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doc
下载文档

ID:2767112

大小:2.02MB

页数:24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第七 单元
本单元包括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搭积木(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有几瓶牛奶(9加几)、有几棵树(8加几)、有几只小鸟(7,6,5加几)、练习三、做个加法表等内容。 其主要知识点: 1.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 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数位的意义;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3. 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数法或用个位相减再加十位的方法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20以内的数,大多数学生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数的组成却不清楚,所以本节课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个位、十位上各数的意义,难点是建立数位概念。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 认识数位,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4. 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2. 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加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古人计数 1课时 2 搭积木 1课时 3 有几瓶牛奶 1课时 4 有几棵树 1课时 5 有几只小鸟 1课时 6 练习三 1课时 7 做个加法表 1课时 古人计数。(教材第74~76页) 1. 结合现实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 经历计数单位“十”的建构过程和11~20各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数概念,培养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通过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替代思想、数形结合、位值制原则等思想方法的价值。 3. 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难点: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及对数位的理解。 课件,40~50根小棒,计数器,10个皮球装一盒,10支铅笔装一盒,10颗珠子串为一串等。 师: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他们有时候也会将捕到的幼小动物圈养起来。有一天,有几只小山羊跑到了圈外,一位猎人正在琢磨着怎样记录圈外的只数呢!(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境图)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山羊? 师: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猎人为了把小山羊的数量记录下来,就用3个小石子来代表3只小山羊。 师:圈外有3只小山羊,圈内还有呢,猎人也进行了记录。看看猎人现在摆出的石子,你能看出这次他捉到了几只小山羊吗?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 师:刚才猎人用石子分别记录了圈内和圈外的小山羊的只数,如果要一次记录小山羊的总只数,猎人就有点为难了,快来帮帮他吧。 (一个一个地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故事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摆出11个石子时,一眼看出是多少非常困难,这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认真数一数。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当物体的数量较大时,不能一眼看出是多少,一个一个地数又比较麻烦,为后面引出新的计数方法作铺垫。 1. 圈一圈。体会10个一是1个十。 师:猎人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他有点儿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他。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石子,只有小棒,用小棒代替石子(小山羊)可以吗? 师:怎么摆小棒,就能让猎人一下数出来呢? 生:先数出10根小棒放一边,再数剩下的1个。 (如果学生没有想出此办法,可由教师给出。) 教师说明:这时候来了一个聪明人,他数出10根小棒放在一堆,还捆成了一捆。(课件动画演示) 提问:他捆了几根小棒?为什么这么捆? 生:因为猎人只会用10个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个放一起,剩下的再从1开始数。 师:你太聪明了!这样能帮助猎人很快地数出了小山羊的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怎样帮助只会用手指数数的猎人数出石子的数量”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想到每个人有10个手指,用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进而想到把10根小棒放一起。这时通过聪明人的方法引发部分学生共鸣:可以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并通过圈一圈突出10根小棒是一个整体。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数数时可以把10个作为一个整体,感受以这样数数的方便,初步感受十进制。 2. 捆一捆。 师:把这1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放在手里,边放边数。不多不少正好10根,这10根小棒叫作10个一。(板书:)这10个兄弟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用皮筋把它们捆成1捆,这1捆小棒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够10根捆1捆,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观看课件动画演示:10个一是1个十) 师:我们刚才数出了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了1捆,10个一是1个十,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 设计意图:通过“捆一捆”这个操作,让学生体会到10个一是一个整体,接受并认可“10个一是1个十”。通过这个活动也使学生再次感受了十进制,明确了在操作中够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为以后计算进位加法中的“满十进一”作铺垫。 3. 学习11~20各数的组成。 (1)介绍计数器。(出示:计数器) 上面都有什么呀?通常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同理,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2)11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想一想怎样摆又快又清楚。 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教材第74页第四个情境图) 师:1捆表示1个十,1根表示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3)19的组成。 请大家快速摆出19根小棒。提问:你是怎么摆的?又添上了几根?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19?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第五个情境图) (4)20的组成。 提问:老师再添上1根是…… (老师指平台上的1捆)提问:这不只有1个十吗?你们怎么说是20呢? 师:又够10根了,又要捆1捆。提问:现在是几个十了? 教师说明:2个十合起来是20。(板书:2个十合起来是20) (5)拓展延伸。 提问:3个十是多少?6个十呢?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11的组成是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数的组成,并能用规范语言说出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同时边摆边拨边在计数器上表示,经历了“摆一摆—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的过程;然后一根一根地添小棒到19根,让学生直接摆出19根小棒,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作铺垫;最后通过老师添小棒这一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十在哪儿”,让学生体会够10根又要捆一捆,再次深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为教学20的组成作铺垫。 4. 数数游戏。 (1)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20。 (2)一个一个地数,从8数到12。 (3)一个一个地数,从19倒着数到14。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20。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20以内的数,并练习正数、倒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数数的方法。 5. 试一试。 (1)读一读。 拿出直尺,照上面的数字数一数。 从10读到20,从20读回到10。 教师: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2)比一比:谁大?谁小? ①点名。(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号码为0~20中任意一个数。) 教师点名:比14小的数起立;比14小1的数起立;比15大的数起立。 ②猜数。 师:老师手中的数,在10和20之间,离10比较近。提问:你们猜猜是多少?猜15行吗?能是18、19吗? 教师:再给大家一个信息,我这个数比10大2。 设计意图:通过看尺子图重点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同时感受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渗透数轴的直观模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20以内数的大小。在点名、猜数的游戏中,通过给定的条件和信息,逐步缩小范围,逼近目标。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8. 重回故事,首尾呼应。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猎人也受到了启发,他又想到了一个新办法。你看,他这样表示12只兔子。 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1块大石头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13吗? 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收获?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1~20各数的认识 1. 是创造还是仿造?关于“捆”,即十根,是让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还是“仿造”出来?值得思考。本课时这个知识点不是创造出来的,理由是作为一个定论性的知识(数学约定以“十”为计数单位),不宜开展探究发现,理应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加以开展,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2.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操作、交流、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的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3. 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体现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A类 看图写数。   (    )  (    )  (    ) (考查知识点:认识20以内的数;能力要求:会读写20以内的数。) B类 写一写,画一画。 (考查知识点:读写并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能力要求:会读写并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4 16 12 B类: 教材习题 教材第75页“练一练”: 1. 14 15 13 16 2. 3. 12 13 14 17 19 20 4. < > > < 5. 13 17 6. 13 16 10 13 15 20 7. 15 14 13 12  14 12 10 8、9. 略 搭积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材第77~78页) 1.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只计算个位,十位不动。 小正方体木块,计数器,挂图。 1.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积木。 师:想不想玩? 生:想。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桌两人20块积木,尽情地玩。 设计意图: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他方法,让学生尽情地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几块”或“拿走几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