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02单元 (A卷·夯实基础)-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解析版).docx
下载文档

ID:2803842

大小:79.10KB

页数:1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02单元 A卷·夯实基础-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解析版 02 单元 夯实 基础 年级 语文 上册 同步 AB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02单元(A卷·夯实基础) 一、基础知识(24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绯红(fēi) 简陋(lòu) 锃亮(zènɡ) 正襟危坐(jīn) B.锃亮(zèng ) 诘责(jié) 周济(jì) 广袤无垠(mào) C.不逊(xùn) 匿名(nì) 尴尬(gà) 冥思遐想(míng) D.炽热(zhì) 犀利(xī) 辍学(chuò) 深恶痛疾(è) 【答案】D 【解析】炽热的读音为chì,深恶痛疾的读音为wù。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教诲 托辞 为富不仁 翻来复去 B.溺水 禁固 正襟危坐 藏污纳垢 C.琐事 匿名 颔首低眉 抑扬顿挫 D.辍学 慰勉 油光可鉴 暗然失色 【答案】C 【解析】A选项中“翻来覆去”而不是“复”;B项中“禁锢”而不是“固”;D项中“黯然失色”而不是“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条猎犬的速度极快,一眨眼的工夫,就消失得杳无消息。 B.要知道,病从口入,手指甲可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 C.这个演员把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一回王老师真是生气了,一向和颜悦色的他,霎时严肃起来。 【答案】A 【解析】A项“杳无消息”指的是没有一点音信,与语境不符。可以用“无影无踪”。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C.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D.参观故宫博物院,你是周六去呢?还是周日去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B项,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项,应改为“什么?就这么个侏儒!”;D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5.下面各句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__________了一夜。 (2)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__________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3)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__________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A.滞留  管束  掌握 B.停滞  约束  支配 C.滞留  管束  支配 D.停滞  约束  支取 【答案】C 【解析】 【详解】(1)滞留:因为客观原因而被迫呆在某地。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语境为“我们”由于客观原因不得不停留下来,所以应选“滞留”。(2)管束: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约束,使不越轨。约束:限制管束使不超越范围。这里形容“母亲”对我们的严加管教,所以应该选用“管束”,因为这个词语意较重。(3)掌握:熟知并能运用。支配:安排、调派;控制、引导。支取:领取。从语境看,能够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词语应该选用“支配”。其他两个词语都不行。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其目的”和“为了”重复。B.成分残缺,缺主语。D.搭配不当,“提高”和“特色”搭配不当。 7.综合性学习(6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与”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信’之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由此推测。“信”字的本义是: (2)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个含“信”字的成语。 (3)“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诚信老人江新波的事迹感人至深,阅读下面材料,仿照示别,为他拟一则颁奖辞。(50字左右) 江新波,男,84岁。2009年他的小儿子罹患癌症去世,当初为了给小儿子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20多万元外债。老伴长年卧病不起,小儿媳没有工作,追悼会上,江新波抚摸着小儿子的遗像老泪纵横:“儿子,向亲戚们借的救命钱,我们不能赖,你放心,欠下的债,我一定会还清!再苦再累,也不能丢掉诚信!” 10年来,他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靠着种菜、养牛,偿还了20多万元债务。 【颂奖辞示例】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你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2019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马旭的颁奖辞) 【答案】(1)语言真实 (2)示例:信以为真 (3)示例:披星戴月,劳碌十载,只为偿还巨额债务;失去儿子的痛,化为替子还债的愿。他用老百姓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诚信”的含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大写的“诚信”二字。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这是一道文字探源的题型,这道题考生接触比较少,所以必须仔细琢磨题干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根据《说文解字》对“信”字的解释,可推测出其本意为:语言真实。此题有一定难度,关键要抓住所给条件答题。 (2)本题考查词语积累。这道题考查的范围很广让学生都复习到是不可能的,这只能是在日常的学习中,见到新词语就要注意字形字音字义,将其把握住,在课外阅读中碰到新词要查字典加以把握。含“信”字的成语很多,如:信以为真,半信半疑,难以置信等等。 (3)本题考查颁奖词的仿写,做好本题需要了解所写人物的主要事迹,并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本题应该抓住本题应该抓住诚信老人江新波起早贪黑,靠辛勤劳动偿还巨额债务的事实,更要理解其坚守诚信的精神品质。 二、阅读与理解(4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5分)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ㄠ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8. 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案】“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9.