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 第二单元(A卷基础篇)(解析版).doc
下载文档

ID:2803910

大小:356KB

页数:15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02 第二单元A卷基础篇解析版 第二 单元 基础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专题02】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同步检测卷(A卷基础篇)(解析版) (本卷共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龟裂(jūn) 农谚(yàn) 迁徙(xǐ) 销声匿迹(nì) B.腐蚀(shí) 缄默(xián)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 C.褶皱(zhě) 咀嚼(jué) 雾霭(ǎi) 追本溯源(sù) D.凋零(diāo) 瑕疵(cī) 狩猎(shòu) 草长莺飞(zhǎnɡ) 【答案】B 【解析】B.有误,缄默,“缄”应读作j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骨骼 赌注 凋零 风雪载途 B.追朔 雾霭 瞄准 周而复始 C.翩然 蔓延 萌发 诸入此类 D.装置 迁徒 踪迹 夜幕降临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追朔”写作“追溯”;C项“诸入此类”写作“诸如此类”;D项“迁徒”写作“迁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经济和硬件设施不足等原因,各国在获取技术方面存在巨大悬殊。 B.鞭炮的巨响和火硝味弥漫在空气中,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春天的到来。 C.穿着实验服的技术人员坐在高架电动推车里,天衣无缝地修剪着植株。 D.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百分之七十的鸟类物种从小的森林碎片上销声匿迹。 【答案】C 【解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C项,天衣无缝: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泯然无迹。使用对象错误。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出爆发增长、海量集聚。(在“集聚”后面加上“的特点”) B.如何发扬与继承清华的优良体育传统,体育老师任重道远。(将“发扬”和“继承”对调位置) C.最近,一张莫斯科地铁上的读书照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意外走红,很快,照片获得超过2.4万次以上的转发。(将“以上”删去) D.《十六岁的花季》一部真正代表了当时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的标志性作品,在播出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很高的收视率。(将“保持”改为“持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D句,缺少谓语且语序不当。在《十六岁的花季》后加谓语动词“是”;并将“在”移到“播出后”的后面。故答案为D。 5.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④ D.③⑤②④① 【答案】B 【解析】结合选项分析:中心是“守时”。故③事开头句。②“这种”承接③句,故排除A、D两项。分析BC项,①⑤的位置,仔细阅读,按照语感分析,①“从而”承接的是“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故选B。 6.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题目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 B.阿西莫夫是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等。 C.《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奧波德。 D.《时间的脚印》在开头引用了高士其的《时间伯伯》一诗,构思别致,别出心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B项表述不正确,阿西莫夫是美国作家。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 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5)王绩在《野望》中,用典故表达避世退隐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一诗中,以一问一答作结,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家书抵万金 (2)无可奈何花落去 (3)猿鸣三声泪沾裳 (4)君问归期未有期 (5)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6)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抵、徘徊、裳、采薇、罹、凝”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第8~11题,共10分) (一)语文综合运用(5分) 8.根据语境,为下面语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 , ;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 【答案】示例:旅游是一种乐趣,景色是它的果实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这题解答不难,难在一时想不起什么东西。原句已经写了“读书”和“劳动”,而且范围还都挺大的,“阅读”与“读书”过近,“实验、探索、尝试”与“劳动”也有近义的嫌疑,建议写“写作”“运动”之类的新的领域。 9.共享单车由于其符合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是使用共享单车上学的三位学生的对话,请你就如何更好地使用共享单车,提出三条具有针对性的建议。(3分) 学生甲:昨天咱们赛车真爽,我那急刹车多潇洒,后轮儿离地老高,前轮儿都有点儿变形了。 学生乙:我的比你经典,自行车“漂移”——“唰”地一下,车横过来了,险些把我从车上甩下来。 学生丙:嘿嘿,别吹牛了。还是得说我,猛一捏前闸,来了个180度大掉头,,把后边一位大妈吓得脸色都变了。唉,我还挨了大妈一顿数落…… (1)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要爱护公共自行车,不要玩特技动作。 (2)要注意自身安全,不要急刹车,更不要急刹前闸,否则人会由于惯性向前飞出去面受到伤害。 (3)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不要影响到其他人。 【解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就要针对三位学生的对话,来拟写建议,针对学生甲“急刹车多潇洒”的说法,提出要注意自身安全,不要急刹车的建议;针对学生乙“自行车‘漂移’”提出对于公共自行车要爱护,不要玩特技动作的建议;针对学生丙“大妈吓得脸色都变了。唉,我还挨了大妈一顿数落”提出要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不能影响到其他人的建议。 (二)名著阅读(3分) 10.阅读名著选文,完成练习。 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面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作品圈绕着祥子的最大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突出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 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C.