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4课时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解析版).doc
下载文档

ID:2808316

大小:442.50KB

页数:9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2.4课时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解析版 2.4 课时 噪声 危害 控制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第2.4课时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 (1)噪声定义 ①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乐音: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3)常见的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等.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符号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3.控制噪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1)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阻断噪声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知识点一 噪声的概念 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 乐音 。 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无规则振动 时产生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 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注意:从环保角度定义的噪声范围比从物理学角度定义的噪声要广。 噪声和乐音的异同点: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二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乐音可能会成为噪声,但是噪声不可能变成乐音。 噪声和乐音的波形图 乐音波形图 噪声波形图 【例1】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A.马路上人群的喧闹声 B.马路上车辆的马达声 C.建筑工地上嘈杂的各种响声 D.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 【解析】A、马路上人群的喧闹声,属于噪声,故A错误。 B、马路上车辆的马达声,属于噪声,故B错误。 C、建筑工地上嘈杂的各种响声,属于噪声,故C错误。 D、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不属于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1】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锣、鼓、唢呐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人们通过音调来分辨锣、鼓、唢呐的声音 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 D.锣、鼓、唢呐的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析】 A、即使是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如果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也属于噪声,故A错误; B、因为锣、鼓、唢呐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故B错误; C、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2】探测器探测到的两种声音振动时的波形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确定   是噪声,   是乐音。 【解析】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乐音,其波形图是周期性变化的; 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都是杂乱无章的,是噪声。由此可知,甲是噪声,乙是乐音。 故答案为:甲;乙。 知识点二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响度的单位:分贝(dB)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 分贝(dB) 为单位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0dB 是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dB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能超过 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超过 50dB 。 注意:分贝(dB)是响度的单位;0dB是人耳能听到声音的下限,而不是没有声音。 【例2】如图所示,在繁华的闹市设立噪声检测器,该仪器能测定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解析】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dB是声音的大小的单位;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变式3】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有人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人们通过歌曲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关于唱歌时涉及到的物理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放声歌唱时声音强弱约为20分贝 C.声带振动幅度越大,歌声响度越大 D.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音调的高低 【解析】A、“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故A正确; B、放声歌唱时声音强弱约为60分贝以上;故B错误; C、声带振动幅度越大,歌声响度越大;故C正确; D、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音调的高低;故D正确。 故选:B。 【变式4】噪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而声音的强弱是认定噪声的重要指标。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度的等级,零分贝是人们刚刚可以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强度,也叫听觉下限。根据所学知识,较理想的学习、生活环境,声音强度的等级应是(  ) A.50dB~70dB B.30dB~40dB C.90dB左右 D.80dB左右 【解析】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来表示,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弱声是0分贝; 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超过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超过90dB会影响听力;只有B选项正确。 故选:B。 知识点三 噪声的控制 (1)从声源处减弱事例: 给机动车加消声器; 把电动机密封; 禁止鸣笛、关闭手机…… (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道路旁植树; 关上窗户…… 松软、稀疏、多孔减小声音的反射。电影院、大礼堂的设计;坚硬、光滑增加声音的反射。回音壁的设计 (3)从人耳处减弱 戴防噪声耳塞、耳机、头盔; 用手捂住耳朵…… 【例3】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大气污染 B.减小噪声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解析】 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能阻断噪声的传播;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能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所以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小噪声污染,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变式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解析】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的传声能力越来越差,所以听到闹钟发出的铃声越来越小,故B错误; C、禁止汽车鸣笛,是防治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信息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6】在中考期间为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影响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属于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将教室的窗户玻璃更换为隔音玻璃 B.在校园绿化带多植树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仪 D.停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 【解析】A、将教室的窗户玻璃更换为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在校园绿化带多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故C不合题意。 D、停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B.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旁植树等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只能利用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 D.可以利用超声波预测地震、侦测台风等 【解析】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C错误; B、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减弱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故B正确;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只能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地震、台风发生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发出的次声波可以检测地震和台风,故D错误。 故选:B。 2.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某学校合唱队排演了男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其中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女生的音调高是因为女生声音的响度大 B.如果两位学生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就无法分辨两人的声音 C.音箱放出的伴奏声和学生的合唱声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D.欣赏合唱期间,同学们要保持安静是在阻断噪声的传播 【解析】A、女生的音调高是因为女生声音的频率高,但振幅不一定大,响度不一定大,故A错误; B、如果两位学生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两人的声音,故B错误; C、在同等情况下,音箱放出的伴奏声和学生的合唱声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C正确; D、欣赏合唱期间,同学们要保持安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对图中的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如图甲中听到的声音越大音调越高 B.如图乙中的两列声波的音色不同 C.如图丙中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钟的大小决定了其声音的响度 【解析】A、如图甲中听到的声音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列波形的形状不同,说明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C、摩托车上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钟越大,越难振动,振动发声时的音调越低,钟的大小决定了其声音的音调高低,故D错误。 故选:B。 4.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图所示,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不会产生噪声 【解析】A、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编钟发出的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 C、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钟,钟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正确; D、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若音乐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5.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用相同的力拨动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B.图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图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图中,开启倒车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回声定位 【解析】 A、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越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故A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会越来越小,故B错误; C、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因为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强的特点,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工作的,故D错误。 故选:C。 6.2021年1月1日《泉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对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做了规范:“禁止午间和夜间在居民集中区进行高声喧哗、猜拳、播放音乐等影响周边居民正常休息的活动。”这条规定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 A.阻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的传播 C.控制噪声的产生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解析】禁止午间和夜间在居民集中区进行高声喧哗、猜拳、播放音乐等影响周边居民正常休息的活动,此规定控制了噪声的产生,减少了对居民的干扰;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南京长江五桥是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如图所示。 (1)跨江主桥全长1800    ,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主桥,需    min。 (2)五桥墩柱上安装了驱豚仪,发出特殊声波避免江豚误撞桥墩。声波   于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电磁波。 (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解析】(1)根据生活经验和题目中所给的数字可知,南京长江五桥跨江主桥全长1800m; 根据v=可得,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主桥需要的时间:t===0.025h=1.5min; (2)声波是指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不属于电磁波; (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1)m;1.5;(2)不属于;(3)传播过程中。 8.广场舞的音乐有时会成为噪声,有人建议,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收信号可以有效防止噪声。关掉音箱是在    处控制噪声。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能传递    (选填“能量”或“信息”)的道理;央视国庆七十一周年晚会上,表演者引吭高歌《我的祖国》,以抒发浓浓的爱国之情。“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解析】(1)关掉音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 (3)“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故答案为:声源处;信息;响度。 9.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为了不影响小晶写作业,客厅里正在看电视的妈妈把音量调得很低,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音量低是指声音的   小(选填“音调”、“响度”、“音色”);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   减弱噪声。 【解析】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 把电视音量调得很低,使声音的响度变小,控制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响度;声源处。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