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卷06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解析版
06
年级
上学
语文
期中
检测
解析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06)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分值:120分
题序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1)着落( ) (2)干sè( ) (3)粗犷( ) (4)人声dǐng( )沸
【答案】(1)zhuó (2)涩 (3)guăng (4)鼎
【解析】此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给汉字注音要注意结合词语的意思来正确解答;根据拼音写汉字也一样。
2.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10分)
①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
②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⑦《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 。
【答案】①不亦说乎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归雁洛阳边 ④枯藤老树昏鸦 ⑤思君不见下渝州 ⑥不知何处吹芦管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雁”“洛”“渝”“芦”等字的写法。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已经过去了多年,但她在信中又提及此事,仍然耿耿于怀。
B.调查显示,广西一所小学学生的近视患病率高到25%,这真是危言耸听。
C.遇到复杂的问题,他总是泰然处之,沉着应付。
D.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A项中,“危言耸听”指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四部书。
C.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代表作《聊斋志异》。我们课内学的《狼》就选自这部书。
D.《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白求恩同志是一位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答案】A
【解析】A项有误,刘义庆是南朝宋人,不是南宋人。
5.名著阅读。(10分)
回忆《朝花夕拾》相关情节,回答问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体裁)集,共10篇。最初在《 》。发表时,原题是《 》。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目前,我们已经学过课文是 ,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 》。(5分)
【答案】回忆散文 莽原 旧事重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要求考生熟知名著的相关知识点,不要答错。
(2)作者为什么将《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 (2分)
答: 。
【答案】旧事重提,没有朝花夕拾更委婉,前者过于直白,缺少文采。
【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比喻重拾往事,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暗含隐喻。细节的描写,能够更为深刻的刻画出文章的人物形象,以及人们的思想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象。《旧事重提》太过于直白,缺少文采。
(3)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3分)
答: 。
【答案】示例: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得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顽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的阅读理解。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阅读与赏析(37分)
(一)古诗鉴赏。(4分)
春日晚望
(宋)左纬
屋角风微烟雾霏,柳丝无力杏花肥。
朦胧数点斜阳里,应是呢喃燕子归。
6.诗中哪个词点明诗题中的“晚”?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 。
【答案】以“斜阳”点明“晚”意,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仔细阅读四句诗,能体现“晚”的词语是“斜阳”,表达作者安闲自在、恬适悠闲的心情。
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柳丝无力杏花肥”。(2分)
答: 。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柳条的柔软、细长、随风轻拂的情态和杏花茂盛、浓艳泽的风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在阅读古诗词中要通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这句诗从“无力”“肥”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力”写出春天到来柳条的柔软、细长、随风轻拂的情态,“肥”写出了杏花茂盛、浓艳、润泽的风姿。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③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
注解: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③焉:何,哪里。④罢:停止,取消。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与人期行 (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
③天又雨 ( )
④乃往,身自罢之 ( )
【答案】① 约定 ② 回头看 ③下雨 ④于是,就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第①、②小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期”:古义是“约定”,今义是“假期,期间”等;“顾”:古义是“回头看,看见”,今义是“照顾,顾及”等;第③小题考查词类活用,“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第④小题考查一词多义,“乃”在本文中解释为“于是,就”,此外,还作代词,你(的),你们(的)。如陆游《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还用作副词,竟然;却。如《桃花源记》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
9.选出与“公将焉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下车引之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公将焉之”中的“之”:动词,去、到。A.代词,指陈元方;B.“到……去”的意思,动词;C.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D.代词,代“善者”。故选B。
10.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
②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 。
【答案】①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我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日期,虽然高兴,怎能不如期相会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这两句的关键词是“期”、“委”。
11.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跟虞人会面的(用文中词语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 。
【答案】第一问:“饮酒乐,天又雨。”第二问:文侯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饮酒乐,天又雨。本题可以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文侯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君。
(三)现代文阅读一(6分)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千啥还希望别的呢!
