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二单元
人生世相+群文阅读-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群文阅读部编版解析版
第二
单元
人生
阅读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主题
部编版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第二单元
人生世相
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来令人难忘。
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群文阅读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①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②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③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④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得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⑤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装,阎王爷老眼昏花的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⑥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⑦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⑧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⑨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她又跑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⑩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选文第⑦段拟小标题。(字数不超过10个字)
2.请根据下面例句句式,从文中找出相应情节,梳理何满子或一丈青大娘的形象。
例句: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野”。他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蹚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
说起_________,那真是一个字_________,他(她)_________
3.品味文中划线句,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其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等)。
4.一丈青扈三娘可是《水浒传》中出了名的铿锵玫瑰,书中说她“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和本文中粗手大脚的何满子奶奶似乎毫不搭调,请根据自己对两个人物的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两个看似有天壤之别的人赋予同一名号。
【答案】1.例: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一丈青大娘威震运河滩。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
2.例句:说起何满子, 那真是一个字“灵/慧”。 他聪慧灵秀,脑瓜儿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
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娇”。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硬是让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条花红兜肚来护他;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他一出生,奶奶是喜泪如雨,烧香上供,拜佛许愿;洗三满月更是杀鸡宰羊大宴乡亲,还亲手缝制百家衣,打造长命锁。
说起一丈青大娘,那真是一个字“豪”,她“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说起一丈青大娘,那真是一个字“巧”,她“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引用原文或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都可)
3.抓住了一丈青大娘的心理、动作描写,“抡圆了扇”体现了大娘勇力过人,爱憎分明的个性。接着细腻地描绘年轻纤夫的外貌、动作,以幽默的口吻,夸张的手法侧面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威力。语言上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任意三点)
4.《水浒传》中一丈青扈三娘武艺高强,《蒲柳人家》中的一丈青大娘同样能打善骂,三五个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她性情豪爽,义字当先,有着侠肝义胆,虽容貌不胜扈三娘,但性情不让三分。刘绍棠曾说他的乡土文学、他的《蒲柳人家》,均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说明他深深地爱着笔下这群劳动人民,因此借“一丈青”的名号美化何满子奶奶的形象,似也有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注意题干中字数要求。
结合⑦段的“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可概括出,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威震运河滩)。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选取一丈青大娘或何满子的任意一个特点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说起一丈青大娘,那真是一个字“猛”,你看她怒打不注意形象的纤夫“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打得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这得使多大的劲啊!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勇猛有力,打得对方没有还手之力。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注意可从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赏析。
“勃然大怒”“抡圆了扇”是对一丈青大娘的心理、动作描写,写出了大娘爱憎分明、勇力过人、不怕事的个性。“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具体细腻地描写了年轻纤夫受伤,语言生动、幽默,用语夸张,侧面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威猛。“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采用文白相间的说书语言,讲究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有节奏感,能抓住听众的心。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探究。从《水浒传》中的“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可以看出,一丈青扈三娘武艺高强;从《蒲柳人家》⑥段中的“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和⑦段的“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可以看出,一丈青大娘同样也很能打架,武艺高强。《蒲柳人家》写的是运河滩上的庄户人家,是刘绍棠描绘自己家乡的劳动人民,他喜欢并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因此用“一丈青”给大娘命名,赞美其侠肝义胆,行侠仗义。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溜索(有删改)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探视。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5.概括本文段内容。
6.请说说文中划线句的妙处。
7.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城市牛哞
刘亮程
①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②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③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把活牛运到城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还活跑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
④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子地,它们拉了一辈子车,它们驮了一辈子东西。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一次荣耀而忘记一辈子的困苦和屈辱,对煎熬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⑤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个。
⑥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⑦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⑧我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嗝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⑨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我。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几个月前我扔掉铁锨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除了成堆的包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类,我惟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⑩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我是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前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8.请分别谈谈《溜索》《城市牛哞》两文中“牛”这一形象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5.领队带领驮队和我过溜索(我和驮队飞度怒江峡谷)。
6.语言描写极为简洁,写出了马帮汉子的木讷,也写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歇”“不消”等方言的运用,写出了特定的人物和环境,有乡野气息,又经过锤炼,充满诗意。
7.(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8.《溜索》中的牛面对怒江峡谷,不肯挪动半步,过溜索时流泪发抖,是畏缩恐惧的形象。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城市牛哞》则突出牛的辛劳和付出,牛对自己的命运无知,对人类的宰割无助,而牛(牛粪)却有可能是城市生命力的“底肥”,不可或缺。(以上3点答到任意两点得2分)牛反衬出了人类的粗暴和残忍,也让作者看到了人类的孱弱和无能,表现了城市和乡村文明冲突这一主旨。
【解析】
【分析】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
概括文本内容,要关注题目和文本两部分。
题目为“溜索”,这标明了选文的主要事件。选文部分,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讲明来到怒江的所见所闻,重点讲述了我及驮队“溜索”过怒江的经过。因此,该选文可以概括为“我”和驮队溜索过怒江。
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哑声”“漫声”是对领队及汉子们说话时的状态描写;“歇”“不消”是方言,这些语言的运用彰显了特定人物和环境的特点;“可还歇?”“不消”,这是对领队及汉子们语言的具体描写,用语简洁,写出了马帮汉子的木讷与默契。总之,这样的语言质朴、简练,既饱含乡野气息,有很有诗意。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1)根据第一段“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及第二段“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从领队说话地状态及稳稳地坐姿,表现了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形象;
(2)根据第三段“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表现了领队“认真负责,关爱部下”的形象;
(3)根据第三段“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可见领队威望很高,与手下配合默契;
(4)根据第五段“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可见领队“粗犷豪迈、气概非凡”的形象。
8.本题考查形象理解。
《溜索》中,根据第四段“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生动形象地写出牛面对怒江峡谷的畏缩恐惧的形象。文中以牛的恐惧烘托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又反衬出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城市牛哞》中,根据第一段“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第三段“它们耕了一辈子地,它们拉了一辈子车,它们驮了一辈子东西”,突出牛的辛劳和付出,然而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牛无私的奉献与人类的自私残暴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思索,对人性给予了深刻地反思。
三、阅读肖曙光的《还债》,完成下面小题。
①驴蹄声由远及近响起,常公子知道宁掌柜来了,他心里一阵发慌,连忙迎出门去。矮瘦的宁掌柜撇脚从草驴上下来,定定地看着常公子,看得他面红耳赤。
②宁掌柜,能不能再宽恕几天?
