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殿寺石窟造像调查与创建历程.pdf
下载文档

ID:2756034

大小:5.23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2-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禅殿寺 石窟 造像 调查 创建 历程
130建筑空间Architectural Space成军鹏(1.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 敦煌 736200 2.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甘肃 敦煌 736200)禅殿寺石窟造像调查与创建历程摘要:新的历史时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感召下,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寺研究将持续成为学术热点。过去,学界多聚焦于大型石窟,鲜有关注中小石窟,据此,本文对禅殿寺石窟开展造像调查,并结合漳县旧志、武山县旧志阐明其创建历程。关键词:禅殿寺石窟;造像;调查;创建禅殿寺石窟是武山县继水帘洞、木梯寺石窟群的第三大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西南45公里的马力镇远钟村东北侧2公里处的远钟山禅殿峰上。窟龛主要分布于禅殿峰山腰呈“一”字形的崖壁上,整个窟区平面呈“U”形,仅西侧有一山门可入寺内,再沿着一人通行的小道通达各窟龛。现存大小窟龛9个,各类造像约63身,壁画100平方米,各窟墙面绘有山水、动物、花草和人物壁画。该石窟融“儒、释、道”三教艺术于一体,集建筑、造像、壁画、窟龛于一寺,塑像庄严肃穆,内容丰富,形神生动,壁画富有寓意,充满情趣,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研究当地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1年9月1日,禅殿寺石窟被武山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武山县文物局开展禅殿寺祖师殿古建加固维修工程。两年后,周边诸县居士和信众捐资开通进寺的山路。2020年12月18日,武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按照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有关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要求,积极组织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县博物馆、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中心、木梯寺石窟保护研究中心组成专项工作组对全县石窟寺进行调查,禅殿寺石窟再次被发现。一、造像调查1号窟“金刚禅寺”,又称为祖师殿,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上层为攒尖顶四坡屋面砖木结构,四面带外廊,前后有木构走廊。楼上正中塑祖师像一尊,两侧塑周公、桃花和四大元帅六身。祖师像面部鎏金,身披铠甲,左手前伸,略上扬,捻剑诀;右手伸至腰际,持一宝剑,赤足蹲坐于方形座上,左脚踩一神龟,右脚微抬前伸。下层为入寺门洞,此殿坐落在三米高的台基上,台基正中一砖砌拱门,这便是进入寺院的唯一山门。其他八窟皆依崖嵌造于天然形成的长廊形山体内,整个石窟长廊由窄而宽,又渐次变窄,地面呈棱形,窟龛均为前殿后窟式的“崖阁”。第2窟为“山爷殿”,龛内塑山爷像一身。头戴冠,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嘴唇呈半圆状,面阔耳宽;外着交领式长袍,双手呈拱手状,立于台基之上。第3窟为“千手观音殿”,内置千手观音画像砖一方。观音像挽荷花头,以发箍系结根部。柳叶眉,眉间呈红点;丹凤眼,耳廓略小,鼻梁长且挺,樱桃小唇;面容慈祥,宁静祥和;有头光,颈部有颈纹,内着轻衣,璎珞佩于胸前,外禅殿寺石窟侧面131着通肩式僧衣,结跏跌坐于荷叶莲台之上;千手或呈禅定印、说法印、合十印,或持如意、净瓶、荷花、宝剑等法宝。第4窟为“三霄殿”,依天然石洞而建设的土木结构建筑。内倒“凹”形台基上泥塑三霄娘娘三身,左右侍者各一身。三霄娘娘皆头戴宝冠,面容相近,柳叶眉,丹凤眼,耳廓小,鼻翼宽,樱桃小唇;内着圆领内襦裙,外穿交领式宽袖长袍,呈拱手状,下着长裙,穿一圆头履倚坐于台基之上。左侍者为中年女性,头戴冠,弯眉,杏眼,鼻翼略宽,嘴唇微张露齿;身穿交领式宽袖长袍,呈拱手状,手中似有椭圆形宝盒;下着长裙,足蹬圆头履立于台基之上。