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奇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养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逐渐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人。 D.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作着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答案】(1)骆驼祥子 老舍(舒庆春) (2)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及作者的了解。分析文段中的“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和“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可知,这个人物是名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作者是老舍。《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2)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杨先生,并非“曹先生”,所以本项有误。 (三)汉字书写(2分) 11.请你用楷体把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的宣传标语抄下来。 “万众一心阻击疫情,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答案】万众一心阻击疫情,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规规矩矩地写字。对于在方框或田字格里书写,要做到布局结构匀称。书写时注意汉字的结构特点,用楷体书写,务必清楚工整,不能连笔。需要注意“疫、城、艰”的书写。 三、阅读理解(第12~26题,共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2~13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身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2分) 1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2分) 【答案】12.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13.“见”字写出了晨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诗人“悠然”的情趣。或:“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离山美景时的悠闲与自在,体现了他心灵上的自由和惬意。 【解析】1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在此基础上描绘,如:夕阳西下,山村雾霭缭绕,令人神清气爽,到了傍晚,天空的鸟儿也结伴归巢。 13.本题考查炼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诗人悠闲的在东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不是有意寻求,有意去“望”,而是不期而遇,无意所“见”,写出了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表现了诗心灵的自由与恬淡。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17题。(12分)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 【注释】①瞑:同“眠”。②陂(bēi):堤岸、湖边。③薮(sǒu):湖泽通称。④缊:乱麻绳。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______ (2)须其夜艾 艾:______ (3)阴布大网 阴:______ (4)叹其以诈相笼 笼:______ 1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16.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分) 17.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4分) 【答案】 14.(1)依照 (2)停止,尽 (3)暗中,秘密 (4)笼罩,捕捉 15.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16.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17.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如”,介词,依照;“艾”,动词,停止,尽;“阴”,副词,暗地里,暗中;“笼”,动词,笼罩,捕捉。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关键词:“已而”,不久;“之”,用在主谓间,无实义;“验”,根据。 16.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从所讲故事及“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知,文章是告诉我们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是不可以根据常理主观推断的。乙文讲述了雁奴在人们点燃火把时就开始大声的报警,反复几次之后雁群不再相信雁奴,失去了警觉性,而雁奴害怕大家去啄它,也不敢叫了,导致雁群都被捉住的故事,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17.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首先两文都运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借事说理指运用通俗化、趣味化的方法,以典型的案例情节作为主体部分,让教育对象(观众、听众、受众等)更容易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两文都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通过讲故事让人明白道理。甲文从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不可以根据常理主观臆断;乙文通过记叙雁群不相信雁奴,而雁奴害怕大家去啄它也不敢叫而导致雁群都被捉住的故事,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通过寓理于事,让读者在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从而更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其次,从表达方式角度,两文都将叙议结合,《河中石兽》前面都是记叙,最后一句是议论;《雁奴后说》前三段是记叙,最后一段是议论。叙述能使读者在事件中获得具体的感受,议论能使读者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乙文参考译文: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子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更加设下巧计,用来适合雁奴的需要。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姓冯的人曾写了《雁奴说》, 感叹他们用欺骗的手段来捕捉雁奴嫁祸于雁奴,他说:“哪里只是雁是这样呢。人中本来也有。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8~21题。(10分) 听听“霾”怎么说 霾,席卷中国多个省市,人所公愤,恨霾入骨,人、霾矛盾激化,共同找老天评理。人,历数霾的万条罪状,罄竹难书,声泪俱下,老天动容。 霾异常委屈,认为没有人就没有霾,霾与人亲密无间,并大量列举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农业排放、工地扬尘甚至叼着香烟等人类行为。