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
专题
08
文言文
阅读
考点
讲解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主题解说】
《桃花源记》通过叙述武陵渔人游历“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和平安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三、【重点字词】
1、字音字形
(1)易错读音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间jiàn隔 此中人语yù云 诣yì 问津jīn
(2)易错字形
武陵人 缘溪行 缘溪行 豁然 开朗 平旷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具答之 咸来 问讯 邑人 焉 遂与外人间隔 及郡下 诣太守 太守即遣人 问津
2、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3)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7)悉如外人:都。 (8)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9)具答之:详尽,详细地。 (10)问今是何世:朝代。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12)皆叹惋:感叹、惋惜。
(13)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14) 处处志之:做标记。
(15)及郡下,诣太守:到了/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6)欣然规往:计划。
(17)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随即,不久。(18)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3、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① 欲穷其林(代词,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④得其船(代词,他的)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
5、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新鲜美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⑤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古);不充足,不满(今)。
6、词类活用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其他: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 无人问津
四、【课文理解】
1、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④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⑤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⑥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⑦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⑧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⑨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⑩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文章的线索
答: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3、第1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留白)
答:(1)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2)村民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1)桃花源人害怕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2)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6、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1)不足为外人道也。(2)① 源中生活安定②桃源人能安居乐业③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8、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1)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 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②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二、按原文填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卷(quán)石底以出 为坻(chí)
为嵁(kān) 参(cēn)差(cī)披拂 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 寂寥(liáo) 悄(qiǎo)怆(chuàng) 幽邃(suì )
四、 解释词语: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
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而。
7、坻:水中高地。 8、屿:小岛。 9、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随风飘拂。 12、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 许:上下,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6、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逗乐,取乐。
19、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20、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21、犬牙:像狗牙一样。
22、差互:相互交错。 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可:能够。
24、寂寥:寂静寥落。 25、悄怆:忧伤的样子。 26、邃:深远。
27、以:因为。 28、清:凄清。 29、居:停留。
30、乃:于是、就。 31、之:代指这里的景致。 32、去:离开。
33、游:游玩。 34、隶:附属,随从。 35、从:跟随。
五、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珮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去了。
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情感。
2、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3、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日光、鱼影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既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又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A抓住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莫测。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选文在写景上很有技巧,如“动静相衬”,“虚实相生”,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别说明这两种写法的好处。
答:动静相称: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雅静。
虚实相生: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七、朗读节奏: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全石/以为底。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核舟记》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4、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
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4、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总分总顺序
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 空间顺序 总结(6)
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答: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可见作者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答: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8、《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9、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0、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灵活精致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4、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平静 。
1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6、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1.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2.课文理解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大鹏,也算不上逍遥,因为他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达到自己的意愿。而只有因循自然而游于无穷时空中,才是真正的逍遥。这在现实社会中即意味着,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3.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4.词类活用
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