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提升
训练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课外古诗词诵读
【提升训练】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潼关城的地势(_____)(选用该诗中一字填空),从诗中可以看出古城地理位置具有(_____)(填一四字词语)的特点,是一天然关隘。
2.作者笔下的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试结合诗歌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答案】
1. 高 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等,只要有“依傍山水”的意思即可)。
2.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在作者看来仍然受到了束缚,一个“嫌”字融进了诗人要冲破束缚、勇往直前的渴望;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一峰比一峰高,不知何谓平坦,“不解平”其实是诗人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写照。(意思对即可)
【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终古高云簇此城”意思是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以云之“高”侧面表现潼关城的地势之“高”;“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可见其依山傍水是特点。
2.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同样是秋景,马致远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游子①______的图景,表达了诗人②___之情;刘禹锡眼中皆是秋天的明丽景色,抒发的是③______的情感。
4.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描述这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答案】
3. ①漂泊他乡,羁旅天涯 ②孤寂/愁苦/思乡 ③奋发进取/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豪迈
4.示例①:在萧瑟的秋风中,在苍凉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诗人骑着一匹衰弱消瘦的老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示例②: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水天相接。一只白鹤凌空而起,像箭一样直冲云霄,矫健凌厉。
【分析】
3.
考查赏析诗歌感情。两首诗同样写秋景,马致远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景物,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表现了自己羁旅在外的游子之思,漂泊他乡,如无根浮萍,羁旅天涯。表现了诗人独自在外的孤寂与愁苦,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刘禹锡则一反悲伤的基调,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明丽美好,作者作诗的豪情随白鹤一飞冲天,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志趣。
4.
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如: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古道蜿蜒,一匹消瘦的老马,伴着一位孤独的旅人,走向远方。晴空一鹤排云上: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一派秋色正好。一只洁白的鹤乘风而起,如箭一般冲向云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高云簇拥着古城,正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
B.第二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
D.第四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
6.“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5.A
6.描绘了黄河奔腾怒吼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流露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
5.
A.“正面描写”错误,应是“侧面烘托”。故选A。
6.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和理解作者情感。“河流大野犹嫌束”,从河的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描绘了黄河奔腾怒吼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7.比较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赏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环境衬情)
诗歌第一、二句中“夜雨”、“愁池”点明了时间、环境,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环境衬情)
(1)诗歌第一、二句中“①_________”、“②_______”等点明了节气、时间,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
(想象寄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共剪烛花,叙述离情”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奇托在将来。
(想象寄情)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_________
【答案】冬至 灯前 对家人夜谈情景的想象,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情景来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思家之情。
【详解】
(1)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这首诗前两句意为: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这两句交代写作背景。第一句中的“邯郸驿”点明了地点。“冬至”点明了节气,“灯前”点明了时间是晚上。
(2)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后两句意为: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这是作者的想象,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因为思乡而产生的孤寂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8.“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9.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对妻子的安慰之意,对滞留巴蜀不能北归的无奈和孤寂之感。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形象,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9.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前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以景写情,写当时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畅想欢聚时的幸福快乐,表达了对团聚的期盼,当然也包含着对妻子的安慰。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 )警②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 忧伤的样子。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警: 惊醒。
10.结合诗意,为《旅宿》括号处选择正确的意象。
A.燕 B.雁
11.仿照示例,为“家书到隔年”写个批注。
(示例)“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借景抒情,作者借巴山之夜,秋雨交织,涨满池塘的眼前景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以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12.有人认为,《旅宿》的尾联跟《夜雨寄北》的三四两句一样,都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0.B
11.“家书到隔年”一句通过写家里的来信要到第二年能收到的实际情况,写出了诗人离乡之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12.示例一:赞同。《旅宿》的尾联通过想象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反衬自己的羁旅之苦,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示例二:不赞同。《旅宿》的尾联通过描写沧江上月色含烟,钓鱼船就系在门前的优美宁静样和的生活图景,用乐景衬哀情,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分析】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燕”与“雁”这两种意象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燕”一般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或与报春有关,如谁家新燕啄春泥;“雁”一般则借以抒情,寄寓乡愁,或代指书信,如:归雁洛阳边、衡阳雁去无留意等。结合全诗可知,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综上可知括号中应选择的意象是“雁”;故选B。
11.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题时,注意结合句意,仿照示例从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对“家书隔年到”这一句进行赏析批注。
示例:“家书隔年到”意思是家人的书信要等来年方能寄到此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感,表现了诗人盼望家人音信的急切心情。
12.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概括和对比分析能力。解题时,需结合题干要求将诗句进行对比分析,注意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示例一:赞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诗人想象着来日重逢,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诗人此时的孤寂。“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中诗人并非直抒胸臆,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
