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05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解析版).doc
下载文档

ID:2804385

大小:86KB

页数:13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卷05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解析版 05 九年级 上学 语文 期中 检测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2020—2021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检测卷(四) 温馨提示: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题号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总分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共29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学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我们不仅要从书籍记载(zǎi)中了解那段历史,更要领悟永不褪色的“五四”精神,激励自己奋勇向前。 B.中国智能制造产品高端大气,引领科技潮流,备受世人推崇(cóng),客商纷至沓来,让厂商应接不遐。 C.特朗普一意孤行地以霸凌行径开启贸易战,这是一种狭隘(yì)的“美国优先”思想的体现,将损害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D.《神奇的汉字》节目通过妙趣横生的汉字游戏和详细生动的汉字讲解,对汉字追本朔源,演绎了中国文化的精髓(suí)。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汉字字音和字形。B.推崇(chóng);应接不遐——应接不暇。C.狭隘(ài)。D.追本朔源——追本溯源;精髓(suǐ)。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五月的研学之旅,同学们收获颇丰:炭河里遗址前,屏气凝神,体味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岳麓山顶峰上,极目远眺,感叹长沙新城的蓬勃发展;田间地头,摩肩接踵,初尝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活动结束,同学们乘坐大巴返程,车窗外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有同学禁不住欢快地歌唱,也有同学在凝视远方,似乎内心不再喧哗,又在憧憬明年的研学活动了。 A.远跳 B.摩肩接踵 C.心旷神怡 D.憧憬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运用。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要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牢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使命。 B.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C.地铁四号线的正式开通运营,决定了长沙地铁网是否迈入“米”字形时代。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B.成分残缺。应删去“使得”,让“市政府”做主语。C.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应删去“是否”。D.搭配不当。应改为“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 D.⑥⑤③④①②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语言的表达要求连贯、准确。⑥是总起句,是对“留白”的总体论述,应放在开头。⑤照应⑥中的“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应放在⑥后。③承接⑤中“丰富而美妙的意境”,应该在⑤后。④是过渡句,论述由艺术和人生方面转入生活方面,应在③后。①中的“在生活中”照应④中的“需要给生活留白”。①应在④后。最后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下刚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A.“八月十五吃汤圆”错,应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B.应为端午节喝雄黄酒,祈求身体健康。D.中秋节的亲人团聚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无关。 6.综合运用(每小题2分,共6分) (1).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并结合字体特征说说你喜欢哪一幅及理由。 答: 。 【答案】【示例】①楷书:因为字体端庄,匀称工整;②行书(行楷),因为笔画连绵,灵活连贯。 【解析】 ②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 答: 。 【答案】示例:“老骥伏极,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年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志豪情。 【解析】 ③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 【答案】示例: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补写能力。从座右铭的前半句“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可见它是前文范仲淹事例的总结,那么要补写的内容就应是后面邓稼先事例的总结,并与“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形成对偶关系。 7.古诗文默写填空(共8分,每空1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2)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沁园春·雪》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 。 【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2)病树前头万木春(3)月有阴晴圆缺 千里共婵娟(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词默写。第(1)~(3)小题为记忆性默写,根据平日的背诵积累直接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帆”“沧”“婵”等字的写法。第(4)为理解性默写。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还要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把此题中的“驰”不要写成“弛”。 二、阅读与理解。(41分) (一)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月夜忆舍弟① 杜 甫 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8.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③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内涵。“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第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一致。 9.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答: 。 【答案】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点明“月夜”的背景。 10.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答: 。 【答案】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从而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这样的结尾含蓄蕴藉,具有无限深情。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余 购 以 月 俸 【答案】余/购以月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用官俸把它买下来。“余”是主语,“购以月俸”是谓语,主谓间需停顿,故断句为:余/购以月俸。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自北门桥西行        ②为南唐避暑所 ③以一官易此园         ④太守之乐其乐 【答案】(1).向西 (2).处所,地方 (3).交换 (4).以……为乐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从北门桥向西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②句意:是南唐皇帝避暑地方。所:处所,地方。③句意:用官职换取这个园子。易:动词,交换,换取。④句意: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答: 。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答: 。 【答案】(1)让我居住在这里,那我每天都到这里来。 (2)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重点词:①使:动词,让,派;居:居住;于:在;则:那么;至:到。②述:记述;……者……也:判断句式,……是……;述以文:倒装句式,翻译时调整为:以文述。 14.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4分) 答: 。 