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05
模型
方法
垂直
压轴
题专练
解析
人教版
专题05模型方法课之三垂直模型压轴题专练(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在等腰直角中,,的直角顶点D与的中点重合,两边分别交,于点E,F,有以下结论:①;②;③;④.上述结论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分析】
①证明△CDE≌△BDF,即可得出CE= BF,故①正确;②根据△CDE≌△BDF,得出S△DCE=S△BDF,即可得出答案,故②正确;③由①可知DE=DF,推出△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S△DEF=·DE·DF,根据当DE最短时,S△DEF最小,当DE最长时,S△DEF最大,然后分类讨论即可2≤S△DEF≤4,故③错误;④由①得BF=CE,根据在Rt△ECF中,EC2+CF2=EF2和在Rt△DEF中,DE2+DF2=EF2,根据DE=DF,即可得出BF2+CF2=2DF2,故④正确,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①∵ AC= BC,D是AB的中点,
∴CD⊥AB,
∴∠CDB = 90°,
∵∠EDF=90°,
∴∠CDE+∠CDF=∠BDF+∠CDF,
∴∠CDE=∠BDF,
∵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点,AC= BC,
∴CD=BD=AD=АВ,∠ACD=∠B=45°,
在△CDE和△BDF中
∴△CDE≌△BDF(AAS),
∴DE= DF,CE= BF,故①正确;
②∵△CDE≌△BCF,
∴S△DCE=S△BDF,
S四边形CDFE= S△CDF+S△BDF=S△BDC=S△ABC,故②正确;
③由①可知DE=DF,
∵∠EDF=90°,
∴△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S△DEF=·DE·DF,
则当DE最短时,S△DEF最小,
当DE最长时,S△DEF最大,
当DE⊥AC时,DE最小,此时DE∥BC,
∵DE是AB中点,
∴DE是△ABC的中位线,
∴DE=BC=2,
∴S△DEF的最小值为×2×2=2,
当E与A重合,F与C重合时,DE最大,
此时DE=AD=AB,
AB==,
则DE=,
∴S△DEF的最小值为××=4,
∴2≤S△DEF≤4,故③错误;
④由①得BF=CE,
∴在Rt△ECF中,EC2+CF2=EF2,
又∵在Rt△DEF中,DE2+DF2=EF2,
∵DE=DF,
∴EC2+CF2=2DF2,
∴BF2+CF2=2DF2,故④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题目综合性很强,掌握这些知识点是解题关键.
2.在正方形中,直线经过对角线,的交点,过,两点分别作直线的垂线,交直线于点,.若,,则长为( )
A.2 B.3 C.2或6 D.3或7
【答案】D
【分析】
依据已知条件求出,,根据证,推出,,即可得到的长.
【详解】
解:如图,当直线与线段不相交时,
,,,
,,
,
又正方形中,,
,
,,
;
如图,当直线与线段相交时,
,,,
,,
,
又正方形中,,
,
,,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本题要注意思考全面,直线与线段有两种情况(相交、不相交),不能遗漏.
3.如图,正方形中,,分别为,上的点,,,交于点,交于点,为的中点,交于点,连接.下列结论:①;②;③;④,正确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D
【分析】
①可证得,所以,由此得证.②由题意正方形中,在上面所证,得,结合正方形性质易证(AAS)得到即得证.③过点作垂直于,交于点,可证得. 得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④由得,所以.
【详解】
解:,,,
,
,
又∵,
∴,
即,故结论①正确;
四边形是正方形,
,,
由题意正方形中,在上面所证,
,
(AAS),
,即结论②正确;
过点作垂直于,交与点,
∵,
∴,
在与中,
,
故(ASA),
∴,
,
,
∴,故结论③正确;
∵,
,
∴,
,,
∴,故结论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充分利用线段和角证明三角形全等,转化线段和角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比较综合,有一定难度.
二、填空题
4.如图,已知△ABC中,∠ABC=45°,AD与BE为△ABC的高,交点为F,CD=4,则线DF=___________.
【答案】4
【分析】
求出AD=BD,求出∠ADC=∠ADB=90°,∠CAD=∠FBD,根据ASA证△BDF≌△AD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推出DF=DC即可.
【详解】
解:∵AD⊥BC,BE⊥AC,
∴∠ADC=∠ADB=∠BEA=90°,
∴∠CAD+∠AFE=90°,∠BFD+∠DBF=90°,
∵∠AFE=∠DFB,
∴∠CAD=∠FBD,
∵∠ADB=90°,∠ABC=45°,
∴∠BAD=∠ABD=45°,
∴AD=BD,
在△BDF和△ADC中
,
∴△BDF≌△ADC(ASA),
∴DF=DC=4,
故答案为:4.
