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六年级
上册
语文教材
分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分析
一、教科书编排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于2019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科书安排课文28篇。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科书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为“触摸自然”篇,选取四篇题材不同的文章,景色各异,但在景色描写中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第5~9课为“革命岁月”篇,所选文章反映了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10~12课为“有目的地阅读”,是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第13~15课为“小说文体”篇,本单元由三篇小说组成,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璀璨的人性光辉。第16~17课为“围绕中心意思写”篇,这是一个习作单元,要初步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18~21课为“保护环境”篇,这四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对我们发出了保护环境、珍爱地球的号召。第22~24课为“艺术之美”篇,录入的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了艺术的魅力。第25~27课为“走近鲁迅”篇,编排了两篇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两篇不同人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人格提供了剖面。
二、教科书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科书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单元部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习作例文、快乐读书吧等)三大部分。
教科书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审美意趣、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触摸自然、革命岁月、有目的地阅读、小说文体、围绕中心意思写、保护环境、艺术之美、走近鲁迅。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写作学习要求。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0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每个单元部分由多个栏目组成:“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
本册要求会写180字,无要求会认的字。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科书后面 “写字表”,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篇精读课文(出古诗、古文外),均有必须掌握的词语。这些词语也在书后词语表中统一总结、展示。
本册教科书的注音遵循以下规则: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注意。
三、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与前面几个年级教科书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科书的老师,对这套教科书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六年级上册教科书,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依旧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章作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收到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科书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对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将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科书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科书
本册教科书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如第四单元 “小说文体”篇,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旨在让学生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塑描写对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第八单元“走近鲁迅”篇,是学生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接触鲁迅先生及其文章,可以让我们对鲁迅先生其人及文风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科书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科书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科书以至整册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科书,在编写时既考虑到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到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科书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二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词语表可以让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三是“语文园地”中设置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六年级上册的“交流平台”,依旧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的重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和总结。为同学们的规范地交流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语言范例。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科书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科书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写字的教学
六年级不再安排识字。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少数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六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科书,要凭借这些教科书,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的教学
六年级上册的阅读教科书,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提升朗读和默读能力;阅读作品,体会情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科书中明确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依旧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在本册开始逐步达成课程标准中“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一要求。因为本册文章普遍较长,内容较丰富,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训练的过程,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阅读作品,体会情感。
六年级上册教科书,对阅读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科书中对解作者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和说明方法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就整体的文章而言,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顺序;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科书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最后落点在试着写一写上。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尝试的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佳句好段,只有熟记在心,消化吸收,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在需要运用时才会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小学阶段教科书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背诵,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本册教科书积累语言的方式,以背诵、体会为主。应该通过充分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科书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科书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科书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