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pdf
下载文档

ID:2756061

大小:6.41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2-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思政课 背景 下思政 课程 探索 实践
71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断,在这一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要义,准确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政课建设。正确认识“大思政课”,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思政课”就要放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来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是学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思政课”的提出则是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大改革措施的体现,有力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进一步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一、“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大思政课”的提出给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经过近几年探索,“大思政课”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方向。理解“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首先,需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学习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反映了“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与育人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优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关键举措,在建设“学科课程”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其次,需要深挖思政课课程资源,发现并探索当下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目前,如何让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如何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大思政课”的提出凸显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不只是对思政课建设的“强调”,更是一种“补充”和“深化”,学校应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工作、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当中去。最后,要跟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需要紧跟时事政治,关注形势与政策变化,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思政课不能仅限于学校课堂,还要在社会中理解思政课、在社会中讲授思政课,与时俱进,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另一方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更多在于学校、课堂、师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在形成阶段,其视野的开阔度、内容的现实感、过程的社会性等都需要强化。所以说,理解“大思政课”的具体内涵,需要将课程和社会现实融合起来,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表达时代关切,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性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将“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融入各类学科教学中。“课程思政”扬弃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育范式,搭建了全新的教育载体,明确了高校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功能定位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改变了以往对于思政课单一的看法,将思政课的重要性提高到同其他各类专业课一样的位置,有力破解了思政课“孤岛化”窘境,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作用,改变单纯的理论说教授课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改善了专业课程重智轻德的现象。培育新时代青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上下五千年,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因为在儿时听母亲讲解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便把“精忠报国”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中国人民历来抱有家国情怀,这“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马新萌 苏瑛转中国军转民72研究与探讨DISCOVERYZ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征程的强力鼓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课程思政建设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担当、家国情怀,将爱家和爱国相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青春加冕,为强国奋斗。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道德修养一直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求学生,还要求加强教师自我品德修养,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做到真才实学,为国育人,不断加强师德师风修养,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个人品德,这也是思政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不断提升道德修养,以德行严格规范自己。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参与。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更是要从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开始。“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法治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推动法治中国全面建设。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于大学生而言,法治教育培养尤为重要,树立其法治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课程思政”注重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关键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师生文化活动的同时,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提高他们在是非善恶、公序良俗等方面应有的甄别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学校文化氛围强大的育人功能,为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内容资源及精神力量支撑,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三、“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大思政课”的提出给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站位要高、定位要准、做事要实,为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深刻理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一)站位要高“大思政课”要求我们要用宏观的视野去学习,“大”意指将思政课程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习近平多次强调: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青年就是要有阳光般朝气,展现出强国有我,我必不负青春的抱负,教育就是要凸显出“新时代”“大思政”“中国式现代化”等词语,引导新一代青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大”字也要放在思政课堂上去理解,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要体现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主体作用,彰显正确的价值引领,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教书育人相结合,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二)定位要准在小学阶段,教师和老师是关键,这个时候学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道德情感不成熟,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道德情感培养,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情感抒发,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的氛围。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少年期、叛逆期、青春期,这个阶段在培养学生独立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重在夯实知识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在高中阶段,该阶段思政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抓住这一关键节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在其他学科课程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同时为高中生进入后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政基础。在大学阶段,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定向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培养青年一代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等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三)做事要实“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把“人”字学好悟深做透,“课程思政”建设为思政课程建设带来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也加强了学科与课程的协同作用,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课程建设高度和深度。课程思政建设是对当下思政课建设的补充和完善,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和痛点,进而采取应对措施,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思政元素进行“精挑细选”,将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把握好思政融入的“度”,做到恰到好处。参考文献1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98-104.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1-07-02(002).(作者简介:马新萌、苏瑛转,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