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教学实践的“三个翻转”.pdf
下载文档

ID:2756180

大小:1.06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2-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 思想道德修养 法治 教学 实践 三个 翻转
学科实践总第1540期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理念的翻转、教学过程的翻转、教学考核的翻转,改变以往教学中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由怎样“教教材”向怎样“用教材”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转变。这样可以实现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与学生的内省、反思、体验相结合,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从而达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迁移的价值。一、“思修”课程的重要性与现实困境“思修”课程是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旨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使青年大学生学会让青春承担责任,让责任引领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民族梦和中国梦。然而在现实中,“思修”课程的教学大多沿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性的灌输,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项关于“思修”课程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修”课程的叛逆反应属于中等程度;“任课教师”是学生逆反心理中最显著相关的影响;“教材内容”与学生逆反心理之间也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课堂教学是“思修”课程的薄弱环节;而情感因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可以导致学生用相反的态度或行为来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认为“思修”课“虚、大、空”,课程不接地气,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实效性。面对“思修”课的目标要求和“思修”课遭遇的尴尬局面,作为“思修”课的任课教师,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理念的翻转、教学过程的翻转、教学考核的翻转,逐步改变学生对课程、教师、教材内容的逆反心理,转变态度,内化个人成长的需要,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思修”课程教学中“三个翻转”的应用研究(一)教学理念的翻转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建立在学生“学”基础之上的“教”,教师在努力“吃透”教材的前期下,精准分析教育对象的需求,才能讲透教材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1.厘清课程脉络,搭建知识框架。综观“思修”课,8个章节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规范体系部分。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新思想、新实践及其丰富的内涵和道理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总体的、各章节的逻辑结构,创造性地探索基于教材体系的教学设计。依照两大主题,详略不同的进行课次安排,根据6大主题,开展专题教育。2.师生互动,掌握学生思想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开放性问题,收集学生对课程所想、所思和所获。如通过学生对“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这门课程”的回答得知,学生希望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交流、游戏、讨论、视频、参观、辩论、分组实践、案例分享等形式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由此可知,学生希望自己变成课堂的主角,老师是课堂的导演。学生在回答“这门课程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时认为,老师的讲课方法;分组讨论的激烈;收集材料的过程;站在讲堂上阐述自己观点的感受;担任评委时觉得要用心倾听,客观公正;形成小组意见的过程;看到学校、社会缺失公德时产生的责任感;听到案例分享时内心的反思等。教师授课的知识框架须建立在学生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所想即是教师所教。3.紧扣世情国情,激发学教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需要为学生进入学习创设相关的情境,需要驾驭多种方法。课堂教学中用破-立-离方法、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导读法、推理演绎法、角色扮演法、表演展示法、自我反省法、辩论剖析、小组竞赛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进入课堂。另外,在教学中教师把静态知识与动态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课本是静态知识,影像资料、报纸、杂志、课外书籍、真实案例、网络知识等是动态知识。静态知识是基础,动态知识是有效补充和扩展,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多样的方法,多渠道的知识,可以改变学生对任课教师和对课本知识的逆反。(二)教学过程的翻转研究反馈,课堂教学是“思修”课的薄弱环节。给课堂增肥、加氧,是教师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00后学生成长经历和面临的环境,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1.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第一,案例分析法。世界、国家、民族、地区,可以被选取的案例浩如烟海,教师要从案例的海洋中提取出与学生有关联、可想象、可预期的案例用于教学。一般情况,从学生熟悉的环境、了解的人群、相类似事件中选取案例。如上绪论时,选取新生适应中的典型案例,与学生探索进入大学后可能面临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变化,案例人物如何适应、调整自己。推己及人,学生思考自己如何面对大学中遇到的各种情境。同时,从历史重大事件、社会典型事件、引发重大分歧的事件中选取案例。如在讲爱国主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中国近代史讲起,回顾南京大屠杀,回观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内心唤起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明白爱国是什么,为什么要爱国,怎样爱国?第二,数据呈现法。教学中用事实回答问题,用数据反映真相。理论构架的基础上填以事实和数据,这样的课堂更加饱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 教学实践的“三个翻转”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朱小红-87科 学 大 众智 慧 教 育2023年 第10期Popular Science有力。讲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时,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学校大一至大四学生的恋爱数据,数据反映了学生恋爱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一串串真实的数据出现时,学生愕然了。