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中模拟金卷(二)-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原卷版_new.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期中 模拟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语文 学期 期末 考前 单元 复习 专项 练习 部编版 原卷版 _new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总复习 期中模拟金卷(二)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 得分 一、字词书写 1.“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请用楷体将这句话抄写一遍。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经常会观察那些坐在一起的人,从他们的皮肤和皱纹中想象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有过什么样的经lì____。我对那些凭借坚rèn____不拔的努力而逆天改命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因为他们本来的处境是很容易让人陷入绝望的,而他们kè____服了各种各样的磨难,那些岁月的艰辛就会在他们的脸上和手上刻下印记,但是他们挺过来之后,那些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都成了英雄的xūn____章。 经lì____     坚rèn____不拔      kè____服      xūn____章 评卷人 得分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 B.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那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可歌可泣的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 B.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D.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美丽和宽广。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木兰从军的故事数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 B.《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 D.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指的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评卷人 得分 三、句子默写 6.默写 (1)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3)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4)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界。 评卷人 得分 四、综合性学习 7.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抒发情怀】 (1)请仿照前后句式再写一句表现爱国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符合语境。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爱祖国的文字,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启发心智】 (2)请运用学过的一句爱国诗词或名言警句,表达你对某个人物的崇敬之情。 人物名:        诗词或名言: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建业①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②深不见,浦树③远含滋④。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⑤。 【注释】①建业:今江苏南京。②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③浦树:水边的树。④含滋:湿润,带着水气。⑤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8.简要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9.尾联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评卷人 得分 六、对比阅读 【甲】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苏轼《苏东坡集》)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___________)        ④见舟而畏之(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12.与“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中的“而”意义与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睨之久而不去。 B.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康肃笑而遣之 D.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1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 1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评卷人 得分 七、现代文阅读 我的老师沈从文 汪曾祺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他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⑧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15.【明事件】 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写出三件即可) 16.【品语言】 比较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说说能否将原句变为改句,为什么。 原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改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待了八九年。一晃,许多年了。 17.【知态度】 对于沈先生教创作的方法,作者是如何评价的?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态度。 18.阅读《信使》,完成问题。 信使 毕淑敏 ①我十七岁的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那天,正好是军邮车上山的日子,这个生日便像美丽的项圈,久久地悬挂在我胸前。 ②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我的生日在十月,这正是平原上遍地金黄的时节,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 ③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他晃着满头的白发,像一丛银针。 ④那天夜里,军邮车像破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个军营为之沸腾。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去把信件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 ⑤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白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拗地要做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盼信比别人更甚。 ⑥老医生抱着一大摞信,我们扑上去抢。那时候干部去干校,知青接受再教育,妻离子散的多,信件也格外多。每个人都像蜘蛛一样,吐出思念思索的长丝,织一张自己的情感信息之网。 ⑦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唰唰地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 ⑧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笺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 ⑨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中夹了一朵花的标本。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儿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冽的冰雪气息缭绕其中。 ⑩我连夜回信。平常日子,营区是柴油发电机供电,每晚只亮两个小时,然后就像木偶人似的眨几下眼睛,熄灭了。军邮车一来,首长便传令延长发电时间,以利于拣信和回信。首长其实也很盼信到来。 ⑪同屋的女兵嘤嘤地哭了起来。她的小侄子病了。我们都放下笔去劝她。然而,女孩子常常是这样:越劝哭得越欢畅。 ⑫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得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 ⑬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 ⑭“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的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做参考。” ⑮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们家的逻辑,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 ⑯在这海拔五千米的高原营地,每逢有人下山,就会挨门挨户地问:“我要走了,要不要带信?”哪怕是平日最自私的人,在这件事上也绝对平和而周到,这是高原的风俗。 ⑰有时候突然写好一封信,又不知谁能带走,就在吃饭人多时喊:“谁能下山,告我一声。”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对我说:“我知道你父亲的名字。”“你看过我的档案?”我问。“不是。几年前我为你代发过家信。”我已经完全记不得是托什么人又转到他手中的,于是赶忙表示迟到的谢意。 ⑱在我十七岁生日过去半年的时候,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 ⑲信是老医生送来的。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他也很快乐,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有时候他又突然疑惑,说他家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许多。终于,轮到他探家了。很早就告诉我们:他下山时专门预备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我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咬着笔杆,从从容容地写了大约三十封信,每一封都竭尽我的才能。我双手捧着这摞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他的白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中的粉丝:“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假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 ⑳他走了。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一封也不见回音。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间化为青烟。 ㉑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重写。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珠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 ㉒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老。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 ㉓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城。又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 ㉔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又蒸了几遭的馅饼,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邮件已破,军邮代封”。 ㉕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 (取材于毕淑敏的同名文章) (1)在海拔五千米的藏北高原,书信是戍边战士与内地亲友之间联系时最重要的媒介。文中为战士传递书信的“信使”,除了①_____,还有②_____,更有③_____。 (2)文中第⑳段,把往来新疆喀什和喀喇昆仑山营地的“邮车”比作“候鸟”,放在这一段有什么作用呢? (3)文章第㉔段,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那封“迟到的家书”的诸多细节?请结合全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评卷人 得分 八、作文 19.请以“我要为你叫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