【点睛】
本题考查了垂直定义,余角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SSS、SAS、ASA、AAS和HL)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点是边上一动点,连接,将绕点顺时针旋转到连接,则的最小值是_____.
【答案】
【分析】
如图所示,根据题意构造出△AED和△GFE全等,分析出点F的轨迹,然后根据D、F、C三点共线时求出最小值即可.
【详解】
解:连接BF,过点F作FG⊥AB交AB延长线于点G,
∵将ED绕点E顺时针旋转90°到EF,
∴EF⊥DE,且EF=DE,
∵,,
∴∠EDA=∠FEG,
∴在△AED和△GFE中,
∴△AED≌△GFE(AAS),
∴FG=AE,,
又∵,
∴,
∴,
∴,
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BF是∠CBC′的角平分线,
即F点在∠CBC′的角平分线上运动,
过点C作BF的对称点,则
∴C点在AB的延长线上,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当D、F、C三点共线时,DF+CF=最小,
∴在中,AD=4,,
∴,
∴DF+CF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求最短路径,能够将线段的和通过轴对称转化为共线线段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正方形中,为边上一点,且,将绕点逆时针旋转得到,连接、,则线段的长度是_________.
【答案】.
【分析】
作于点H,如图,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 ,再根据旋转的性质得, ,接着证明 ,得到 ,,所以 ,则 ,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FC的长.
【详解】
如图,作于点H,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
∵AE绕点E顺时针旋转得到EF,
∴, ,
∵,,
∴,
在和中,
,
∴,
∴,,
∴,
即,
∴,
在中,,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也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
7.如图,在四边形中,,是上一点,,,______.
【答案】
【分析】
通过等腰直角三角形构建一线三等角模型求解即可.
【详解】
解:如图所示,分别过A、D作于E,于F
∴
∴,
∵
∴
∴ ,
在与中
∴
∴ ,
在中,
∴
同理可得:
∴
故答案为: .
【点睛】
本题考察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灵活运用一线三等角模型及特殊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
8.如图1,在△ABC中,∠ACB=90°,AC=BC,过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于点M,BN⊥MN于点N.
(1)求证:MN=AM+BN;
(2)如图2,若过点C作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点N(AM>B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不成立,理由见解析
【分析】
(1)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AMC=∠CNB=90°,则∠MAC+∠ACM=90°,又∠ACB=90°,则∠ACM+∠NCB=90°,于是根据等量代换得到∠MAC=∠NCB,根据“AAS”可证明△ACM≌△CBN,根据全等的性质得到AM=CN,CM=BN,则MN=MC+CN=AM+BN.
(2)根据已知条件能证得△ACM≌△CBN,利用全等的性质得到AM=CN,CM=BN,而MN=CN-CM=AM-BN.
【详解】
解:(1)∵AM⊥MN于点M,BN⊥MN于点N,
∴∠AMC=∠CNB=90°,
∴∠MAC+∠ACM=90°,
∵∠ACB=90°,
∴∠ACM+∠NCB=90°,
∴∠MAC=∠NCB,
在△ACM和△CBN中,
\
∴ACM≌△CBN,
∴AM=CN,CM=BN,
∴MN=MC+CN=AM+BN.
(2)题(1)中的结论不成立,
同题(1)证明可知:ACM≌△CBN,
∴AM=CN,CM=BN,
∴MN=CN-CM=AM-BN,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断,正确的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于点E,于点F,其中.
(1)求证:;
(2)若,,求BE的长;
(3)连接AB,取AB的中点为Q,连接QE,QF,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13;(3)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
【分析】
(1)先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角的和差可得,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证;
(2)先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得,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由此即可得;
(3)如图(见解析),先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得,从而可得,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可得,最后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即可得.
【详解】
(1),
,
,
,
,
,
在和中,,
;
(2)由(1)已证:,
,
,
,
,
,
;
(3)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
如图,连接CQ,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Q是斜边AB的中点,
,
,
由(1)已证:,
,
,即,
在和中,,
,
,
是等腰三角形,
又,
,即,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3),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10.如图,三角形中,于,若,.
(1)求证:;
(2)延长交于点,求证:.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
(1)求出∠ADC=∠BDF=90°,根据SAS证△ADC≌△BD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推出∠FBD=∠CAD即可;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FBD+∠BFD=90°,推出∠AFE+∠EAF=90°,在△AFE中,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EF即可.
