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04 行军 九日 长安 故园 受降 城闻笛 年级 语文 上册 诗词 默写 赏析 部编版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0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理解性默写 1.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 。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风俗的诗句是: , 。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紧扣标题的是: , 。 【答案】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4.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二、阅读赏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② 战场开。 1.(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押_______韵;(2)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1)五言绝句 押ai韵 (2)重阳节 “九日” “登高”、“饮酒”、“菊”(后面的词语任意两个即可) 2.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3.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之情,对人民 疾苦的关切之情。(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常识的掌握。此诗一共有四句,每句是五个字,是五言绝句。“来”“开”可知押ai韵。由“登高”“饮酒”“九月”“菊”可知是重阳节,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2.“遥怜故园菊”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应傍战场开”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3.考查对诗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遥怜故园菊”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关于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强”字开头,是不愿为之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就联想到了饮酒、赏菊这些与陶渊明有关的历史内容。 C.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D.从题目中“思长安故园”及诗句中“故园菊”来看,此诗是一首单纯的惜花、思乡之作。 2.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遥怜故园菊”中的“遥怜”一词。 【答案】 1.D 2.内容:“遥怜”一词渲染了诗人与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只能怜惜开在战场旁的故园之菊。情感:以此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及对和平的渴望(或对国事的忧虑)。 【解析】 1.D.有误。“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故选D。 2.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赏析。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2.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1.A.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故A错误。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要词句的理解。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一用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所以“故园菊”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四)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李益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岑参 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甲)诗“________”词和(乙)诗“________”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甲)诗“________”句和(乙)诗“________”句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总会借助一些事物抒发内心情感。请你从以上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简要说明诗人借助哪一事物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 1.行军或战场 征人 遥怜故园菊 一夜征人尽望乡 2.答题示例: 故园菊:九九重阳,又称登高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赏菊、饮酒。而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时候却在行军途中,远离家乡,借对故乡菊花的孤独绽放,无人赏析的怜惜,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两首诗都是写的军旅生活,通过甲诗中的“行军”和乙诗中的“征人”即可看出来。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两首诗的主旨句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体现了出来。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鉴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综合起来分析理解即可。示例:乙诗的开头两句,“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事物,同时这也是环境描写,在描写之中表现出人物的感受。因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 。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正面写情,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 。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 , 。 【答案】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阅读赏析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苗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 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B.前两句描写的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C.诗中的“回乐烽”是一处烽火台的名字,“芦管”是一种吹奏乐器,“征人”指的是戍边将士。 D.本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B 2. 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解析】 1.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征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寂。所以并不是自然环境的美好,这一表述有问题。 2.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蜂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歌前两句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之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空阔寂寥的边塞之夜,回乐烽前,狂沙在月光的照耀下似雪般白晳;受降城外,洁白的月光如清霜般留照大地。 3.诗人借边地的凄冷夜费和悠悠芦管之声,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答案】 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将雪比作梨花;C项,将杨花、榆荚比作雪;D项,将沙比作雪,将月比作钩。B项是对景物本身的描绘,并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描绘时注意两个比喻句的贯通。 3.本题考查把握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沙漠“似雪”,月光“如霜”。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于是生发出思乡情愫。“一夜”和“尽望”又写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与诗人的另一首诗《春夜闻笛》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大漠在像霜一样的月光朗照之下,皎洁凄冷的夜间景象。 2.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浓烈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苦寒,为写戍边将士们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解析】 1.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作答即可。 2.抓住 诗歌所写的凄清之景,扣住关键诗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 3.紧扣诗句进行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凄凉之景烘托孤寂之情。《春夜闻笛》用“天明尽北飞”的大雁来反衬“迁客”“泪满衣”而无法北归的遗憾之情。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D项,两首诗都没有从嗅觉角度描写景物。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牵挂。李益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因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