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
第三
单元
知识
梳理
年级
语文
下册
期末
备考
专题
训练
全国
通用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复习资料汇编知识梳理部分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10.阿长与《山海经》
【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等。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山海经》: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18篇,分为《山经》(5卷)和《海经》(13卷)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重点词语】
【掷zhì】 【肚脐qí】 【竹竿gān】 【辫子biàn zi】 【胸脯pú】 【哀悼dào】 【书斋zhāi】
【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疮疤chuāng 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gū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倘tǎng使shǐ】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恶zēng 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掳lǔ】俘获,抓获。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主题解说】
作者通过回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一些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位迷信、愚昧、粗俗、不拘小节,但真诚、善良、渴望平安并热爱、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类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和敬佩之情。
【重点突破】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第1段介绍了对阿长的三种称呼——阿妈、长妈妈、阿长,那么题目为何选用“阿长”呢?
明确:(1)“阿妈”是儿童口吻,不适用于作者,而且容易引起指代上的误会。
(2)“长妈妈”虽指代明确,却不切合作者将阿长视为亲人的感情,因此作者只在文章开头做介绍,结尾表达敬意时使用了这个称呼。
(3)对于中年作者而言,以“阿长”相称,既指代明确,又符合文章前半部分略带调侃的意味,显得更亲切。
3.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是一种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写法。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对比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明确: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其次,“阿长”是俗人俗称,《山海经》是典雅古籍,一俗一雅相连,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第三,全文近半部分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的好奇:这样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5.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元旦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写“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6.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7.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在文中找出来并感受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明确:(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8.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年的我”角度来看,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如从“童年的我”角度分析认为作者真的认为是这样,理由充分也可)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前面部分略写了长妈妈“切切察察的毛病”“管我很严,喜欢告状”“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等几件让作者厌烦、讨厌的事,大揭其短,这些都可以算“抑”;但后面又详写买《山海经》,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述出自己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这样详略得当、欲扬先抑,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用“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束很严”“摆成‘大’字的睡相”写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用“元旦早晨塞福橘”“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写她“淳朴善良、迷信、关心孩子”的性格特点;她为“我”买回《山海经》表现她的真诚热情、乐于助人,这些事情有详有略,但都是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更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11.老王
【文学常识】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堂·吉诃德》。
【重点词语】
【门框kuàng】 【蹬dēng】 【捎shāo】
【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荒huāng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骷kū髅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kuì怍zuò】惭愧。
【伛yǔ】弯(腰)曲(背)。
【滞zhì笨】呆滞笨拙。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肿zhǒng胀zhà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侮wú辱】
【主题解说】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与车夫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反映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境况,以及善良厚道、知恩图报的品格,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关爱不幸者。
【重点突破】
1.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
明确:四个片断:①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表现老王的老实厚道;②回忆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展现老王的善良仁义;③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凸现老王的孤老贫穷;(以上三个片断略写)④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
2.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明确:(1)职业:人力车夫——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亲人:孤苦伶仃——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3)生理:有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4)住所:破落塌败——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3.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明确:(1)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
(2)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3)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
(4)受了人家的好,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厚道、纯朴、有良心的人。
5.面对老王的不幸,“我们家”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明确:(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我”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6.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特质手段。
7.如何理解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
8.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明确: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现代人缺失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写作特色】
1.典型小事中的典型形象。
文章选取老王艰辛的职业、不幸的眼疾、贫寒的家境,帮“我”送冰、送病人、送鸡蛋、送香油等日常小事,刻画出老王质朴、善良、忠实的可贵品质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
2.至情寓于质朴的叙述之中。
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质朴无华的叙述中。
12.台阶
【文学常识】
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小说家,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等。
【重点词语】
【蹦bèng】 【撬qiào】 【磕kē】 【门槛kǎn】 【头颅lú】 【庄稼茬chá】
【凹āo凼dà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晌shǎng午】中午。
【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fán躁zào】烦闷焦躁。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神不定。
【涎xián水】口水。
【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主题解说】
这篇小说通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造台阶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扥精神,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重点突破】
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叙事线索是台阶。
2.简要讲述故事情节。(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给小说划分层次。
明确:开端(1~9):写老实厚道的父亲为了自己和家人不低人一等,得到他人的尊重,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10~16):写父亲下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经过多年的辛苦劳作,终于开始造屋了。
高潮(17~25):写建造新屋和造九级台阶的全过程,以及全家人的喜悦心情。
结局(26~32):写新屋落成,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精神支柱也没了。
4.说说你对父亲这个形象的看法。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踏踏实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到台阶的高处。
5.给下列细节做适当的批注。
(1)“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写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的细节,突出了他对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的羡慕、向往之情,为后文造九级台阶做铺垫。
(2)“……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里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这个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准备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
(3)“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这个细节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父亲在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
(4)“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尴尬的笑”突出了父亲的谦卑。
(5)“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
看似不经意的一坐,恰是父亲半生的渴望,此刻,他坐在了幸福的云端。
【写作特色】
1.角度新颖,立意深刻。
“台阶”是本文的线索,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回忆旧台阶——父亲觉得“我们”家台阶低——父亲要砌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砌好新屋——台阶建成——父亲老了。全文紧扣“台阶”这一主线,条理清晰,“台阶”贯穿始终,“台阶”映照了父亲的历史,也赋予了文章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使小说的主旨表达得极为凝练和浓重。
2.语言朴实,感染力强。
小说通篇采用白描手法,没有过多的渲染,语言质朴,富有感情。如“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沙啦沙啦”“磨刀”等,这些质朴的语句和拟声词、方言口语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增强了感染力。
3.细节刻画,出神入化。
细节描写的内容虽细小,却小中见大,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出深刻的主题。
13. 卖油翁
【文学常识】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诗话》等。(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归田录》,笔记体裁,共2卷,凡一百十五条。为治平年间作,自序云“以备闲居之览”,并借以申归田之志,故名。记述朝廷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是作者的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且意蕴深刻。
【文白对译】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能与他匹敌的,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他曾在自己家的园子里射箭,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了很久都没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微点头。康肃公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
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我酌(zhuó)油知之。”
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卖油翁说:“凭我倒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之,
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子把滴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但铜钱没有沾湿。(卖油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
康肃笑而遣之。
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
【重要文言词语】
(1)善射:善于射箭。(2)自矜:自夸。(3)圃:园子。(4)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5)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6)但微颔之:只是对他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7)无他:没有别的(奥秘)。(8)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9)忿然:气愤的样子。(10)安:怎么。(11)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12)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13)覆:盖。(14)徐:慢慢地。(15)遣:打发。
【文言词汇积累】
1. 通假字
(1)但手熟尔 同“耳”,相当于“罢了”
(2)徐以杓酌油沥之 同“勺”,勺子
2. 一词多义
射 ①陈康肃公善射 动词,射箭。②尔安敢轻吾射 名词,射箭的本领。
而 ①释担而立 连词,表顺承。 ②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表修饰。 ③而钱不湿 连词,表转折。
之 ①睨之久而不去 代词,代陈尧咨射箭。 ②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代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③笑而遣之 代词,指卖油翁。
其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代词,他,指陈尧咨。 ②以钱覆其口 代词,它的,指葫芦。
以 ①以我酌油知之 介词,凭借。 ②以钱覆其口 介词,用。
3.古今异义
(1)但手熟尔 古义:只; 今义:连词,表转折,但是。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