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下片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人生何处似樽前”的意思是: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这句诗以反问形式发议论,表达出诗人乐而忘忧(贬谪流放、志不得伸的忧愁)、与民同乐、行乐惜春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14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 ⑵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 ⑶不及返顾 顾:__________ ⑷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 【答案】(1)逆流而上(2)延长(3)看,回头看(4)就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答案】A 【解析】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即可断句,从而得出答案。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答案】(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地往下流泻。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虽”“奔”“溯”“绝”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13.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解析】第一问,“四时之水”就是四季的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夏水之大而湍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春冬之水的特点,“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知秋水的特点。第二问,从“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可以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我的历史老师 武亦姝     ①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段完好的视频。那是一场篮球比赛的过程,简单、随意。     ②视频里,午后倾泻的阳光,给整个画面染上金色。夕阳下的操场,简易的篮球架,两个身影不断地奔跑、跳跃……     ③画面定格。定格的这张笑脸就是我们的历史老师。格子衬衫,牛仔裤,运动鞋,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她身上似乎没有一个元素与“女性”这个词挂钩——除了脑袋上那条顽皮的马尾辫。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那天,便颠覆了我对历史老师的传统印象。课堂上,一个奔放的声音说她像扎着马尾辫的男生,她一笑,似乎喜欢这样的赞扬。     ④与传统的讲台教学不同,她上课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而是走下来拿着合上的课本,慢慢地讲。从北京猿人到探月工程,从战国纷争到苏联解体,一幕幕历史的大戏就这么上演在眼前了。这时候的她,不是一位老师,简直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周围随时凝.聚.着惊奇的目光。无论何时,她都不吝啬自己的笑容,这样的笑容配上精彩的见解,除了“女神”,我想不到更适合她的词。     ⑤几次在食堂遇到她,竟得以闲聊般地问出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一起吃饭的同学会提出各种国内国外、公元前公元后的问题以及想法,她细致地回答、补充,乃至扩展总是令人瞠目结舌,然后在场的人便连连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让人十分敬佩的是,她对待历史的态度非常耿直。她会义正辞严地为受到不公评判的历史人物辩护,也会毫无保留地揭露被神化的那些人物。因此,她所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总是丰满且真实的,随时就鲜活于眼前了。数次,她和我们在午休时间讨论历史,直到上课铃响。“喔,要上课了?”回头,触到她一双依然思考着的眼睛。这样的历史是伸出手就可以触摸到的。     ⑥在相处中,我常常为她对学生的认真与尊重而感动甚至惊讶。记得那次历史知识竞赛过后,获胜组的同学兴奋地向她索取棒棒糖作为奖励,她竟下意识地挠挠头:“明天带来好吗?”第二天,当这事都已被当作无足轻重的玩笑淡忘了的时候,她认.真.地.数了数,将五颜六色的糖果交到我们手里:“应该没有数错吧?”她认真地说,“如果有同学没有拿到,记得让他来拿呀!”大考前,各科的资料和习题不断地砸下来。那段时间,每一次布置作业前,她总会问这些作业会不会给同学们带来太多压力——那关切的神情里,甚至带着些许紧张。作为学生的我,又怎能不被触动呢?     ⑦初二开学的时候,我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她短发的样子——她曾说过,自己以前一直是短发。那个在我的潜意识里出现过的她的形象,终于真实地出现在我面前了。     ⑧突然觉得,“独特”这两个字不足以诠释她。她是一个多彩而神奇的人,并不仅仅只是一位多彩而神奇的老师。 14.结合全文,说说历史老师有哪些“独特”之处。(3分) 【答案】不再是传统的讲台教学;与学生闲聊中仍能解决学生不懂的历史问题;尊重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与传统的讲台教学不同,她上课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而是走下来拿着合上的课本,慢慢地讲”“一起吃饭的同学会提出各种国内国外、公元前公元后的问题以及想法,她细致地回答、补充,乃至扩展,总是令人瞠目结舌,然后在场的人便连连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她总会问这些作业会不会给同学们带来太多压力那关切的神情里,甚至带着些许紧张。作为学生的我,又怎能不被触动呢?”等句子来归纳概括。 15.文章开头写手机里的视频及其定格画面有何作用?(3分) 【答案】突出历史老师的粗犷与男性化的外貌特点,与自己心目中历史老师的印象截然不同,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历史老师的细腻与知识渊博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本文的开头给出一段视频,从内容上看,是为了表现历史老师的男性化特点,与自己心目中历史老师的印象完全不同,为下文赞美历史老师作铺垫;从结构上看,则是总领全文,引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如果从写法上来分析,也可以认为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的赞美作铺垫。 16.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这时候的她,不是一位老师,简直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周围随时凝.聚.着惊奇的目光。 ②第二天,当这事都已被当作无足轻重的玩笑淡忘了的时候,她认.真.地.数了数,将五颜六色的糖果交到我们手里。 【答案】①“凝聚”写出了老师的知识渊博,侧面写出了历史老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②“认真地”表现了历史老师态度严谨地履行自己的诺言,不让学生因自己的马虎而失望,突出了历史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第①题,“凝聚”写出其他人为历史老师的讲述深深吸引,侧面表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和深受学生的喜爱的特点。第②题,“认真地”表现了历史老师是个遵守诺言的人,以这个微小的动作表现了她为人的认真,工作的认真,而正因此得到了学生的尊重。 17. 结合全文,概括历史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3分) 【答案】历史老师是一个外表阳光、内涵丰富、知识渊博、上课生动不呆板、课下与学生相处融洽、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首的描写,可见她是一个充满活力、阳光的姑娘;从她上课的表现,可见她是一个上课生动、接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好老师;从她在食堂的表现,可见她的学识渊博、与学生相处融洽;从大考前她留作业时问学生会不会带来太多压力,可见她尊重学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4分) 蚕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上课了,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