霾说,60年前的“伦敦雾都”已经警告了人类,你们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因为你们许多人心灵中没有环保的意识。 人们听说霾公然召开新闻发布会,纷纷围拢过来向台上的霾抛掷鞋子、臭鸡蛋,齐声高呼“滚下去”。霾平静地说,我可以滚,只要你们自觉环保,不抽烟,不乱砍滥伐,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不反反复复建了拆、拆了建,挖了填、填了挖,我马上就滚。刚才异常激动的人们支支吾吾起来。 人还是挺厉害的,人霾斗争异常激烈。人不断地开会,官员、专家不断地发言,在报纸、电台、网络、电视上,人们声势浩大,口诛笔伐。霾仔细听,仔细看,又乐了。 霾说,人不要污蔑霾,我是你们请来的,你们一边为霾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一边又叫霾滚,出尔反尔,做人咋这样不厚道呢? 看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2012年就高达36.2亿吨,这不是霾的福音吗? 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时,霾知道自己摊上大事了。9月份“大气十条”具体措施公布,这可是置霾于死地的措施啊,霾顿时被吓得霾容失色。可转念一想,它又眉头舒展。不碍事的,十条措施虽然有力,执行力又如何? 霾悄悄蛰伏下来,观望事态发展。只见许多人还是吞云吐雾地抽烟,开没有环保标志的汽车,在尘土飞舞的工地上大干,为了节省资金不上治污项目,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不用环保设施。霾嘿嘿一笑:原来如此,吓我一跳。 霾来如山倒,霾去如抽丝。去年11月底到12月初,一周内近半国土被雾霾覆盖,104个城市重污染。霾心满意足地盘点此次排山倒海、攻城略地的辉煌战绩,冷漠地傲视着人们,喃喃自语:如果不是冷空气重兵压境,说什么也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地盘。 霾讲到自己的历史时说,与我斗争,别指望速战速决。洛杉矶人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出现到1970年出台《清洁空气法案》,经历了整整27年;伦敦人在雾霾中反思并成熟,经过20年的努力,我待不下去,才脚底抹油溜了。 有人问,多少年才能把霾赶走?霾说,关键要看你们怎样行动。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4日) 18.通读全文,文章借“霾”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霾的知识?请简要概括。(2分) 19.文中“看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2012年就高达36.2亿吨,这不是霾的福音吗?”句应该怎样理解?(3分) 20.请品析文中“霾嘿嘿一笑:原来如此,吓我一跳”一句的妙处。(2分) 2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18.霾的产生原因,治理霾的措施与方法,治霾的困难与严峻形势,治理霾的关键。 19.这句话的意思是是说中国煤炭消费量高,给霾的产生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20.拟人手法,借助霾的口吻,形象地指出了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的执行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21.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治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会速战速决。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找准说明对象,然后逐段阅读,归纳说明的内容,最归纳总结来作答。仔细阅读文章,说明对象是“霾”,介绍关于“霾”的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与方法,治理的困难与严峻形势,治理的关键。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句子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看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2012年就高达36.2亿吨,这不是霾的福音吗?”这句话,从列举的数字上来看,说明了中国煤炭消费量高,“福音”二字,说明煤炭的高消费给霾的产生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赏析能力。仔细阅读句子“霾嘿嘿一笑:原来如此,吓我一跳”,很明显,从“嘿嘿一笑”可以看出这句话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助霾的口吻,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的执行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判断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等。仔细阅读文中画线句,这句话通过洛杉矶和伦敦治理雾霾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治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会速战速决。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的……。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22~26题。(14分)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刘汉杰 ①立秋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在宋朝,立秋这一天,宫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内,待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报完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围绕着“秋来了”这一节气,古有帝王迎秋的仪式,后世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②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秋有“三候”,分别有3种“候应”:“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礼记·月令》中也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记载。意思是说,立秋这天,凉风吹来;5天之后,降下白色的露水;再过5天,寒蝉开始鸣叫。如果上述3种“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国家就会出现政令无威严、百姓多患咳喘之疾、大臣们会以力逞强等灾异。 ③立秋之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但仍然会有暑热的气候出现。民众称立秋后的这种回热天气为“秋老虎”,也称“秋傻子”。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说:“土俗又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燠。谚云‘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自是以后,或有时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民众认为,立秋的时辰与天气的凉热有关:如果早晨立秋,其后的天气会比较凉爽;如果晚上立秋,天气则会比较闷热。 ④先秦之时,立秋就已经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周代天子要举行迎秋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