【详解】
证明:(1)∵AD⊥BC,
∴∠ADC=∠BDF=90°,
∵在△ADC和△BDF中
,
∴△ADC≌△BDF(SAS),
∴∠FBD=∠CAD;
(2)∵∠BDF=90°,
∴∠FBD+∠BFD=90°,
∵∠AFE=∠BFD,
由(1)知:∠FBD=∠CAD,
∴∠CAD+∠AFE=90°,
∴∠AEF=180°-(∠CAD+∠AFE)=90°,
∴BE⊥A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垂直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的应用,关键是推出△ADC≌△BDF.
11.问题1:在数学课本中我们研究过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ACB=90°,AC=BC,BE⊥MN,AD⊥MN,垂足分别为E、D.图中哪条线段与AD相等?并说明理由.
问题2:试问在这种情况下线段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来,不需要说明理由.
问题3:当直线CE绕点C旋转到图2中直线MN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问题1,AD=EC,证明见解析;问题2:DE+BE=AD;问题3:DE=AD+BE,证明见解析.
【分析】
(1)由已知推出∠ADC=∠BEC=90°,因为∠ACD+∠BCE=90°,∠DAC+ACD=90°,推出∠DAC=∠BCE,根据AAS即可得到△ADC≌△CEB,即可得出AD=EC;
(2)由(1)得到AD=CE,CD=BE,即可求出答案;
(3)与(1)证法类似可证出∠ACD=∠EBC,能推出△ADC≌△CEB,得到AD=CE,CD=BE,即可得到DE、AD、BE之间的等量关系.
【详解】
解:(1)AD=EC;
证明:∵AD⊥MN,BE⊥MN,
∴∠ADC=∠BEC=90°,
∵∠ACB=90°,
∴∠ACD+∠BCE=90°,∠DAC+∠ACD=90°,
∴∠DAC=∠BCE,
∵∠ADC=∠BEC,AC=BC,
∴△ADC≌△CEB,
∴AD=EC;
(2)DE+BE=AD;
由(1)已证△ADC≌△CEB,
∴AD=EC,CD=EB,CE=AD
∴CE=CD+DE=BE+DE=AD
即DE+BE=AD;
(3)DE=AD+BE.
证明:∵BE⊥BC,AD⊥CE,
∴∠ADC=90°,∠BEC=90°,
∴∠EBC+∠ECB=90°,
∵∠ACB=90°,
∴∠ECB+∠ACD=90°,
∴∠ACD=∠CBE,
∵∠ADC=∠BEC,AC=BC,
∴△ADC≌△CEB,
∴AD=CE,CD=BE,
∵CD+CE=DC,
∴DE=AD+BE.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邻补角的意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已知证出符合全等的条件是解此题的关键,题型较好,综合性比较强.
12.如图,已知:中,,,分别过B,C向经过点A的直线EF作垂线,垂足为E,F.
(1)当EF与斜边BC不相交时,请证明如图;
(2)如图2,当EF与斜边BC这样相交时,其他条件不变,证明:;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容易证明△BEA≌△AFC,然后利用对应边相等就可以证明题目的结论;
(2)根据(1)知道△BEA≌△AFC仍然成立,则BE=AF,AE=CF,就可以求出EF=BE-CF.
【详解】
解:(1),,
,
,,
,
在和中,
≌,
,,
.
(2),,
,
,,
,
在和中,
≌,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利用它们解决问题,经常用全等来证线段和的问题.
13.(1)问题:如图①,在四边形中,,是上一点,,.求证:;
(2)问题:如图②,在三角形中,,是上一点,,且.求的值.
【答案】(1)见解析;(2)1
【分析】
(1)先证明,从而得,进而即可得到结论;
(2)过点做于点,易证,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即可求解.
【详解】
(1)∵,,
∴,
在与中
∵,
∴,
∴,
∴;
(2)过点做于点,
在中,,
∴,
∵ ,,
∴,
在与中
,
∴,
∴,,
∵在中,,
∴,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一线三等角”模型,添加合适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14.在△ABC中,AC=BC,直线MN经过点C,AD⊥MN于点D,BE⊥MN于点E,且AD=C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1的位置时,求证:AC⊥BC.
(2)判断AD、BE、DE这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线段DE、AD、BE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这个数量关系,不必证明.
【答案】(1)见解析;(2)DE=AD+BE;见解析;(3)AD=DE+BE
【分析】
(1)利用垂直的定义得∠ADC=∠CEB=90°,再利用HL证明Rt△ADC≌Rt△CEB,得到∠DAC=∠BCE,再根据余角的定义得到∠ACD+∠BCE=∠ACB=90°,可得结论;
(2)根据Rt△ADC≌Rt△CEB得到DC=BE,从而利用等量代换得到DE=AD+BE;
(3)同理可证:Rt△ADC≌Rt△CEB,利用等量代换可得AD=DE+BE.
