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08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
08
说明文
阅读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专题08 说明文阅读
★知识划重点★
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阅读考点及解题策略:
考点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1)看题目
(2) 在首段中找
(3) 抓关键词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极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考点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四个步骤):
(1) 不可以。
(2)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四个步骤)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六:概括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七: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八: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1、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2、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考点九:中心句
类型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考点十: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细菌和病毒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菌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2.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3.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
1.病毒 逻辑顺序
2.①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②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③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④病毒会变异,但没那么可怕。(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打比方。作用:将“病毒”比作了“刚出生的婴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点。
4.不能去掉。理由:“大多数”和“有的”只是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和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有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能力。
第一问
根据题目“细菌和病毒”和①段描述“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②段“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可知,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再据③段“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④段“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⑤段“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可知,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病毒的相关知识,所以说明对象是“病毒”。
第二问
文中并没有明显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而是①②段先介绍“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特征,③段介绍抗生素为什么对病毒不起作用,④⑤段再介绍“病毒”生存和影响人类安全的缘由,这是由内在特征到外在影响,所以是“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根据②段“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可知,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
根据②段“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可知,病毒生存能力脆弱,只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维持生存;
根据③段“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可知,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为病毒只能寄生于别人的细胞内,无法独自完成生化反应;
根据④段“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和“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可知,病毒虽然会变异,但也没那么可怕。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②段划线部分“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这里将“病毒”比作“刚出生的婴儿”,将病毒的构成比作“肚”和“一张吃奶的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写能够生动形象地向读者说明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征。通俗易懂。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大多数”是“远超过多数的”的意思,在句中起限制作用。说明超过多数的病毒没有那么可怕,但少数还是对人类有很大威胁的,是可怕的;“有的”本义是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在句中起限制作用,指病毒中的一部分不会使人得病,但还有能使人得病的病毒。这两个词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不能去掉。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维码
①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条形码的联合发明人诺曼•伍德兰德发明了一维码(条形码),然而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组成的一维码出现数据容量小、损坏后无法读取等多种问题。
