳酸。 (2)①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A制CO2,a中加入的物质是稀盐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故填:稀盐酸;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②装置B和C均可以收集CO2,若用B收集,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应从b端通入,此装置检验CO2收集满的方法:把燃烧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若用C装置收集,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故填:b;把燃烧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③发生装置A用于制取CO2的最大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原理: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 故填: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四.推断题(共1小题) 15.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为无色气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D   。 (2)写出由物质C转化为物质B的化学方程式   ,它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1)O2;CaCO3; (2)CO2+C2CO;吸热。 【解析】解:因为B、C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所以B是一氧化碳;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D是碳酸钙;碳酸钙和C、一氧化碳和C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C可能是二氧化碳;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为无色气体单质,A在一定条件能够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以A可能是氧气。把以上各物质代入框图进行验证,符合题意,故A是氧气;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钙。 (1)A是氧气,化学式为:O2;D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它是吸热反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