右侍者为老妪。头包巾,耳戴珰。面容憔悴,满脸褶纹,杏眼,小嘴,低鼻翼;身穿交领式宽袖长袍,呈拱手状,手持长鞭;下着长裙,脚穿圆头履立于台基之上。墙面彩绘山水图,显示为民国二年(1913年)新作。第5窟为“二十八君殿”,又名伽蓝殿,依洞窟建造的土木结构建筑。内塑有太白金星、显圣二郎真君、关公等诸道教二十四尊神或立、或倚坐或结跏趺坐于倒“凹”形台基之上。墙面绘有山水、动物、花草和人物壁画。第6窟为“三官殿”,依天然石洞而建设的土木结构建筑。内塑天官、地官、水官各一身。两侧塑有班神、天师、神将各三身。正中台基上,天官头戴通天冠,长眉,丹凤眼,鼻翼高且挺,三绺长须垂于胸前;外披朱色宽袖长袍,内着交领长衫,系腰带,双手于腹前衬巾持笏板,脚穿云头履,倚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左侧塑地官造型服饰与天官同,衣服为蓝色,五绺白须垂于胸前。右侧塑水官,造型与天官同,衣服为绿色,长髯垂于胸前。左前方塑一年轻班神,青衣黑冠,双手于腹前衬巾持竹简,立于长方形底台上。右前方塑一老年班神,黄衣黑冠,双手于腹前衬巾持玺印,立于方台之上。左右天师各一、神将各两身。右侧天师头戴莲花冠,剑眉,丹凤眼,鼻梁高且挺,长须垂于胸前,外披青色宽袖长袍,内着交领长衫,系腰带,双手于腹前衬巾持笏板,脚穿云头屐立于长方形台座上。左侧天师造型服饰与右侧同,衣服为黄色,无胡须,面容较年轻。右侧神将头戴冠,内着圆领短衫,外着黑色宽袖短衣,系腰带,下着裙。右手持宝剑,挡于胸前。左手微抬,手指指向前方。脚蹬云头履,立于长方形台座上。左侧神将造型服饰与右侧同。衣服呈朱色,怒目而视,长髯垂于胸前。右手持宝剑挡于腰前,左手叉于腰间。墙面绘有山水、动物、花草和人物壁画。第7窟为“玉皇殿”,依天然石洞而建的土木结构建筑。内塑玉皇大帝像一身,头戴通天冠,长眉,丹凤眼,鼻翼高且挺;外披土色宽袖长袍,内着圆领长衫,系腰带,双手于腹前衬巾持笏板,脚穿圆头屐,倚坐于长方形台座上。第8窟为“大雄宝殿”,依天然石洞而建设的土木结构建筑。正中坛基上泥塑三佛两菩萨两弟子像七身。右侧墙面绘一天王,山墙处绘罗汉像,左侧墙面剥落,壁画不存。窟正壁台基上泥塑一坐佛,佛螺纹肉髻,面形圆润,眉间白毫相,弯眉细长目,悬鼻小口,双下颌,结跏跌坐,左手持钵置于左膝,右手施无畏印,佛内穿僧祇支,外穿垂领式袈裟,其中左肩垂下一吊带,系住袈裟一角;佛座为莲花座,其下为须弥座,身后壁绘有身光、头光及火焰纹。左侧坐佛,佛螺纹肉髻,面形圆润,眉间白毫相,弯眉细长目,悬鼻小口,双下颌,结跏跌坐,左手扶于左膝,右手持佛塔置于右膝。佛内穿轻衣,着偏衫,腰系带,下着长裙。佛座为莲花座,其下为须弥座。身后壁绘有身光、头光及火焰纹右侧略有缺失。右侧坐佛,佛螺纹肉髻,面形圆润,眉间白毫相,弯眉细长目,悬鼻小口,双下颌,结跏跌坐,左手扶于左膝,右手持仙桃置于右膝;佛内穿轻衣,着偏衫,腰系带,下着长裙;佛座为莲花座,其下为须弥座;身后壁绘有身光、头光及火焰纹。左侧菩萨,头戴宝冠,眉间白毫相,柳叶眉,凤眼微启,鼻翼略宽,樱桃小唇,双下颌,结跏跌坐,左手扶于左膝,右手持圆形物置于右膝;内穿轻衣,璎珞佩于胸前,着偏衫,腰系带,下着长裙;佛座为莲花座,其下为须弥座。身后壁绘有身光、头光及火焰纹已毁。右侧菩萨,头戴宝冠,眉间白毫相,柳叶眉,凤眼微启,鼻翼略宽,樱桃小唇,双下颌,结跏跌坐,左手持一物置于左膝,右手扶右膝;内穿轻衣,璎珞佩于胸前,着偏衫,腰系带,外穿垂领式袈裟,下着长裙;佛座为莲花座,其下为须弥座。身后壁绘有身光、头光及火焰纹。左侧弟子为迦叶,面向端正,略显苍老;双手合十置于腹前,内穿僧祇支,下着长裙,外穿宽袖垂领袈裟,脚穿半圆头鞋,立于方形台基之上。右侧为阿难立像,形态稚嫩,禅殿寺石窟132建筑空间Architectural Space双手合握于腹前,内穿僧祗支,下着长裙,外穿宽袖垂领袈裟,脚穿半圆头鞋,立于方形台基上。第9号窟为“菩萨殿”,依天然石洞而建设的土木结构建筑。内有三室,分为正室和左、右两耳室。龛内正壁台基有一琉璃观音像,高2米;头戴宝冠,发从额际左右分开,分数绺,曲目凤目,面容端庄丰润,棱鼻樱桃小唇;宝缯下垂披肩,内着轻衣,璎珞佩于胸前;外着垂领式袈裟,下着长裙,腰系带,结跏跌坐于仰覆莲瓣形琉璃莲台之上;沉静温馨,善良慈祥,大慈大悲、普济众生的形象,使人肃然起敬。左侍为男性,高1.5米;头戴冠,怒目而视,蓄长须;着交领式宽袖长袍,足蹬云头履立于台基之上。右侍为女性,高1.5米;头梳双髻,面容和善;内着圆领内襦裙,外穿双领下垂式宽袖长袍,下着长裙,穿一圆头履立于观音右侧。墙面绘有山水、花草壁画。二、创建历程创建年代探析是石窟保护研究的首要问题,对石窟价值阐释和石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禅殿寺石窟9号窟内现保存有明万历六年重建大石林古迹禅祠琉璃碑一通,碑面阴刻铭文309字,字迹凌乱。碑文载有:“巩昌府宁远县西八十里,地为石卫沟古迹禅殿也今开于迹,常住石洞三间,观音阁一座,厦房四间,造蔡凤汉琉璃像二十三像。”可知,禅殿寺石窟在明万历六年(1578年)进行重建,现有石窟三间,观音阁一座,厦房四间,寺内有琉璃像二十三身,共8处建筑。