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03(人教版)(解析版).doc
下载文档

ID:2809250

大小:325KB

页数:18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九年级 化学 学期 期末 考前 冲刺 03 人教版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03 九年级化学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4分) 1.(2分)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车胎爆裂 C.木条燃烧 D.玻璃破碎 【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答】解:A、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车胎爆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D、玻璃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时主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生成了新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2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铁在氧气中燃烧 B.读取液体体积 C.过滤 D.加热液体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判断; B、量取液体时,①俯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②仰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 C、根据过滤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分析; D、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试管的倾斜度等; 【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瓶底要加少量的水。故A操作正确; B、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故正确; C、过滤实验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故正确; D、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防止沸腾溅出,图中试管内的液体太多,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和液体的取用、量筒的使用及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方法,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 3.(2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洁净的空气 C.人呼出的气体 D.高锰酸钾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澄清石灰水、洁净的空气、人呼出的气体都属于纯净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澄清石灰水中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高锰酸钾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2分)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 ②2NH3 ③SO2 ④O ⑤Mg2+ ⑥2OH﹣ ⑦H2O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①2H中的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个; ②2NH3中的2表示氨分子的个数为2个; ③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④O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 ⑤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⑥2OH﹣中的2表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为2个; ⑦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错误;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错误;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正确; D、表示分子个数为的是②,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5.(2分)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P+5O2═P2O5 B.CO+O2CO2 C.3Fe+2O2Fe3O4 D.2Al+3O2═2Al2O3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缺乏反应条件,并且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P+5O22P2O5;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CO+O22CO2。 C、该化学方程式完全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Al+3O2═2Al2O3 。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6.(2分)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分析】Ⅰ可得出稀醋酸能是紫色石蕊小花变红,Ⅱ、Ⅲ可得出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由Ⅳ可得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它们反应后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 【解答】解: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不是二氧化碳,也不是水,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7.(2分)下列实验方案与结论不相对应的是(  ) 选项 A B C D 方案 结论 说明瓶中含有氧气 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说明只有二氧化锰存在时,过氧化氢才会分解产生氧气 说明水的状态变 化是物理变化 A.A B.B C.C D.D 【分析】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石蜡具有可燃性;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B、过程中白烟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加入二氧化锰时能够加快反应速率,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变成水,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2分)如图为某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1个X分子中有3个原子 C.反应物中分子的个数比为1:1 D.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未改变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分析X的构成;根据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判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等。 【解答】解:由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有2个原子,8个原子和4个原子;反应后只有2个原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4x中应含有8个原子和4个原子,说明一个x分子是由是2个原子和1个原子构成的。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质的分子都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属于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1个X分子中有3个原子,故B正确; C、由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分子的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的一种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有关微观示意图的考查,学会利用微观的观点及微观示意图的意义对反应基本类型判断及化学变化的微观信息的获取等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9.(2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解答】解: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因果关系成立;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因果关系成立;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因果关系成立;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助燃剂,它本身不燃烧,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D。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0.(2分)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夜间发现家中石油液化气泄露,立即开灯查明泄露原因 B.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C.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D.高楼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爬行逃生 【分析】A.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B.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火场逃生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开灯会产生电火花,易引燃混合气体,发生危险,故错误;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可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故正确; C.油锅起火,最佳的灭火措施是盖锅盖,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正确;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爬行逃生,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故正确。 故选:A。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11.(2分)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可能是单质 B.