③又去赌了?有钱赌博,无钱还债?
④常公子低着头,一脸窘态。
⑤常家先前是大户人家,在都梁城里有十余间绸缎铺。常公子参加过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就淡了心,不再考取功名。无所事事的常公子爱上赌博。常老爷多次劝说无效,一怒之下把他从赌场绑回来,吊在屋梁上一顿毒打。伤好之后,常公子又偷偷去赌博。常老爷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家道从此败落。
⑥船漏偏遇顶头风,宁掌柜偏偏在这时候上门讨债。虽说宁掌柜在都梁城开了几间饭铺,但比起常家还是小生意人,常家何曾欠他的银子?宁掌柜拿出张字据晃了晃,说是常老爷欠下的。常公子想起父亲临终前,交代要他还宁掌柜的银子,那这就是千真万确的事。常公子认了,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一百两银子搁过去根本不算事儿,但现在就像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⑦常公子昨晚又去赌了一把,把家里仅有的十两银子输光了。面对宁掌柜,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没有了,都没有了,连买米的钱也没有了。
⑧也罢,再宽恕你几天。宁掌柜说完,掏出几枚铜钱撒在地上,拿去,免得饿死没人还债。
⑨嫌少?看着像木桩样戳在那里的常公子,宁掌柜阴着脸呵斥道。常公子按捺住心里的怒火,蹲下身子,将铜钱一枚枚捡起。一枚铜钱滚到宁掌柜脚边,常公子想上去捡,宁掌柜一脚把枚铜钱踩住。常公子想捡又捡不了。常公子被戏弄了一番,灰头土脸地蹲在那里。街坊们指指点点,常公子的颜面丢尽了。
⑩常公子一咬牙,不再去赌博。他脱了长衫,换上短褂。当了家里仅有的一根银簪子,在十字街头开了家烧饼铺。生意不温不火,常公子焦灼不已。
一天,驴蹄声再次响起,宁掌柜又来。
宁掌柜不说话,径直走进铺子。拿起一个烧饼,闻了闻,说,香。又撕下一块,送进嘴里,慢慢细嚼起来。然后,冲常公子微微一笑,还挺酥脆,只是……他扭头四周看了看,说,为何这般冷清?
常公子低着头,长叹一声。
宁掌柜摇摇头,撇脚上了草驴,驴蹄声声像是踏在了常公子心里。
烧饼铺的生意一直不见起色。这天,常公子烤了两笼烧饼。一直到下午,只卖出了三个。他心灰意冷,心里盘算着明天不开市了。
正要离开铺子,几个人一边走过来,一边嚷嚷道,买烧饼!买烧饼!
不卖!不卖!常公子冲他们回道。
一个人拉住他,说,我们要买你的烧饼,去饭铺喝羊汤。宁掌柜说了,汤不单独卖,必须拿上烧饼,才能买羊汤。
另一个人说,你的烧饼酥脆,饭铺的羊汤鲜香,吃烧饼喝羊汤,绝配!
还有这等事?常公子不敢相信。
烧饼铺的生意一天一天兴旺。
烧饼铺外,又响起了驴蹄声,常公子知道宁掌柜讨债来了。
不过,这次常公子不再慌张,他把早已准备好的银票递给宁掌柜。宁掌柜捋着胡须,冲他微微一笑,却不接银票,而是掏出一张字据给他。字据上写道:宁三坤借常云恺白银一百两。
趁着常公子发愣的当口,宁掌柜道出了事情原委。那年,宁掌柜家遭遇劫匪,常老爷慷慨解囊,借给宁掌柜一百两银子,让他重整家业。后来,宁掌柜要还银子,常老爷不仅不要,还把借据还给了他。
银子你想要,随时可以来拿。宁掌柜对常公子说,又递给他一张纸,这是羊汤的配方。以后你卖羊汤配烧饼,鲜汤酥饼不分家。
宁掌柜撇脚上了草驴,瞥见常公子眼中的感激,宁掌柜一阵感慨:常老爷,您生前托付的事总算完成了,没辜负您呀。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公子知道宁掌柜来了,心里一阵发慌。”此处交代,给读者制造悬念。
B.宁掌柜的每次出场总是未见其人,先闻驴蹄声。这种写法既符合认识人物的步骤,也符合常公子当时的心理状态。
C.第段,宁掌柜“冲常公子微微一笑”;第段,“宁掌柜捋着胡须,冲他微微一笑”。两次“微微一笑”,宁掌柜的心态是完全一样的。
D.结尾轻松自然,水到渠成,比较合情合理。
10.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