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例》教案.doc
下载文档

ID:2777895

大小:76.5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比例 教案
《比例》教案 第一讲: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 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 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 拓展学生认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枋步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出示情境图。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长方形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照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长方形照片长和宽的数据。 左图: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右图: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学生对例1中两幅长方形照片进行观察,分析数据。 数据比较: 两幅长方形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照片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学生先讨论,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照片和原来照片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原来照片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②展示:缩小后的长方形长4厘米,宽2.5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椹图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应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的比放大的含义,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2)探索规律: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组讨论:把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看看有什么变化?(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3.教学“试一试”。 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学 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学生独立完成,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练习提高。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第2题:引导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四、总结评价。 1.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讨论总结,教师板书。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表达学习感受。 第二讲: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比例的意义的形成过程,体会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验证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练习回顾,谈话导入。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关于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学生回忆比的知识。 2.化简比:12:4,8:18学生练习。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意义建构,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师:你能分别写出毎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学生读题后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学生观察、比较。 1.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作比例。【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1.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的比与宽的比吗? 思考:长的比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丰富地感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 2.自主创造。 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学生练习,同桌交流。 3.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明晰概念。 1.做练一练第1、2题。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做练习六第3、6题。 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数量的比”。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思考的过程。 学生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再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提高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再表达。 第三讲: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与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 难点:明确比与比例的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5,18:30,0.4:0.2,1.8:0.9,7.5:3,2:8,9:27,8:4。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探索规律。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作比例的项。 (2)出示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 3:5=18:30内项——外项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3)巳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 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5=36:30 4:7=28:49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学生写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1)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3)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三、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 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 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练习: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1/3:1/4和8:24”。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学生解决问题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做“练一练”第1题。 (1)选择两组数写出一个乘积相乘的式子。 (2)用上面的等式写出一个比例。 (3)做“练—练”第2题。 ( ):6=4:( ) 4:( ) = ( ):8 (4)做练习七第1、2题。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五、全课小结,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同学。 第四讲:解比例 教学内容 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4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难点:解比例方法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引入。 1.小练笔: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12 4:( ) = ( ):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它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1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