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20
课内文言文阅读难点-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
专题
20
文言文
阅读
难点
九年级
语文期末
考试
重点
部编版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
专题20 课内文言文阅读(难点)
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初级阶段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多个省市的《中考说明》中关于文言文的考查内容是这样表述的: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用文言句式,理解古诗文句子的意思,翻译文言语句。
一、通过对近年来各地初中语文的各类测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如下:
1.重视对文言诵读过程的训练。对文言文的字音(多音字)、朗读停顿、朗读节奏、文言断句、语气语调等这些文章诵读的基本要求要加强训练,灵活运用,中考对诵读实践能力的考查将会有所强化。
2.重视对文言实词意义,特别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的积累。对教材中出现过的实词要认真整理,归纳识记,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准确理解准确理解并掌握字义,尤其是常用词一定要准确掌握。
3.对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单音节虚词)的用法要准确掌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4.重视对文中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体验感悟的训练与理解,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认读、理解文章内容。重视平时课文的学习,在课文的学习中学方法,重视积累。在课外阅读中拓展迁移,灵活运用,这样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5.重视比较阅读的训练。比较阅读的考查将会在中考文言试题中普遍增加,因为它更便于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和探究性问题的考查。要重视课文(学过的课文)的比较,包括散文之间,散文与诗歌之间,诗词与诗词之间的比较等等。在平时的学习(或复习)中要给予重视,强化训练,掌握方法,运用于课外拓展。
6.能对所学课文流利的朗读,背诵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做到正确理解,准确积累。
7.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对文章的内容从某些方面感悟理解,得出自己的认识、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
8.自己动手整理所学过的课文,整理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特点、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
9.认真完成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语文专题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二、划分朗读节奏的解题方法。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6.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7.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8.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三、理解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
1.平时要善于积累,做好笔记并背熟笔记。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理解的方法。答题时,首先确定被解释词语的词性,然后结合语境,依次用识记解释法、活用词性法、语境分析法、结构推断法、联想印证法、通假字义释法来思考。
(1)识记解释法。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大多数是固定的,因此,识记实词的意义,是解释文言词语的基本方法。
(2)活用词性法。有些词按原词义直接解释不通的,可考虑其词性在句中临时改变。
(3)语境分析法。有些词古今意义相差较大,可以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4)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由此可推知词义。
(5)联想印证法。在现代汉语中,有些词语或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其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推断出文言文中的词语含义。
(6)通假字义释法。有些词按原义在句中解释不通时,可考虑用作通假字来解释。
3.写答案之前要将词义回归原文,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四、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解题方法。
1.保留法(留):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6.另要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7.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
五、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解题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物、何景、何事。
2.通读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章内容,仔细阅读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判断各项表述正确与否。
4.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注释中的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1.根据分值判断应该答几点。
2.分析标题或原文内容。(1)分析标题。如2012江西《戴胄犯颜执法》,写的就是“戴胄冒犯君主的威严执行法律”的故事。(2)找出具体的句子(词、句、段),如文中对人物的评价、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等。(3)分析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从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4)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有时,语言可以伪装,但行为、动作却很容易暴露自身的特点,而且往往表现在细节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不敢稍逾约”求写出了宋濂小时候嗜学、勤学、苦学的品质。
3.结合答题规范作答。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性格特征。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样的人,他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专题知识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_____________ (2)拥毳衣_________________
(3)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 (4)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什么意境?你想到柳宗元的哪两句诗?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与情怀?
5.原文划线语句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1.【答案】张岱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2.【答案】撑(船) 鸟兽的细毛 还 白汽弥漫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大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2)大意:穿着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3)大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更:还;(4)大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3.【答案】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的理解。“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意思是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样,没有行人、飞鸟,可以说是天寒地冻,万籁无声。这样,为我们描绘了凄凉宁静的环境。由此,我想道了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也是雪后,没有飞鸟,没有人烟的寂寞凄凉。
4.【答案】①与“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②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与孤高自赏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表示出乎意料,暗示与此三人有着相同的心境或命运;作者的与众不同,也借舟子之口传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由此,两者互相映衬。雪夜,在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中,到“湖心亭”看雪,该是何等的孤单寂寞呀!由此写出了作者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与孤高自赏的情怀。
5.【答案】运用了白描的写法。通过量词的变换,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换,同时抒发了沧海一粟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划线句的意思为“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这里作者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所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作者这里用简练的语言,粗笔勾勒了雪后湖中的景色,生动传神,同时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太守归宾客从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C.至于负者歌于途/负势竞上
D.往来而不绝者/佛印绝类弥勒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结合选文,解析第③段太守“醉”的原因及写太守“醉”的作用。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情趣/想;B.跟随/跟随;C.背着东西/凭借;D.断,断绝/非常;故选B。
2.【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
(2)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宾语需要补全。(1)重点字词: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2)重点字词: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绝,间断;游,出游。
3.【答案】第③段太守“醉”的原因:醉于宴酣之乐,醉于滁人之乐。作用:写太守醉是为了写乐,是为了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解析。解答时。结合第③段“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文中太守醉是因为宴酣之乐以及滁州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结合“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文章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参考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洌,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三、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C.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D.忠之属也 属:部属,属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夫战,勇气也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文中“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的特点刻画出来。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简略,而战争经过写得详细,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1.【答案】D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忠之属也”的意思是: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是“类”,不是“部属,属下”。
2.【答案】C
【解析】A.“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利益。B.“可以”古代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今天则表示许可或可能,是一个词。C. “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勇气”古今意义相同。D.“再”的古义是“第二次”;现在指“又”。故选C。
3.【答案】D
【解析】D.“对曹刿的论战写得简略,而战争经过写得详细”表述有误,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对战争的经过则写得简略。故选D。
【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四、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微斯人 微颔之
B.静影沉璧 静以修身
C.属予作文以记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予观夫巴陵胜状 同予者何人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交代作记的缘由,其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藤子京的政绩。
B.“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衔”和“吞”极具表现力。
C.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萧条景象,触景伤情。
D.第③④两段运用对比的写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3.“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进行比较。A.微:如果没有/微微地;B.静:静静的/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C.之:代词,这件事/助词,的;D.予:我/我;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C.第③段写“迁客骚人”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萧条景象,触景伤情。并非“作者”登上岳阳楼的感受;故选C。
3.【答案】“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乐在天下人之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迁客骚人”看到阴风苦雨的凄凉景色“则有去国怀乡,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看到风和日丽的美景“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其“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心忧国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