②为了弥补这些缺陷,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正式宣布公开首个二维码。在二维码图案中,白色的方块代表0,黑色的方块代表1.二维码技术将一个字符串转换成二进制编码,然后加上定位标志信息、定时标志信息、校正标志信息以及内容信息等主要信息,最后经过混乱技术得到最终的编码。
③以矩阵形式承载信息的二维码为何能超越它的“前辈”一维码?首先,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一维码只能由数字和字母组成,数据容量小,而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图片、指纹和声音等多模态信息;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上表达信息,而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此外,二维码译码更准确。二维码的译码误码率为千万分之一,这比普通条形码2%的译码误码率要低很多。为了防止信息被盗取,二维码中还可以引入加密措施。
④根据“QR码国际通用标准”,目前普通二维码有40个版本,版本越大,尺寸越大。最小的版本1是一个21×21模块的正方形,版本号每加1,正方形的边长就增加4个模块,最大的版本40是一个177×177模块的正方形。那么,不同密度的二维码所包含的信息有区别吗?不同密度的二维码所包含的信息,其编码的字符、容错率均不同。密度越低,编码的字符个数越少、容错率越低。二维码容错率即二维码图标被遮挡多少后,仍可以被扫描出来的能力。目前,典型的二维码的容错率分为7%、15%、25%和30%这4个等级,容错率越高,越容易被快速扫描。
⑤一般来说,二维码是一个字符串形式的网页地址(URL),而当我们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就是识别出这个网页URL并点击访问的过程。当手机等终端的软件扫描二维码,会给云端服务器传送数据,即发送一条信息给服务器;服务器在收到数据后,就会反馈对应的信息到手机等终端上,说明该二维码链接被扫描了,用户可以进行对应的操作。这里需要特别当心,如果是恶意二维码,对应着恶意的URL链接,可能会下载病毒等恶意代码,从而导致手机被侵害。
⑥每一个二维码上都会有3个小方块,这对于扫码来说有何作用?实际上,这3个方块是二维码的位置信息,用于二维码的定位,可以帮助机器正确地解读和识别。换句话说,有了这3个小方块,就可以完整定位一个正方形,从而确定数据范围。不管是正着扫、倾斜扫,甚至是镜像翻转,二维码都能被正常识别。
⑦人们经常扫描二维码,那么有一天二维码是否会被用完?答案是:理论上二维码的数量是有限的,但现实中根本用不完。以25×25模块的二维码为例,除去定位用的方块和冗余纠错的方块等,还剩下478个方块。按照二进制,每个方块只有黑或白两种选择,所以478个小方块理论上一共可以组合出2478个二维码。以目前40个尺寸的二维码能组合的总数来看,根据专家推算,全球70多亿人每秒换一个二维码,用从宇宙大爆炸到今天的138亿年的时间,也只能消耗一小部分。中国已成为二维码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中国二维码应用占全球90%以上。
⑧二维码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有黑客会将一个更小的黑白方块嵌入二维码,使用者很难识别这种陷阱,一旦按流程输入信息,就可能受到网络安全攻击。技术界将通过算法优化、软件升级等办法为二维码“加密”,提升安全性能。
(文/谢诗涵、王梦然)
5.下列对二维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维码是一个字符串形式的网页地址,以矩阵形式承载信息。
B.二维码容错率,即译码误码率,容错率越低,越难被快速扫描。
C.二维码倾斜扫,镜像翻转后扫,很难被正常识别,所以要正着扫。
D.二维码的数量是有限的,要珍惜着使用,能不用就不用。
6.第③段画横线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第⑥段画横线句中加点词“都”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8.余奶奶有次外出购物没带钱包,扫码支付后轻松脱“困”,非常开心。后她见儿子扫二维码交医疗费,见儿媳扫二维码阅读文章,觉得二维码真神力无边。有次孙女蓓蓓上网,弹出广告,跳出二维码,陪伴在侧的余奶奶拿出手机,立马准备扫,蓓蓓觉得这样有些不安全,请你调用本文的相关知识帮蓓蓓提醒余奶奶扫二维码时要留个心眼。
【答案】
5.A
6.作比较,将一维码和二维码存储信息数量与方向进行对比,突出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这个特征。
7.不能删掉。“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强调任何二维码上均有3个小方块这个特征,如果删掉了就不能表达这层意思。
8.示例:奶奶,您好!奶奶好现代呀,会扫二维码了。只是,我想告诉您,扫二维码也存在安全隐患,因为有些二维码可能是恶意的,扫了,可能会下载病毒到您手机,从而导致您手机被侵害,还有可能黑客会将一个更小的黑白方块嵌入二维码,扫了,可能受到网络安全攻击。所以,奶奶以后扫二维码时最好确认二维码的来源是否安全哟,来源安全咱才扫。
【解析】
5.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
B.根据第④段“容错率越高,越容易被快速扫描”可知,容错率并非“越低,越难被快速扫描”;
C.根据第⑥段“不管是正着扫、倾斜扫,甚至是镜像翻转,二维码都能被正常识别”可知,二维码并非必须“要正着扫”才能识别;
D.根据第⑦段“人们经常扫描二维码,那么有一天二维码是否会被用完?答案是:理论上二维码的数量是有限的,但现实中根本用不完”可知,二维码无需“珍惜着使用”;
故选A。
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第③画线句“一维码只能由数字和字母组成,数据容量小,而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图片、指纹和声音等多模态信息;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上表达信息,而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从存储信息数量和方向两方面比较了一维码和二维码的不同,据此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二维码存储信息能力强、容量大的特点。
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作答此题,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其次,解释词(句)的意思;接着,阐释删去后变为何意+删去后不符合实际/太绝对;最后写上“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都”是全部的意思,是在范围上进行修饰限制。“每一个二维码上都会有3个小方块”一句说明所有二维码上必然有3个小方块,这是构成二维码的必备条件。若删除“都”字,表意则发生变化,与后文作者重点说明这3个小方块的作用缺乏紧密衔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8.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及主观表达。
作答此题,结合选文第⑧段“二维码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有黑客会将一个更小的黑白方块嵌入二维码,使用者很难识别这种陷阱,一旦按流程输入信息,就可能受到网络安全攻击”,从随意扫描二维码带来的风险这一角度进行劝说;
此外,注意劝说的对象为“余奶奶”,因此在劝说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尊重,语言委婉,礼貌亲和。