由1号窟题记可知,祖师殿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根据民国版 宁远志稿舆地卷二“寺观”条:“禅殿寺,县西南七十里”可知,禅殿寺位于武山县城西南七十公里处,但未言明其创建年代。学术界对禅殿寺石窟的创建进行了辨析讨论,武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在 武山县志 中称:“禅殿寺石窟存塑像60多尊,多系明清作品。”张智、张勇谋等研究表明,禅殿寺石窟建于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均进行过修葺和扩建。王彦俊 武山禅殿寺石窟 指出,禅殿寺石窟始建年代不详。卢秀文中国石窟图志石窟志编 认为,禅殿寺殿宇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笔者认为卢氏所说殿宇应是1号窟祖师殿始建,并非禅殿寺石窟。甘肃石窟志附录甘肃石窟分布一览表称,禅殿寺石窟创建于明清年间,现存9个窟龛。2021年甘肃省文物局公布的甘肃省石窟寺(摩崖造像)名录中仅指出禅殿寺石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所在市县,未说明其创建年代。总之,学术界一般认为禅殿寺石窟创建于明、清,但缺乏材料证实。禅殿寺石窟现位于武山县域,学者对其年代探析多查于武山旧志,少有翻阅漳县旧志。光绪版 武阳志卷二 仙释:“铁牛禅师。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姓氏,挂锡贵清山,人但以铁牛称之又宁界禅殿寺,朝团山并禅师所募修者,人谓为别院云。”可知,禅殿寺是由铁牛禅师募捐创建。二十八道君133成军鹏,男,汉族,甘肃漳县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石窟寺保护与研究。作者简介注释1928 年 4月,武山县成立县志局,推举乡间学士30 余人,并邀请原甘肃省教育厅厅长李克明主纂 武山县志。该志共分十一卷和序、例言,但稿成未能付印。(民国)李克明:武山县志稿,武山县旧志整理编辑委员会,武山旧志丛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90-92 页。武山县志编纂委员会:武山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560 页。王彦俊:武山禅殿寺石窟,摘自李焰平,赵颂尧,关连吉,等:甘肃窟塔寺庙,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34 页。卢秀文,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图志 石窟志编,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 年第222页。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石窟志,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 年第 429 页。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关于公布 的通知,甘文局发 2022 34。武阳志 又名 陇西分县武阳志,由县丞周裕杭、乡学训导余明远主持,邑人岁贡生杨学震主编,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成书。(清)杨学震:武阳志,政协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漳县旧志汇编,内刊,2006 年第86 页。漳县志 从民国十四年(1925 年)开始,由前后两任县知事张鹗、石作柱主持监定,杨国祯主笔、韩世英删修,于民国十七年(1928 年)印刷出版。重修漳县志 由韩世英主笔,在民国十七年版 漳县志的基础上重新编修成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印刷出版。朱贡錝(1457-1536 年),肃简王长子。成化五年(1469 年)被封为汾州王,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袭封肃王,在位五十年,嘉靖十五年(1536 年)薨,享年八十岁,为历代肃王之最。铁牛禅师是何许人,因何建寺?民国十七年版漳县志卷七、民国二十三年版重修漳县志卷八“仙释”条:圆勤,号铁牛,俗姓杨,马莲滩杨家寺人。生而好禅,七岁出家。十三岁游京师,陈妃施以锦绣千佛衣,受菩萨戒,后因本地贵清山天设奇观,峰峦环峙,欲建立宝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