12.选文中两个加点的“他们”各指什么?请简要说明。(2分)
答: 。
【答案】第一个“他们”指济南的山山水水;第二个“他们”指围着济南的这一圈小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推断所指代的内容即可。
13.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2分)
答: 。
【答案】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解析】先找到“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然后从这句话前面找到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14.文中“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答: 。
【答案】“睡”“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生命,生动形象地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通常可以从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等角度来作赏析。本选段中,用“睡”“醒”来写济南的山水,赋予山水以生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理想的境界”。
(四)现代文阅读二(15分)
母亲的书
琦君(台湾)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5.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4分)
答: 。
【答案】(4分)①母亲把外婆绣花的图样夹在“橡皮纸”书里,②母亲把父亲从北平的来信夹在“橡皮纸”书里③母亲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④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或《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答对一点得一分)
【解析】抓住有关母亲的主要情节,分析各个情节点来概括。
16.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3分)
答: 。
【答案】黄历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也是母亲在算计着父亲回家的日子(等待父亲回来)。
【解析】从“黄历”的用途和母亲的愿望来分析解答。
17.赏析理解语句。(4分)
(1)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2分)
答: 。
(2)说说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答: 。
【答案】(1)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的刺绣的水平之高。(或者:表现母亲对外婆留下的东西,格外的珍惜)
(2)偶然”与“也”合在一起使用,突出强调了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是对《本草纲目》知道得却很多,(突出母亲通晓《本草纲目》里的许多知识)。(答出“突出强调”的作用得1分,具体内容得1分)
【解析】第一句,从“以物写人”侧面描写和母亲对此物的感情来分析。第二句,从不识字的母亲对《本草纲目》的熟悉这个角度来分析。
18.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2分)
答: 。
【答案】不矛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的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本草纲目》母亲说来头头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我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解析】理解母亲生活经验的丰富,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分析作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答案】B
【解析】第五段是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并未写母亲的心理活动,所以B表述错误。
三、作文。(60分)
20.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你们从熟悉的小学来到了初中这个陌生的环境,你们眼里写满了新奇和憧憬,心里充满了惊喜和激动。同学们!初中是人生新的起点,在新的起跑线上,你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张扬自己的青春。同学们!初中生活斑斓多彩,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亲身体验,你一定有许多感受和想法要和同学老师们分享,那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尽情的抒写吧!
请以《你好,初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点拨】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初一”指的是写作范围,“你好”指的是以良好的心态拥抱初一,对初中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初中是人生新的起点,在新的起跑线上,自己将如何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张扬自己的青春。写出进入初中后的的见闻和感受,或者梦想。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自己对初一生活的憧憬。
【点睛】
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文】
你好,初一
自入学开始,我已度过了二百多个日夜。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一同落下的还有初一的无数个日子。
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我仍然怀念小学的时光,怀恋那一起抄数学卷子的日子,怀恋那上课偷偷看漫画的日子,怀恋那从没写过检讨书的日子。初一的忙忙碌碌,沉淀了小学的一切过往。同学的影子渐渐模糊了,小学的友谊也被时间冷却了,见面时只是“嗨”打个招呼罢了。
每当在迷惘中迈出一步时,风便无言地将快乐与悲哀带到过去,散落一地的是记忆的碎片。离去的身影,一去不复返,回忆的音乐盒却还在旋转:火车没有到站,游戏还没有玩完,怎麽能中途退出。也罢了,世间一切皆讲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身边的一切早已被注定,就像提线木偶一样,缘字何解?
“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猜。”踏入初一,结局如何?怎会有人知晓。燕子捎来春天的口信儿,野花带来夏天的气息。走过泥泞的岁月,回头是无言阳光直射心扉,明天的露珠滴落在额头上。吹不散的雾,隐没了前路,我轻柔踱步,停住,继续向前走,回忆渐渐燃烧,曾经纯真的画面,残忍温柔的出现,脆弱时间到,我们一起来祷告:初一,你好!
初一,你好!伴着不同的香味,我向前走,坚定的向前走。每一步都烙印在心中,也许天空有阴霾,不要在意,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初一,你好!将幼稚剥落,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眼中流露出的一丝坚定。初一的空气慢慢蒸发了回忆,品一缕阳光,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初一,你好!当小学像一颗流星扫过夜空,我便踏入了你的光芒。小学,再见!初一,你好!
你好,初一
自零八年入学开始,我已度过了二百多个日夜。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一同落下的还有初一的无数个日子。
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我仍然怀念小学的时光,怀恋那一起抄数学卷子的日子,怀恋那上课偷偷看漫画的日子,怀恋那从没写过检讨书的日子。初一的忙忙碌碌,沉淀了小学的一切过往。同学的影子渐渐模糊了,小学的友谊也被时间冷却了,见面时只是“嗨”打个招呼罢了。
每当在迷惘中迈出一步时,风便无言地将快乐与悲哀带到过去,散落一地的是记忆的碎片。离去的身影,一去不复返,回忆的音乐盒却还在旋转:火车没有到站,游戏还没有玩完,怎麽能中途退出。也罢了,世间一切皆讲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身边的一切早已被注定,就像提线木偶一样,缘字何解?
“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