由此引导学生在恋爱中遇到问题怎么办?如何理性看待失恋?教会学生分析自己产生不良恋爱心理、行为的根源,怎样纠正和避免等。第三,现象分析法。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看到的现象往往只是表象,究其原因,可以找到深层次的问题所在。看到缺失的公德,看到沦丧的道德,看到理想信念的动摇,看到法律被践踏,原因在哪里?需要去探索。教师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对现象的存在进行解释。学生则通过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合作寻找合理的解释,挖掘问题的根源以及怎样杜绝这些问题,引领良好社会风尚。“思修”课程被这样设计之后,学生动起来了,不仅动手、动脑,而且动腿、动嘴。每次课程他们需要参考理论模型、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展示自己的观点、分享先进的做法。这样的课程学生提升了尊重他人、理性分析、团队协作、自我学习的能力。第四,故事推演法。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个,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受学生的观点,请学生来做若干故事的编导。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的更多,而且可以让他们实践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让教室里的观众聚焦在自己身上。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航标,但理想信念对很多学生来讲仿佛是水中望月。为了说明理想信念对人的重要性,教师先对所有的学生分组,把5个不同类型学生的故事讲了一半,而后请同学们对故事接龙,最后老师把5个同学的真实故事告诉给同学。这个过程贯穿了人的理想信念在个人成长中发挥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在奋斗和努力的过程中要把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思修”课的教学与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关联的,案例分析、数据呈现、现象分析、故事推演等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赋予某种新的意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从如何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下开始,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意义建构”中心展开。2.实现课程内化,师生必须共同推进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学生是课程的主体,除了教师与学生要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外,需要在课堂之外进行探索,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实现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的过程。一是布置作业。一周一次课程,135分钟,不能达到“思修”课的要求,作业是最好的补充。一个学期里,固定作业3次,灵活作业45次(包括课堂讨论),临时任务34次,参观1次,观影1次。另外,布置910本延伸读物,包括小说、历史读物、人物传记等。二是自我反省。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一个人无疑是重要的。忙乱纷杂的社会里,学生和老师需要停下脚步想想学到的、缺失的、不足的、跃进的。老师通过反思,查找教学中不到位的地方,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反思,体悟其中的道理,领会其中精妙,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三是扩充知识。书本知识是有限的,静态的,思政教学是理论化的,但更应该是生活化和情感化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在学生中开展“6微”活动,即微沙龙、微辩论、微访谈、微电影、微调研、微公益等活动,这些活动有机地实现了课内、课外知识的关联,把课程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有了“存在感”,获得了成就感。四是寻找差距。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同时激励学生寻找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避免自负。每个小组讨论或每次作业结束后,要求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同学的优点和自己需要学习的方面。通过找优点活动,发现同学间的关系更亲密了,课堂氛围更宽松了。(三)教学考核的翻转1.自评。课程自始至终离不开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基本是分阶段主观描述性的,如入学时自己对大学的认识、自己因何来到这个大学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等;学期中,自己对大学的规划、对专业学习的安排、对各种能力的希冀等;学期末,学生通过课程学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能力、最难忘的是什么。且行且思且珍惜的教学,唤起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角色的认知。2.互评。教学中,引入学生评分机制作为课程平时分数的构成部分。小组讨论或课程作业展示时,教师确定评分标准,每个小组选派一名成员组成评分小组,部分同学负责算分、计时,学生进行点评,最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事实证明,上台发言的小组代表特别认真,生怕把同学的意见表达不清楚;评分的同学异常细心,担心自己的评分对同学不公平;而“观众”更是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一方面认真听自己小组的成果汇报,另一方面怕不认真听讲难以准确评价。课堂是学生的,每个学生课上忙完忙课下,最难得的是他们深深理解了作为一名老师的不容易。3.师评。“思修”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50%,考试5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加分项构成。作业成绩由手写作业、展示作业、讨论成绩组成。加分项涵盖了发言、参加公益活动等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学习效果与反馈、学生思想品行变化的状况等因素。在“思修”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课堂变成师生交流、探索、共进的舞台,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推行,内化了学生的自身修养,外塑了学生的形象,把“思修”课的理论植入到学生的思想里、行为中。对教师和学生来讲,课程的学习就是在躬身践履,在知行合一的过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坚信“思修”课的教学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思修”课程教学的“三个翻转”,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具体教学实践。实现了教师“精彩讲出”教材内容与学生“沉浸式”领会教材内容的完美结合,是师生共同将书中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实现了教与学的相长。【基金项目: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SGXSZ16014)。】(朱小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8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