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模拟
试题
01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八年级(上)物理期末模拟试卷(一)
(全卷四部分,共25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数据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个学生的质量约为500 g
B.昆明地区6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50 ℃
C.一支全新2B船笔的长度约为20 mm
D.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4 m/s
【答案】D
【解析】A、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苏州地区6月份最高气温不到50℃,所以平均气温远低于5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支全新2B铅笔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0m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成年人步行的速度达5km/h=5× m/s≈1.4m/s左右,故D符合实际。
2、沾益西河公园音乐喷泉是曲靖最大的音乐喷泉。位于麒麟区五馆一中心附近,景观十分漂亮,免费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以下关于音乐喷泉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在较远处就能听见音乐声是因为音乐声的频率高于20 000 Hz
B.我们听见的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C.对于去欣赏音乐喷泉的人来说,音乐声属于噪声
D.我们听见的音乐声是喷泉喷出的水振动产生的
【答案】B
【解析】A.人的听觉范围是20 Hz~20 000 Hz,频率高于20 000 Hz是超声波我们听不到,故A错误;B.声音靠介质传播,我们听见的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故B正确;C.对于去欣赏音乐喷泉的人来说,音乐声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D.我们听见的音乐声是扬声器播放出来的,而不是水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故B正确。
3、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A.在0~20 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 s时间内的速度大
B.在整个40 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整个40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
D.在20~30 s内物体的速度为40 m/s
【答案】C
【解析】由图知道,在0~20 s与30~40 s都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在0~20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 m,则速度是:;30~40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 m–40 m=40 m,则速度是:,即物体在0~20 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 s时间内的速度小,故A错误;由图象知道,物体在0~20 s内的速度是2 m/s,在30~40 s内的速度是4 m/s,在20~30 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40 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整个40 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 m,所以,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故C正确;由图象知,物体20~30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的速度为0,故D错误。
4、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标准化考试文具中的碳素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是:14.30 cm,14.50 cm,14.55 cm,14.60 cm, 则此笔的长度应取
A.14.55 cm B.14.50 cm
C.14.49 cm D.14.60 cm
【答案】A
【解析】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四组数据中14.30 cm测量结果的准确值与其他数据不同,是错误的测量数据,所以此笔的长度为,故选A。
5、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壶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C、草叶上形成“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手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选B。
6、小明在湖边散步时,看到水中的鱼在“白云”中穿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看到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明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小明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鱼位置要深
D.小明看到水中的鱼和“白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答案】A
【解析】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白云就是通过水面成虚像,出现在水面上的,因此看到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正确,人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折射进入空气,再进入人的眼睛的,因此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偏高;故BCD错误。故选A。
7、对下列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
A.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B.乙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丙图: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来源:学科网]
D.丁图:天文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目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答案】C
【解析】由甲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丙图中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丁图的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再对这个像进行放大。故选项C正确,选项ABD错误。故选C。
8、有关密度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公式ρ=m/V可以说,物质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B.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之一,只要物质种类不变,任何条件下它的密度都不改变
C.密度大的均匀物体,它的质量一定大
D.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均匀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大
【答案】D
【解析】A.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定值,即保持不变,A错;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与物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B错;C.由可知,密度大的均匀物体,如果体积小,它的质量不一定大,C错;D.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均匀物体,由可知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大,D对。故选D。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如图所示,我市珠江源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 声源
【解析】[1]噪声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的是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大小的单位是分贝。[2]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提醒司机该路段不能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
【答案】热胀冷缩 36.5
【解析】[1]物体材料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不同温度下,体积会发生变化,液体温度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当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不同温度下,体积不同,根据对应的体积和温度关系,标记出对应温度即可测量温度。
[2]图中温度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读数为36.5。
11、一幅装饰画在平面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则装饰画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像是______(虚像、实像)
【答案】3 虚像
【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根据题意知道,装饰画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
12、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用玻璃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______,从此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答案】牛顿 光的色散
【解析】[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2] 用玻璃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称为光的色散。
13、雷雨天气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声音和光都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其中___________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 声音
【解析】[1]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m/s,所以雷雨天气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14、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做出了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______℃。
【答案】晶体 80
【解析】[1]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不变,故是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2]熔点即熔化温度不变的温度,故熔点是80℃。
15、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______而发声;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答案】振动 信息
【解析】[1]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振动而发声。[2]声可以传递信息,告诉我们这是《花木兰》选段。
