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 第二 单元 知识 梳理 年级 语文 下册 期末 备考 专题 训练 全国 通用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复习资料汇编知识梳理部分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5. 黄河颂 【文学常识】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重要词语】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巅diān】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体魄】体格和精力。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哺bǔ育】喂养,培养。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后也用以形容声势雄伟壮阔。 【发扬滋zī长zhǎng】 【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重点突破】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1节朗诵词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奠定了全诗豪迈雄壮的感情基调。作者首先以呼告的修辞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拉近与读者的关系,渲染雄壮的气氛,令人动情;接着塑造了黄河的英雄形象和内在的民族精神,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让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也正是歌颂黄河的原因;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伟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晰,章法严谨,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颂黄河”这一环节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个标志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连续三次写“啊!黄河!”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把诗歌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歌颂了黄河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这种间隔反复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与情感。 5.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明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6.如何理解“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的无数支流比作黄河主流这一“巨人”躯干的“千万条铁的臂膀”,表明了黄河流域的宽广。同时,联系上句“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也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力量。 7.作者多次采用第二人称“你”,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采用第二人称,面对黄河直抒胸臆,情感更为直接、强烈,使读者深受其炽热之情的感染。 8.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诗歌用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闻一多的《太阳吟》属于直接抒情,上学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则属于间接抒情。 9.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画面! 【写法特色】 1.巧用修辞,气势磅礴。 诗人在诗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流露出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和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 2.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朗读起来,铿锵有力。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3.感情强烈,风格豪迈。 这首歌词的显著特点,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的抒写。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一个心系祖国命运的诗人,面对黄河,感慨不已,于是以奔放的热情、恢弘的气势、昂扬向上的激情直接抒情,歌颂伟大的黄河、伟大的中华民族,风格豪迈,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号召力。 6.老山界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重要词语】 【灌输】1.谓水流注输入;犹灌溉2.输送(知识、思想等)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咀嚼jué】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督促dū cù】 监督催促 【酣hān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quán】:弯曲。 【峭壁qiào bì】又陡又峭的山崖,比较险峻,多处在高山之中,无路可上。 【骨碌gū lu】滚动。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拼音,解释为难以捉摸,揣测与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主题解说】 本文真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突破】 1.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1):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2~32):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33):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明确:线索:红军翻越老山界。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 3.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 4.本文的中心时间是“翻越老山界”,而(3)——(10)段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与瑶民的攀谈交往,这是不是离题了? 明确:不离题。一方面这是在叙事主线中宕开一笔,突出山路的难行,是真实的叙事;另一方面这是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反映、深化中心,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情况而长征的。山脚访瑶民,正是为了让读者看到这个中心。如果只写翻山的过程,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是红军只是同天险作斗争的部队。事实上,红军长征还起着宣传的作用,正是因为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红军才得以走过两万五千里而胜利到达陕北。 5.红军战士难翻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对于这些“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果然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陡峭,悬崖峭壁。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6.面对这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7.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明确:“‘之’字形”,表明老山界的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连到天上”显示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2)抢了一碗就吃。 明确:“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 明确: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点出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写作特色】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3.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朴实而强烈的感情。 7.谁是最可爱的人 【文学文体常识】 魏巍(1920—2008),原名魏鸿杰,河南郑州人,当代作家、诗人。1951年,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代表作有长诗《黎明的风景》,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我的老师》。其中《东方》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并于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是,通讯的内容比消息更详尽、具体、形象。通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生动性:通讯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②完整性:通讯要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 ③评论性:通讯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直接做出评论。 【重要词语】 【军隅里】 yú 【摁倒】 èn 【掰断】 bāi 【憋闷】 biē 【豁huò亮】宽敞明亮。 【坚韧rèn】坚固有韧性。 【淳chún朴】诚实朴素。 【谦逊xùn】谦虚恭谨。 【过瘾yǐn】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覆fù灭】全部被消灭。 【什shí物】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奋不顾gù身】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 【放纵zòng】放任纵容;对错误的言行不加干涉,不加制止,任其发展。 【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叙述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深刻揭示了他们的崇高思想境界,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重点突破】 1.