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过关测试
单元02
声现象
【过关测试】解析版
单元
02
现象
过关
测试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单元02 声现象
过关测试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中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会变大
【答案】B
【分析】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音色即声音的品质,“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对声音品质的描述。
(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3)声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判断的,故A错误;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具有能量的特点,故B正确;
C、中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逐渐抽出瓶内空气,随着瓶内空气减少,听到声音会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
2.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蝙蝠捕食昆虫
B.倒车雷达发现障碍物
C.超声波清洗眼镜
D.真空罩中闹钟的铃声“消失”
【答案】D
【分析】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回来而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A错误;
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B错误;
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理得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3.下列对图中的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甲:用手拨动尺子
乙:两列声波的波形
丙:摩托车的消声器
丁:曾侯乙编钟
A.如图甲中听到的声音越大音调越高
B.如图乙中的两列声波的音色不同
C.如图丙中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钟的大小决定了其声音的响度
【答案】B
【分析】
(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发声体振动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
A、如图甲中听到的声音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列波形的形状不同,说明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C、摩托车上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钟越大,越难振动,振动发声时的音调越低,钟的大小决定了其声音的音调高低;故D错误。
故选:B。
【知识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音色、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4.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乙、丙的音调响度不相同
C.丙、丁的音色和频率都不相同
D.甲、丁的响度相同
【答案】A
【分析】
(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解答】
A、由图可知,甲乙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波形的整体形状特点不同,音色不同;故A正确;
B、乙丙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B错误;
C、丙丁的振动幅度不同,响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C错误;
D、甲、丁的振幅不相同,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频率与音调的关系、音色
5.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
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
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
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
【答案】C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
(2)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2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误;
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故B错误;
C、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68m=17m;
这17m共用了:t′=△t﹣t1+t2=1.05s﹣0.25s+0.2s=1s,故C正确;
D、汽车的车速为:v′===17m/s,故D错误。
故选:C。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6.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110
700
乙
70
1100
A.甲音调较高
B.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C.乙响度较大
D.甲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答案】B
【分析】
(1)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在距离一定时,响度只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频率是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A、由表中数据可知,甲的频率小于乙的频率,则甲的音调低于乙的音调,故A错误;
B、甲的频率低于乙的频率,说明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较少,故B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甲声音的响度为110dB,乙声音的响度为70dB,则乙的响度较小,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甲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知识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7.小明在班里举办的小型音乐会上,用“水瓶琴”演奏了乐曲。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小木棍敲打其中两个发出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的( )
A.响度、音色 B.音调、音色
C.音调、响度 D.音调、响度、音色
【答案】A
【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材料相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若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瓶子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瓶内水的高度不同,敲击时瓶子和水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一定不同;所以可能具有相同的响度和音色,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8.在图所示的波形中,能反映是同种乐器演奏,但声音响度不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丙和丁
【答案】C
【分析】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
【解答】如图可知,甲、丙的波形相同,所以是同种乐器演奏,相同时间内,甲、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但甲、丙偏离原位置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乙和丁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不是同种乐器演奏。
故选:C。
【知识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②“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航天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谈;
④“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⑤“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⑥“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⑦“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回声的声速比原声的声速要小;
⑧“低声细语”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⑨轻轨轨道两旁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主要是防止噪声产生。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⑤⑥
【答案】B
【分析】
(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3)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一定速度不变。
(4)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
①当发声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但必须靠介质的传播或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我们才能听到,故错误。
②“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正确;
③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航天员在月球上不可以直接交谈,故错误;
④“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错误;
⑤“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正确;
⑥“隔墙有耳”,是指声音通过墙传播,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正确;
⑦“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指的是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回声和原声速度相同,故错误;
⑧“低声细语”是指小声说话,声音的响度小,故错误;
⑨轻轨轨道两旁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主要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错误。
综上分析,②⑤⑥正确。
故选:B。
【知识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10.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声源处 B.人耳处 C.空气中 D.传播过程中
【答案】A
【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只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填空题(共10小题,共30分)
11.(3分)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桌面上左、右两边各放置一个音叉,敲响右边音叉,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接触的泡沫球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左边音叉也在 。如果这个实验在月球上做 听到声音, 看到小球被弹起。(后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
【第1空】振动
【第2空】不能