示例:奶奶,您好。奶奶您能运用新技术,真时尚呀!不过奶奶您要注意,一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也许暗藏陷阱,新闻上就多次报道有些骗子利用二维码让别人上当受骗的案件,不小心扫了,我们的手机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盗取我们的个人信息和财产。所以,您在扫码前最好确认一下二维码的来源,看看是否安全,这样咱们才能更好的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您说对吧!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疫苗——抵抗疾病的保护屏
①2016年的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曾在全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家长开始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并表示不愿意再给孩子接种疫苗。
②专家提醒,疫苗安全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但如果因噎废食,从此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则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③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普及儿童免疫,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灰、结核、破伤风这6种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减少约3亿人次,相关死亡减少400万人。2000年全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乙肝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相继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④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品,是接种后能使人的机体产生对特定疾病免疫力的生物制剂的统称。其原理是通过疫苗接种,建立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当真的遇到该病原体时,机体能迅速有效地对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⑤疫苗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大类。传统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等。
⑥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疫苗管理分为两类:一类疫苗又称计划内疫苗,指的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县级以上政府或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目前,这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等。二类疫苗又称计划外疫苗,指的是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二类疫苗种类较多,包括水痘疫苗、流感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口服轮状疫苗、肺炎疫苗、脊灰灭活疫苗、狂犬疫苗等。
⑦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并不存在质量或作用上的差异,只是管理上不同。无论接种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都可以预防相应的疾病。随着不同地区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和财政状况,未来很多二类疫苗也会被纳入到一类疫苗中。因此,家长不必忌讳二类疫苗,只要选择正规、有资质保证的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就可以。
⑧疫苗比较娇嫩,比如怕热、怕光,有的疫苗还怕冻。为保持疫苗的活性,运输中要使用冷链。一般来说,如果疫苗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没有冷链,疫苗的活性或多或少会受影响,但是也与它在冷链外的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有关。
⑨此次山东“问题疫苗”案件中,涉事的都属于二类疫苗,这些疫苗及生物制品虽为正规厂家生产,但由于未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运输、保存,脱离了2至8摄氏度的恒温冷链,已经难以保证其品质和使用效果,注射后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⑩世卫组织强调,疫苗应该正确储存和管理,否则将失去或降低效力。但必须注意的是,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因此,在本次事件中,疫苗安全风险非常低,儿童面临的风险在于缺乏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10.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1.第④至⑥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疫苗,请概括出相关内容。
第④段:说明接种疫苗后能使人的机体对于特定疾病产生免疫力的原理。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3.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接种疫苗的作用。如果你想用它为文章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无论环境多么清洁,许多传染病依然能传播。如果不进行免疫接种,一些已经不常见的疾病,如脊灰和麻疹,也会很快重新出现。
【答案】
10.①引出说明对象-——疫苗;②以社会现象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 说明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大类及每类的组成部分。 说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的疫苗管理的分类。
12.列数字、举例子。通过列举在接种疫苗后,6种传染病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减少的事例,说明传染病对人们的伤害之大,侧面表现出疫苗的重要性。
13.放在第②段末尾。第②段中专家提到如果不给孩子接种疫苗,会带来更大伤害。这段文字具体说明了“更大伤害”是什么,是对第②段内容的进一步论述。
【解析】
【分析】
10.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
结合文题“疫苗——抵抗疾病的保护屏”及第①段中“2016年的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曾在全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家长开始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并表示不愿意再给孩子接种疫苗”等内容可知,第①段以“‘问题疫苗’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开篇,引出了本文说明对象“疫苗”,同时引起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