16、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_______。
【答案】位置 参照物
【解析】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17、小明骑自行车2min行驶600m,他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马拉松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为10km/h,若二者在公路上以各自的平均速度同时向西运动,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拉松运动员向 ______(选填“东”或“西”)运动。
【答案】5 东
【解析】[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2]小明的速度
所以小明运动比马拉松运动员快,因为二者在公路上以各自的平均速度同时向西运动,所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拉松运动员向东运动。
18、小强的奶奶有一只玉镯,他通过网络了解到:密度是玉器品质的重要参数,通过实验他测出了玉镯的密度。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玉镯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玉镯的质量是___________。用量杯测得玉镯的体积是20 cm3,则玉镯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答案】30 3×103
【解析】小石块的质量m石=320 g–290 g=30 g。由题可知,小石块放入瓶中溢出水的质量m溢=300 g–290 g=10 g,小石块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所以V石=V溢=,石块的密度
三、 作图、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31分)
19、(1)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___cm。
【答案】3.20
【解析】图示刻度尺1 cm又分为5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2 mm;物体A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3.00 cm,物体A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20 cm,所以物体A长度为6.20 cm–3.00 cm=3.20 cm。
(2)如图甲所示,一束光斜射人盛有水的容器中,在容器底形成光斑P1。保持光束和容器的位置不变,向容器中缓慢加水,光斑移到P2位置时,请在图中画出此时的折射光线及水面位置。
【答案】
【解析】光斑由P1向P2移动的过程中,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则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也不变,那么经过P2的折射光线与经过P1的折射光线平行,所以过P2作平行于过P1的折射光线的射线,此线即水平上升后的折射光线,此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交点即入射点,入射点所在的水平面即上升后的水面,所以作图如下:
(3)舞蹈教室有一面平面镜,四位学生在平面镜前排练舞蹈,请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分别用,标出,两位学生像的位置。
【答案】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作图如下
20、中考真题)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了一块比烧杯口略大的圆形硬纸板,甲、乙两名同学分别在硬纸板上剪出小孔,以便将温度计通过小孔插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所示,剪裁合适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2)在烧杯中倒入约80℃的水,提高了水的初温,从而______,沸腾后持续加热几分钟并继续测温,会发现______;
(3)如图所示,水沸腾后,甲同学移走酒精灯,继续观察:乙同学继续加热,观察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水,他们的目的都是探究______。
【答案】甲 防止温度计碰到容器壁 缩短到达沸腾的时间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保持沸腾需要满足的条件
【解析】(1)[1] [2]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加纸盖的为了减小热量的散失;又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所以,图中硬纸板上小孔除了可以插温度计外,还要让烧杯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但为了防止温度计碰到容器壁,甲图剪裁更合适。(2)[3]提高了水的初温,可以缩短到达沸腾的时间。[4]沸腾后持续加热几分钟并继续测温,会发现水达到沸点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5]甲同学移走酒精灯后,由于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水很快停止沸腾;乙同学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由于能够继续吸热,所以继续沸腾且保持温度不变;由于烧杯中的水温度与试管中的水温度相同,则试管中水不能继续吸热,而停止沸腾,所以,他们的目的都是探究保持沸腾需要满足的条件。
21、如图为某实验小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而且F板可绕ON转动。
(1)使用可以旋转的硬纸板,其目的是 ______; ______;
(2)将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B 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ON;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向O点,光将沿图中 ______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的;
(4)无意中,小明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是 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5)某同学在实验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然后转动纸板F,并使其与纸板E在同一平面内,但在F上没有发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答案】呈现光路 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靠近 OA 可逆 等大 虚 硬纸板没有竖直放置
【解析】(1)[1][2]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硬纸板可以呈现光路,因为能够旋转,可以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3]若将AO靠近ON,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靠近法线。(3)[4][5]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6][7]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小明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5)[8]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没有发现反射光线,这说明硬纸板没有与镜面垂直,反射光线从其他方向射出。
22、某同学在做光学实验时,如图所示,他先将焦距为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刻度线处,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上述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______像(选填“虚”、“实”),是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若将蜡烛沿光具座移至刻度线处,需将光屏移至______刻度线处(不需估读),光屏上可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若在原有图示中,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放置一近视镜片,为了使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沿着光具座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蜡烛的像将会向______移动(选填“上”、“下”),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在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条件下,应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答案】缩小 实 照相机 80 右 上 下
【解析】(1)[1][2][3]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由图可知物距为30cm,在2倍焦距之外,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4]将蜡烛沿光具座移至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与第一次成像时的像距相同,由光路可逆可知,像距为30cm,需将光屏移至80cm处,光屏上可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5]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放置一近视镜片,近视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了使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沿着光具座向右移动。(4)[6][7]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蜡烛的像将会向上移动,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在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条件下,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四、综合题(本大愿共3个小题,共25分)要求:(1)语言表述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
23、小华乘坐的列车匀速经过某一长直隧道,已知列车全长300 m,隧道全长7 200 m,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375 s,求:
(1)小华经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多少?
【答案】(1)360S (345)
【解析】(1)已知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S=S车+S隧道 =300m+7200m=7500m;所用时间t=375s;由
列车速度v=s/t=20m/s;所以360s;(2)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所行驶的路程s=s隧道–s车=7 200 m–300 m=6 900 m,故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
24、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若火车速度为80 km/h,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s,司机在鸣笛后2 s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362.2
【解析】火车速度v2=80 km/h= m/s
由公式v=得火车鸣笛后2 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1=v1t=340 m/s×2 s=680 m;2 s内火车前进的距离为:s2=v2t= m/s×2 s= m;根据关系式:2s=s1+s2;火车鸣笛时距隧道口距离为:s==≈362.2 m。
25、一个空心铜球质量为445 g,在铜球的空心部分注满水后总质量为645 g,求:(铜的密度为8.9×103 kg/m3)
(1)这个空心铜球的空心体积?
(2)这个空心铜球的总体积?
(3)若在铜球的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1 kg,求注入液体的密度?
【答案】(1)200 cm3 (2)250 cm3 (3)2.775 g∕cm3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