【第3空】不能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由题意可知: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会弹起,这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不会响,小球不会弹起。
故答案为:振动;不能;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12.(4分)弦乐器发出声音是因为弦的 产生的,用不同的力度弹拨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乐器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人们是通过 来辨别吉它发出的声音;如果半夜有人弹吉它,戴上耳罩就可以减弱噪音,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
【第1空】振动
【第2空】响度
【第3空】音色
【第4空】人耳处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用不同的力弹拨琴弦,会使琴弦振动的幅度不同;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
(4)减弱噪声的方法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径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弦乐器发出声音是因为弦的振动;
(2)用不同的力弹拨琴弦,会使琴弦振动的幅度不同,振幅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就不同;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人们一般通过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戴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色;人耳处。
【知识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
13.(3分)“十一”期间,小明与同学们一起旅游,来到一座大山前,对着悬崖大声喊了一声,2.8s后听到回声。小明喊话时站立的位置到悬崖的距离为 m,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形式传播的,研究声音时,引入水波,这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答案】
【第1空】476
【第2空】声波
【第3空】类比法
【分析】
(1)人发出的声音经悬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悬崖传到人耳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小明距离悬崖多远。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3)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解答】小明喊话时站立的位置到悬崖的距离为:
s=vt=340m/s×s=476m;
声音是一种波,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无法观察,将声波类比为可以用眼睛观察到的水波,是用了类比的实验方法。
故答案为:476;声波;.类比法。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14.(2分)疫情期间,老师带口罩上课,讲课的声音变小了,指的是声音的 。由于同学们都带着口罩,又穿一样的校服,班主任只能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学生。
【答案】
【第1空】响度
【第2空】音色
【分析】声音的大小用响度表示;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老师带口罩上课,讲课的声音变小了,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变小了;班主任只能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学生。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5.(2分)“大妈们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大妈们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大妈们跳广场舞时:调小音量属于在 减弱噪声;梅梅同学觉得好吵,关上门窗,属于在
减弱噪声。
【答案】
【第1空】声源处
【第2空】传播过程中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调小音量,声音响度变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关闭门窗,阻断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16.(3分)小漫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如图甲所示。
(1)这哨声是由管内的 振动而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乙所示,、A、B、C图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则dou(1)这个音阶与 图位置对应。
【答案】
【第1空】空气
【第2空】音调
【第3空】B
【分析】
(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用嘴向容器内吹气发声,容器内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
(1)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2)当用嘴向容器内吹气时,容器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对应的容器分别是:B、C、A。
故答案为:(1)空气;音调;(2)B。
【知识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17.(1分)一辆汽车向山崖匀速驶近,距离山崖为210m时鸣笛一声,经过1.2s后司机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则汽车的速度为 m/s(声速按340m/s来计算)。
【答案】10
【分析】设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用公式s=vt算出1.2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s1,鸣笛声在1.2s内传播的总路程s2,建立s1、s2与鸣笛时汽车距峭壁的距离s的几何关系式,从而解出汽车的行驶速度v。
【解答】设汽车的行驶速度为v1,由公式v=得:
1.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1=v1t,
1.2s内鸣笛声传播的总路程为s2=v2t,
根据题意:s1+s2=2s,
即:v1t+v2t=2s,
v1×1.2s+340m/s×1.2s=2×210m,
解得:v1=10m/s。
故答案为:10。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18.(4分)目前声纹锁在门禁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实现了传说中“芝麻开门”的神话。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声音的 ,声如洪钟是指声音的 大,编钟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乐器,用相等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隔墙有耳说明了 可以传声。
【答案】
【第1空】音色
【第2空】响度
【第3空】音调
【第4空】固体
【分析】音色的影响因素有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解答】在声音的三要素中,音调和响度都可以模仿到相同的程度,只有音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声纹锁在门禁系统中主要依靠辨别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声音,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钟,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音调;固体。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传播条件
19.(3分)我们在研究“响度和什么有关”的实验中,采用了图中所示的装置。当用小锤用更大的力敲击音叉的时候,会发现系在细绳子上的乒乓球轻触音叉后又弹开的幅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说明了 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在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反映音叉振动的幅度,这是运用了物理学中的转换法来研究的。
【答案】
【第1空】变大
【第2空】振幅
【第3空】转换法
【分析】
(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
【解答】当用小锤用更大的力敲击音叉的时候,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同时其响度也更大,这个实验表明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中,采用了转换的方法,即将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了乒乓球的振动,故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振动的幅度放大,方便实验观察。
故答案为:变大;振幅;转换法。
【知识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0.(5分)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他们将一只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晰地听到铃声。
(1)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这时声音会 。
(2)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是 。
(3)本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运用了 的科学研究方法。
(4)小明同学发现他们所做的另一次实验效果不明显,请你帮他分析可能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
【答案】
【第1空】听到声音逐渐变小
【第2空】逐渐变大
【第3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第4空】实验推理法
【第5空】电铃与底座接触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
(1)因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大;
(2)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3)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只能接近真空,但达不到真空,所以这个结论是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的;
(4)玻璃罩密闭性差、电铃与底座或玻璃罩接触等都会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故答案为:
(1)听到声音逐渐变小;逐渐变大;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实验推理法;
(4)电铃与底座接触(合理即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15分)
21.(6分)小江同学为了探究同种材料做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度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采用了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和甲、乙、丙、丁4根橡皮筋,其中甲、丙、丁张紧程度相同与乙张紧程度不同。
橡皮筋
长度/cm
横截面积/cm3
振动频率/Hz
甲
60
0.76
329
乙
80
0.76
248
丙
80
0.76
286
丁
80
1.02
242
(1)实验探究方法采用 法。
(2)为了探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橡皮筋粗细的关系,应选用橡皮筋 和橡皮筋丁进行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长度和张紧程度相同时,橡皮筋越粗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高”或“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