示例二:不赞同。“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中诗人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此处,诗人运用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手法,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表现出诗人思乡的愁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在来日聚首之时的体味幸福欢乐。“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①嗾(sǒu),指使狗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13.两首诗都写秋天,其一借助想象鹤冲云霄赞秋气,其二通过如实勾勒_______________(四字词语)的画面咏秋色。(请用诗中词语回答)
14.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3.山明水清
14.两诗表现的情感相同。第一首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借“一鹤排云”表达了自己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第二首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分析】
13.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二中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意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其中的“山明水净”点明了秋季的总体特点。故应填“山明水净”。
14.
考查比较阅读。两诗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 “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本诗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 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5.诗歌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孤城、_______________、马蹄声等景物,表现了潼关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三、四两句。
【答案】
15. 高云 秋风
16.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分析】
15.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诗歌前两句描绘了“高云”“孤城”“秋风”“马蹄声”等景物,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现了潼关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16.
作答此题,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诗句意思是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三、四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感,将潼关山水的壮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7.“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18.本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7.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18.本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分析】
17.
解答此题,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夜阑卧听风吹雨”写夜将尽时,诗人因“思”而夜不能寐,于是躺在床上听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这一句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同时诗人由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南宋王朝的风雨飘摇,当时的南宋王朝遭遇金人侵袭,丧失了大半江山,正如风雨飘摇中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这一句正体现了诗人对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的担忧。
18.
“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这首诗前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0.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想象到什么情景?感情由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答案】
19.示例一:“期”字用得好,两个“期”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和“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中,表达了诗人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示例二:“涨”用得好,“涨”字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巴山之水灌满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诗人的绵绵不断的愁思。
20.诗人想象到回家团聚后与亲人(妻子)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把眼前的凄苦转化为未来团聚的欢乐(温馨、愉悦)。
【分析】
19.
考查鉴赏诗歌炼字。诗歌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一般对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炼字。诗歌炼字一般是渗透着诗人的情感的词。结合本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两个“期”字用的好,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涨”字用得好,既写出巴山水灌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秋”字用得好,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了人物愁苦悲凉的心情。
20.
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诗人笔锋一转,诗人想象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诗人的情感由此时的痛苦转化为对将来团聚的喜悦。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1.统观全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简析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表达的妙处。
【答案】
21.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2.“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分析】
21.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或友人)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22.
本题考查炼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____________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欢乐的憧憬。
2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25.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23.离别愁苦
24.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家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25.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虚写,诗人想象与妻子团圆的情景,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分析】
23.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两句诗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跨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天的愁苦。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24.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25.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1)“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把凄清寂寥的情调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2)“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烛”而来,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与妻子团聚的温馨。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阅读清末诗人谭嗣同的《潼关》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26.这首诗的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写出了潼关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2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答案】
26. 高大、雄伟、险要 寂寥、辽远等特点
27.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黄河的奔腾壮阔和山脉的巍峨险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豪迈奔放的热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分析】
26.本题考查理解诗意。“终古高云簇此城”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从视觉角度写潼关形势十分险要。云之高亦衬托出潼关城之高大、雄伟;“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