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孟子
第23课
孟子三章提升训练解析版
23
提升
训练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第23课 《孟子》三章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C.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
D.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答案】A
【详解】
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助词,的;
C.动词,到,往;
D.代词,文中指正道;
故选A。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父命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而:表顺承/表并列;
B.是:代词,这;
C.之:助词,的/代词,指男子;
D.拂:同“弼”,辅佐/违背;
故选B。
3.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答案】B
【详解】
A.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B.古今都是“所以”之意;
C.古义: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D.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
故选B。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D
【详解】
D .有误。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选D。
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空乏其身(kòng) 寡助(guǎ)
B.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妾妇(qiè)
C.富贵不能淫(yín) 畎亩(quǎn) 胶鬲(gé)
D.傅说(yuè)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答案】B
【详解】
B.丈夫之冠guàn 故选B。
6.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郦道元《三峡》)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已经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译: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答案】B
【详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故B错误,选B。
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改变)。《愚公移山》
B.素(白色)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C.月色入户(窗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困于心,衡(同“衡”,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C
【详解】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月色照入门户,高兴的起来行走。故C错误,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往之女家
D.与民由之
【答案】A
【解析】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与例句同;B.助词,的;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C.司马迁、欧阳修、张海迪都是历经磨难然后获得成功的,所以这三个人的事例能够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故C项错误。
1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 B.必先/苦其/心志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D. 根据句意 “增长他所没有的才干”划分为:曾益/其所不能。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威武不能屈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忍性 D.一怒而诸侯惧
【答案】D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A.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委屈。B.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之苦。C.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D.惧:害怕,不是词类活用。故选D。
二、填空题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
(3)多助之至(__________)
(4)父命之(__________)
(5)与民由之(__________)
(6)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
(7)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
(8)人恒过(__________)
(9)而后作(__________)
(10)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
【答案】(1)外城 (2)放弃 (3)极点 (4)教导、训诲 (5)遵从 (6)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选拔、任用 (8)常常 (9)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0)指在国内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1)郭:外城。(4)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6)屈:屈服。使动用法。(10)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13.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3)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
【答案】(1)甚,很 (2)只是 (3)同“慧”,聪明 (4)怎么,哪里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良”,古今异义,甚,很;“但”,古今异义,只;“惠”,通假字,同“慧”,聪明;“焉”,一词多义,有“兼词、句尾语气助词、疑问词”等用法,这里是疑问词,怎么,哪里。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己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及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16.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谆谆然而告之曰
17.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
18.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一位,并简述其事迹。
【答案】
14.D
15.(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
16.谆谆然/而告之曰
17. 妾妇之道 济国之士
18.示例:钟南山
事迹:带领团队冲向抗疫第一线,收治危重病人,出席防治新冠疫情会议,给出指导意见,为人民指明抗疫斗争的方向。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这;表示判断句的标志词。
B.使……惑乱;连绵不断。
C.本来;顽固。
D.“及”的意思都是“等到”。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得志:实现理想;由:顺随,听从。
(2)关键词:待:对待;故:因此。
1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停顿应该是:谆谆然/而告之曰。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1)根据原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孟子认为无原则的顺从是“妾妇之道”。
(2)根据原文“国士,济国之士也”,可知方孝孺认为“国士”就是“济国之士”。
18.
本题考查学生的拓展延伸能力。
所列举人物需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在新冠疫情期间,医学方面的人物。比如钟南山、李兰娟。钟南山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指导抗击疫情的战斗;李兰娟加紧开展疫苗的研发工作。语言要通顺简洁,表达流畅。
【点睛】
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
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本来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为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我做的事情都特别难,我是想用这种做法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这能说他不忠吗?等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样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
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像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士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绿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败;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假如这祥,豫让虽死犹生,难道不胜过斩衣而死吗?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9.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_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____________》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____________篇。
2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理屈词穷(亏;短少)/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教导)/左右命之拜(命令)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
D.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实)/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心)
21.(甲乙)两文中画线句翻译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作为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
理解:“妾”“妇”以顺从为准则。孟子用“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说理,语带轻蔑地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没有任何原则地顺从君王的意志而已。
B.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翻译:弘范坚持索要文天祥的诗作,文天祥就将他所作的《过零丁洋》一诗写给他。
理解: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借此诗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书写了他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展现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22.阅读两个文段的具体内容,说说在文天祥身上,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9. 儒家 《孟子》 七
20.D
21.A
22.文天祥被俘后,当被命令向元军元帅弘范行礼时,文天祥“不拜”,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在南宋灭亡时,弘范以继续为相利诱文天祥,文天祥正气拒绝,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
【分析】
19.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据此天空即可。
20.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D.“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意思“这哪里能算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诚:真正,确实。故选D。
21.
本题考查翻译及理解。
B.翻译有误。“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翻译为: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给张世杰写招降信。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根据“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分析,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根据“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和“‘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分析,弘范以继续为相利诱文天祥,文天祥正气拒绝。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
【点睛】
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①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②。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③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④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②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得志时不丧失道义,得志时不偏离正道。③泽:恩泽,恩惠。④见:显露,表现。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_____) (2)父命之(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士穷不失义(___________________) (4)修身见于世(_______________)
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5.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26.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观点。甲文中与乙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3. 真正,确实 教导,训诲 因此,所以 修养
24.(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25.示例:讲道德,做事合乎道义,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物所左右,就是大丈夫。(符合文章意思,表达清楚流畅即可)
26. 对比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为: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③句意为:所以士人困穷失意时不离开仁义。故:因此,所以。
④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