志愿军战士的“可爱”是通过哪三个故事表现出来的?为这几个故事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 2.作者通过这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作者在文中哪一自然段集中笔墨从四个方面对战士进行了高度的赞誉呢?这个排比句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上述三个事例中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那么,请将这四个方面与三个事例联系起来。 明确:第3自然段排比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品质 松骨峰战斗 意志 火中救小孩 气质、胸怀 防空洞谈话 3.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后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着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的顺序可否调整一下? 明确:因为作者选取的这三个事例,是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情感,即对侵略者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以及他们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崇高的荣誉感,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三个事例集中体现了全体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所以作者之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写,这正是本文要学习的写作特点之一。 不可调整。志愿军战士出国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是他们最大的任务,“松骨峰战斗”是这神圣任务的具体体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板书),所以应放在首位来写。“火中救小孩”写的是战争的另一面,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具体援助。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这种爱,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亲情,是纯洁高尚的爱,是国际主义精神(板书)的高度体现,与第一个事例相比,就其意义而言,自然应当放在第二位。前面这两个事例主要写志愿军战士的行为美,后一个事例则揭示战士的心灵美,它是产生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板书),所以放在最后来写。 松骨峰战斗——英雄主义 火中救小孩——国际主义 防空洞谈话——爱国主义 4.请同学们看看三个事例是如何交替运用直接描述和间接叙述(引用被采访人的描述)这两种方法的。交替运用两种不同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事例一(松骨峰战斗)交替运用了两种方法:战斗过程,直接描述,显示志愿军战士壮烈勇猛;战后阵地场景,概括引述,表现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烈士姓名,直接引述,表达对烈士崇敬悼念之情;营长感受,直接引述,展现战士的伟大可爱。 事例二(火中救小孩)也是交替运用两种写法:介绍马玉祥,直接描述,展现战士的淳朴可爱;回答提问,直接引述,表明战士心头爱恨交织;火场情景,直接描写,展现危险环境;救人情景和马玉祥当时的心情,全是直接引述,既展示他奋不顾身的行为,又体现其纯洁高尚的心灵。 事例三(防空洞谈话)中战士的三次回答,每次都是在直接引述原话中插入对其神态、动作的描写,使战士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交相辉映,感人至深。 好处:直接描述,故事情节清晰,文字简洁明快;引述被采访人的话语,真实可信,其中多数为直录谈话,集中展示人物内心,真切深挚。二者结合,行文生动,中心突出,非常切合通讯体裁。 4.文章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收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想一想,文章除了记叙事例,开头三段和结尾段的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三段作者通过在朝鲜的具体感受引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起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结尾段把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志愿军在朝鲜奋不顾身的杀敌联系起来,再次强调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且号召我们热爱我们的战士,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5.作者除了在开头、结尾用议论、抒情,在记叙每一个事例后,也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这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从结构上说,标志着每个事例述说的结束,还起到了连接上下文与过渡的作用;从内容上说,起到了感染读者,使读者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的作用。 6.下面两句句式有何不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②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明确:①是设问句,②是反问句,这两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设问以引起读者注意,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设问是作者自问自答,答案在下文;反问无需回答,答案即为问话的反面。本文用设问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引导读者思考;用反问帮助读者加强认识,促进感情升华。反问和设问的交替使用极好地感染了读者,使读者与作者认识同一,感情共鸣。 【写作特色】 1.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在文章中表现得极为鲜明突出。首先,标题以提问的形式直接切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文章的第一部分,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扼要而明确地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概括地写出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可爱,给读者一个总的认识。文章的第二部分具体生动地记叙了三个典型事例,即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和防空洞谈话,深刻地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的高贵品质。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具体事例叙述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主题,并向读者提出了热烈的希望和要求:要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要爱我们最可爱的人。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赞扬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交替运用直接描述和间接叙述两种方法 这种综合叙述方法让三个事例显得既真实可信又真切感人,使行文生动,中心突出。 8. 土地的誓言 【文学常识】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重要词语】 【蕻hóng】(端木蕻良) 【白桦huà树】 【山涧jiàn】 【高粱gāoliang】 【碾niǎn谷】(辗zhǎn转)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泛滥】动词,汹涌。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丰饶ráo】形容词,富饶。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亘gèn古】远古。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镐头gǎotou】刨土用的工具。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耻chǐ辱】羞辱;侮辱 【主题解说】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重点突破】 1.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 明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明确:“土地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明确:(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作“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到底的决心。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迷恋故乡的深情。 (3)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4.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如“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中的“红布”“金黄”“黑色”这些词语用得好,引起了“我”丰富的联想。“我”仿佛看到了东北秋天红彤彤、黄澄澄、黑压压的一片色彩纷呈、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5.为什么文章开始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中改用第二人称“你”? 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越来越激动,在后文改用第二人称来呼告,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6.文章结尾写道:“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愿意为了土地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写作特色】 1.呼告、排比,感情强烈。 本文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念、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另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句,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 2.景物叠印,画面感强。 作者选择有特征、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