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二课时
参观花圃
第二
课时
参观
花圃
第六单元 除法
第二课时 参观花圃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难点: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
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
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花圃里有154盆牡丹花和120盆月季花;
可以用牡丹花摆22个小花坛;
用18盆月季花可以摆成三角形图案。
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154÷22 120÷18
能估计一下第一个算式的答案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交流。
汇报:
1:22比15大,商在个位上,是一位数。
2:22≈20,20×7=140,20×8=160,140<154<160,所以可能是7盆。
3:154≈140,22≈20,154÷22≈7。
用除法竖式你会吗?先自己试一试。
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看作20,把154看作是150,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你会验算吗?
试算120÷18,必须思考清楚这几个问题:
①该把18看成多少试商?
②应该商几?商写在哪里?为什么?
③商“6”是乘18,还是乘20?为什么?
④这一竖式与上一竖式有何区别?怎样知道对错?
⑤如何检验?(用求得的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与被除数相等。)
学生演示计算。
教师归纳算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有余数的要验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归纳)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花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说一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
70÷31= 381÷54=
272÷28= 89÷22=
把31当作30。
把54当作50。
把28当作30。
把22当作20。
好的,你们再结合187÷36,和同伴说说试商和计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认识到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在探求的过程中,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精讲点拨、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 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159÷28=
381÷54= 351÷47=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 ×( )< 243 42 ×( ) < 213
61×( ) < 441 59 ×( ) < 481
3、完成练一练第8他。(4颗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学生试说,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多问”,来带动学生的“深思”,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算理与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3、4、5、7题。
板书设计:
参观花圃
154÷22=7(盆)
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只有算理理解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也才能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学生已有《买文具》一课的基础,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所以在本节课中,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错例,并把这些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学生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弄清了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了课堂暴露的问题转移到课后。在计算过程中,同学会考虑把除数换成是整十的数,但是没有同学想到把被除数也换成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计算,而我也没有及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失误。对于这个失误,我在课后及时进行了补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