【详解】
解:(1)证明:∵AD⊥MN,BE⊥MN,
∴∠ADC=∠CEB=90°,
在Rt△ADC和Rt△CEB中,
,
∴Rt△ADC≌Rt△CEB(HL),
∴∠DAC=∠BCE,
∵∠ADC=90°,即∠DAC+∠ACD=90°,
∴∠ACD+∠BCE=90°,即∠ACB=90°,
∴AC⊥BC;
(2)DE=AD+BE,
理由如下:
∵Rt△ADC≌Rt△CEB,
∴DC=BE,
∵AD=CE,
∴DE=DC+CE=AD+BE;
(3)AD=DE+BE,
同理可证:Rt△ADC≌Rt△CEB(HL),
∴CD=BE,
∴AD=CE=DE+CD=DE+BE,
∴即AD=DE+BE.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HL”;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15.(1)(问题原型)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过作,且,连结,过点作的边上的高,易证,从而得到的面积为_________.
(2)(初步探究)如图,在中,,,过作,且,连结.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的面积并说明理由.
(3)(简单应用)如图,在等腰中,,,过作,且,连结,求的面积(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32;(2);答案见解析;(3).
【分析】
(1)【问题原型】根据AAS证明出△ABC≌△BDE,就有DE=BC=8.进而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论
(2)【初步探究】过点D作BC的垂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由垂直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BC≌△BDE,就有DE=BC=a.进而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论.
(3)【简单应用】过点A作AF⊥BC与F,过点D作DE⊥BC的延长线于点E,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由条件可以得出△AFB≌△BED就可以得出BF=DE,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结论.
【详解】
解:(1)【问题原型】如图,
∵过点D作BC的垂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
∴∠BED=∠ACB=90°,
∵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D,
∴AB=BD,∠ABD=90°.
∴∠ABC+∠DBE=90°.
∵∠A+∠ABC=90°.
∴∠A=∠DBE.
在△ABC和△BDE中,
∴△ABC≌△BDE(AAS)
∴BC=DE=8.
∴S△BCD=32,
(2)【初步探究】.
理由:过做上以垂足为,
∵,
∴.
∵,
∴.
∴.
在△ABC和△BDE中,
∵.
∴=a.
∴
(3)【简单应用】过做于,过做于.
∴∠AFB=∠E=90°,
∴∠FAB+∠ABF=90°.
∵∠ABD=90°,
∴∠ABF+∠DBE=90°,
∴∠FAB=∠EBD.
∵线段BD是由线段AB旋转得到的,
∴AB=BD.
在△AFB和△BED中,
∴△AFB≌△BED(AAS),
∴.
∵,,,
∴
∴.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
16.如图,已知和均是直角三角形,,,于点.
(1)求证:≌;
(2)若点是的中点,,求的长.
【答案】(1)见解析;(2)cm
【分析】
(1)根据即可证明结论;
(2)结合(1)可得cm,根据点是的中点,可得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的长.
【详解】
解:(1)证明:,
,
,
,
,
,
在和中,
,
;
(2),
cm,
点是的中点,
cm,
cm,
在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cm.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7.(提出问题)如图1,在直角中,∠BAC=90°,点A正好落在直线l上,则∠1、∠2的关系为
(探究问题)如图2,在直角中,∠BAC=90°,AB=AC,点A正好落在直线l上,分别作BD⊥l于点D,CE⊥l于点E,试探究线段BD、CE、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决问题)如图3,在中,∠CAB、∠CBA均为锐角,点A、B正好落在直线l上,分别以A、B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E和等腰直角三角形BCF,分别过点E、F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M、N.
①试探究线段EM、AB、F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若AC=3,BC=4,五边形EMNFC面积的最大值为
【答案】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理由见解析;解决问题:①,理由见解析;②.
【分析】
提出问题:根据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即可得;
探究问题:先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角的和差可得,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可得,最后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
解决问题:①如图(见解析),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得,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
②如图(见解析),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得,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得,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将五边形EMNFC面积表示出来,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提出问题:,
,
故答案为:;
探究问题:,理由如下:
,
,
,
由提出问题可知,,
,
在和中,,
,
,
,
即;
解决问题:①,理由如下:
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证:,
,
即;
②如图,过点C作于点D,
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证:,
,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
,
五边形EMNFC面积为,
,
,
,
则当面积取得最大值时,五边形EMNFC面积最大,
设的BC边上的高为,则,
在中,、均为锐角,
当时,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面积的最大值为,
则五边形EMNFC面积的最大值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垂直的定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等知识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是解题关键.
18.综合与实践.
积累经验
我们在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在一些探究题中经常用以上知识转化角和边,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在解决:“如图1,在中,,,线段经过点,且于点,于点.求证:,”这个问题时,只要证明,即可得到解决,
(1)请写出证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