【答案】①最初建造它的主人姓“隋”,人们称之为隋园;②三十年后作者修葺颓圯荒芜的隋园,因势取景,取了和“隋园”同音的“随园”的名称;③表现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辞官后憧憬在此处悠游山林,享受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可知,最初建造它的主人姓“隋”,人们称之为隋园;根据“后三十年……余购以月俸,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可知,三十年后,作者修葺颓圯荒芜的隋园,取了和“隋园”同音而不同义的“随园”这个名称;根据“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可知,作者取名为“随园”,目的是表现自己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及对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的向往。 15.【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答案】甲文作者愿意花三百两银子买下颓圯荒芜的园子并修葺取名“随园”,并以辞官来换取与园子的日日相伴,体现了作者不慕官场名利,享受自在随性,向往洒脱不羁生活的人生志趣;乙文作者寄情于山水,享受山水之乐,且能与游人同乐,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山水的喜悦,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志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比较分析。甲文,结合“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涂”“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可知,作者愿意拿出自己的薪水买下颓圯荒芜的园子并取名“随园”;结合作者“以一官易此园”可知,作者愿意用辞官来换取与园子的日日相伴。这种买园、命名、辞官,安享园林之乐的行为,也正是袁枚追求自由随性的人生观、仕宦观的显露,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和不慕名利,向往洒脱不羁生活的人生志趣;乙文,结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作者寄情于山水,享受山水之乐,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山水的喜悦;结合“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可知,作者还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志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甲文】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园林倾塌而且荒芜,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用官俸把它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顺着自然形势选取景色,而不改变山原来的形势,仍叫做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园子落成之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那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那每天都来。”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做官,也不一定不做官。”那么我的做官不做官,跟我住进园子的时间长久不长久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用一个官职换取了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是可以想见的了。 乾隆十四年三月记。 【乙文】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底线是最重要的 ①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 ②一个人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 ③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 ④于是冲突迭起,舆论哗然。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这样? ⑤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为突破的都是底线,比如“恻隐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些原本都是常识,却被丢到九霄云外。被严令禁止的“毒奶粉”,自然会重现江湖。 ⑥可见,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从这个角度说,底线就是生命线。 ⑦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⑧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 ⑨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⑩其中,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各行各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是“行业底线”和“职业底线”。 ⑪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旦夕不能缺失。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 ⑫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 ⑬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中国当前缺失底线的现状谈起,表明缺失底线的可怕,然后具体论述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最后论述底线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案】底线是最重要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阅读全文,根据文章题目、首尾和内容,可知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17.“境界”和“底线”有何区别?两者对社会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案】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旦夕不能缺失。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九段,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用原文即可解答第一问;根据“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旦夕不能缺失”解答第二问即可。 18.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答案】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的观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第三段举了大量例子,是举例论证,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19.请结合语境,在第⑤段划线处,再续写两个“常识”。(4分) 【答案】例: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孝顺老人”,比如“尊敬师长”,比如“遵纪守法”(写出两个符合要求的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论据的补充,需要阅读语段,结合上下文,采用同样的句式续写,即可。 20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答案】先由中国当前缺失底线的现状谈起,表明缺失底线的可怕;然后具体论述人 类为什么要有底线;最后论述底线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问题,解答时需要阅读全文,分清楚层次,然后概括层次内容,用标志词连缀,即可解答。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课堂上,老师问:“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呢?”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光滑,鞋面与冰面的摩擦力太小。”另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平坦,脚一打滑,便没有什么不平的东西阻止脚滑下去。”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道:“所以,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一是因为冰面光滑,缺少阻力;二是因为冰面平坦,缺少坎坷。阻力和坎坷,这些看似有碍于我们前进的东西,却反过来成就了我们。”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不得套写、抄袭。(2)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主题要正确鲜明。(3)文题二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600字左右。 【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结合提示性语段分析,语段的主要内容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语段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可从四个方面可以来写:写关于坎坷(挫折、磨难等)的经历,写关于坎坷(挫折、磨难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