若消耗3g的乙,则生成17g的丙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分析】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1﹣42%﹣40%﹣10%)=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1﹣70%﹣14%﹣10%)=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丙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6%:34%=3:17,则若消耗3g的乙,则生成17g的丙,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之和(而不是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2分)某混合气由CO和CH4组成,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则其中CO的质量分数是(  ) A.20% B.30% C.48% D.52% 【分析】根据题意,某混合气由CO和CH4组成,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结合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某混合气由CO和CH4组成,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则混合气体中甲烷的质量分数为12%÷(100%)=48%,则其中CO的质量分数是1﹣48%=52%。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0分) 13.(5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氧离子 2O2﹣ ; (2)铁元素 Fe ; (3)1个水分子 H2O ; (4)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O2 ; (5)n个硫酸根离子 nSO42﹣ ; 【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5)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离子可表示为:2O2﹣。 (2)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铁的元素符号是Fe。 (3)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1个水分子可表示为:H2O。 (4)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可表示为:O2。 (5)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n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SO42﹣。 故答案为: (1)2O2﹣; (2)Fe; (3)H2O; (4)O2; (5)nSO4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13分)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元素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分子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3O2═2Fe2O3 。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1).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 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 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2).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大理石 (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 CO(或CO和CO2)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 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 (举一例)。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 (2)纳米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解答; (3)根据制取氧气的原理分析解答; (4)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进行解答即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 (1) ①氧气和一氧化碳都由元素组成的,故填:元素; ②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的,故填:分子; (2) ①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故填:4Fe+3O2═2Fe2O3; ②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隔绝氧气可以灭火;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可以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使其与氧气接触; (3) 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生成水和氧气,若是制取二氧化碳,则使用的固体药品是石灰石,故填:2H2O22H2O+O2↑;大理石;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不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4)①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化学式是:CO; ②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能使地球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 答案: (1)①元素 ②分子 (2)①4Fe+3O2═2Fe2O3;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3)①2H2O22H2O+O2↑;大理石;②物理变化; (4)①CO(或CO和CO2); ②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合理均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6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你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到敬老院给王奶奶送去鲜花和生日蛋糕,屋内花香四溢,喜气洋洋.请用粒子的观点解释花香四溢的原因: 分子是运动 .点燃生日蜡烛祝愿后,大家一起将蜡烛吹灭,吹灭蜡烛的主要原理是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2)天然水有硬水和软水之分,硬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 肥皂水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 煮沸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衣服面料中的腈纶和羊毛可用 灼烧闻气味的 法区别. (4)汽车外壳材料主要是钢,汽车表面喷漆,主要是为了防锈,钢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 水 和 氧气 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析】(1)根据分子是运动的、灭火的原理分析回答; (2)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硬水的软化方法分析回答; (3)根据灼烧时的不同现象区别; (4)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由于分子是运动的,花香的粒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感到花香四溢;在吹灭蜡烛,流动的空气带走了蜡烛的热量.所以,熄灭的主要原理是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的是软水;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腈纶属于合成材料而羊毛属于天然纤维燃烧时现象的不同,燃烧时出现刺激性气味的是腈纶,有焦羽毛味出现的是羊毛. (4)钢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答为:(1)分子是运动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2)肥皂水,煮沸.(3)灼烧闻气味的.(4)水,氧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6.(6分)小雪同学发现家里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液体,她为了探究它是何种物质,做了如下实验:把此液体编号为A,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B,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C,且产生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而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她把C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C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 (1)根据小雪的实验现象,分析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写出各物质的名称: A 过氧化氢 ,B 二氧化锰 ,C 氧气 ,D 水 。 (2)A转化为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分析】根据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C,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B,且产生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C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所以C是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B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所以B是氧气,A是过氧化氢溶液,D为水,把淡黄色E点燃后放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能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所以E是硫,F是二氧化硫,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解:在无色液体A中加入黑色粉末B,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C,且产生了液体D,而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她把C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炭伸入盛C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C能使带火星的木炭剧烈燃烧,说明C为氧气。 实验室中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B为二氧化锰,A为过氧化氢,D为水;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答案为:(1)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氧气;水; (2)2H2O22H2O+O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题(共29分) 17.(14分)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若要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 (2)装置D也可以用来制备CO2,选择装置D的优点是___。欲收集并测量产生的CO2的体积,可选择F装置,另增加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实验时先在F内装满水,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 CO2应从_______(填“a”或“b”)进入F中。若选择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则F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3)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