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资本论
中的
日常生活
思想
及其
当代
价值
DOI:10.14092/11-3956/c.2023.03.002资本论中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泓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北京100024)摘要: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日常生活思想。本文认为,日常生活构成了资本论中除了“生产”“资本”之外的一条隐性的理论线索,是马克思整体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较为深入系统地讨论了资本论中的日常生活思想:马克思对其所处时代日常生活样态的批判、马克思对日常生活时间结构所做的区分、马克思对日常生活历史性的讨论以及马克思对美好生活的设想。本文认为,批判向度、结构向度、历史向度与价值向度构成了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的基本理论架构,不同向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就现实情形来看,在人类社会日益数字化的今天,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产生了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马克思的经典学说在日常生活的理论阐释、现实批判以及理想感召等层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日常生活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03(2023)03-0009-10资本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巨著,而且也是马克思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生动的历史画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日常生活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且构成了包括卢卡奇、科西克、赫勒、列斐伏尔等思想家建构日常生活理论的思想源泉。然而,“由于资本论直接以生活为关键词的讨论很少,所以诸多学者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将生活与生产活动画上等号”1,这显然曲解了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的原本内涵。这种情况下,以资本论等经典文献为蓝本直接发掘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思想,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命题。本文初步提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日常生活在资本论的文本组织中有着什么作用?资本论反映了马克思怎样的日常生活思想?这些思想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怎样的地位?对于今天而言,又有怎样的思想价值和理论意义?收稿日期:20230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时代新闻学交往范式的哲学阐释研究”(2022CXW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70 批面上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新闻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研究”(2021M702985)。作者简介:李泓江,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闻传播理论。2023年第3期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32023 9 一、日常生活思想在资本论中的重要地位资本论一书的关键词首先是“资本”,围绕着资本的生产、流通及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展开了他政治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因此,资本及经济的运行规律构成了资本论全书的主旨。与此同时,在资本论中,尤其是第一卷中,马克思花费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描绘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状况,以至于在“资本”“生产”构成资本论第一卷显见线索的同时,“生活”构成了该卷以相对隐晦形式出现的另一条理论线索。并不像一些学者理解的那样,马克思所说的“生活”就是生产活动,这种观点极大地歪曲了马克思观念的本来面目。至少在资本论中,“生活”和“生产活动”是有着清晰的区别的,“生产”是与转化、创造密切相关的范畴,有着较为广阔的外延,既可指物质生产,也可指精神创造,还可指人自身的生成,但在资本论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劳动与物质资料相结合创造财富的过程,而“生活”主要指个人维持自身再生产的活动,“活的个人要维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2198-199。也就是说,生活的外延是特定的,是那些用来使得个人生命得以存在和维持的活动,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学者阿格妮丝赫勒,将日常生活定义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的集合”3,这种思想的根源,即在于马克思关于“生活”范畴的描述和界定。事实上,资本论的开篇,也就是在对“商品”的相关论述中,“生活”便以商品使用价值之最终归宿的面貌出现了。在马克思看来,商品首先表现为“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而这种物的有用性所满足的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且以生活资料和消费品的形式出现,是商品对人之需要进行满足的直接方式,而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出现,不过是商品满足人之需要的间接方式,或者说,其最终的归宿依然是人们日常世界的生活资料和消费品247-48。为了说明物的有用性与其使用价值的关系,他引用了洛克在略论降低利息的后果中的一句话,“任何物的自然 worth 价值 都在于它能满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248,例如纸、铁、小麦、绸缎、衣服、鞋油等。借助于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的物,马克思显露出来的一层含义是:当物仅仅孤立地存在于世界而不与人发生关系时,物并不具有价值层面的意义,而当物与人发生关联时,物首先所要遭遇的即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物之价值,首先是从人的生活活动中获得的,物之意义,亦是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展开的。因此,作为物的商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乃至根本角色之一,就是人之生命活动、生存活动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生活世界也是商品所要流向的重要甚至最终的场所和归宿。商品连接着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其一端是以消费为特征的生活世界,另一端是不断运转的生产世界。商品一旦为劳动所生产,从生产过程中诞生,便通过交换一头扎进人们的生活世界,为人们所使用和消费。于是,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体的商品便构成了消费与生产的中介,也构成了生活世界与生产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商业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马克思建构资本论的原始起点。马克思此后的诸多论述,包括其对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斗争的考察、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解读等,从源头上看,或多或少都根植于商品在生产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所扮演角色的差异。这意味着,以商品为起点的资本论,虽然将资本、生产、经济等运行规律当作论述的重点,但作为人生命活动得以展开场域的日常生活世界,某种程度上亦是马克思始终观照和探讨的重要对象,是其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律论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和参照。马克思在论述资本论中的核心关系,即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时,亦是在生活与生产的双重视域下展开的。资本的产生与自由劳动力的诞生是直接相关的,资本家所占有的不仅仅是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着相当的生活资料,通过向工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日常生活资料,资本家榨取工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实现资本的增殖。生活资料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流动,既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源泉,也是工人日常生活得以推进的前提条件和资本主义时代工人日常生活的本质特征。在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工作日、家庭劳动、机器和大工业等章节的论述中,资本和生活资料之间的这种关系,都构成了马克思论述中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意义上,日常生活在资本论理论体系中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恰恰相反,日常生活是劳动力得以再生产的关键性领域,是资本论中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展开了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客观地讲,马克思对日常生活的揭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日常生活终归是人的日常生活,马克思对生活的理解源自于其对人的认知,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体现着人的自然属性,也深刻地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这种对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日常生活思想阐述的独特特征,即更多地在资本与生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审视与考察日常生活。二、批判向度:马克思基于资本-生活矛盾的日常生活批判资本论一书中,资本与生活之间并非相安无事,而是呈现着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和张力。由于资本的增殖源自于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而这两大阶级所对应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形态工人阶级以工资为生活资料源泉的劳累辛酸生活,和资产阶级以剥削得来的财富为生活资料的自由享乐生活。就现实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生活资料要依赖工人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所获取的工资来补充。日常生活并非空洞的,而是需要各种资料构成其内容并将其填充,马克思将这些资料统称为生活资料。所以,日常生活的天然特性就在于消费,“人从出现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2196。生活资料获取的方式是多样的。统治阶级依赖剥削来获取丰富的生活资料,农民通过劳动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获取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最为关注的工人阶级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工资,再来购买各种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亚当斯密认为,工资是雇主向工人支付用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生活费用的报酬4。这也就是说,工人阶级依靠出卖劳动力所获取的工资,是为了换取使自己和家庭得以维持的生活资料、发展资料,譬如支撑衣食住行的生活资料,促进自身技能及子女教育的发展资料等。马克思显然接受了这一思想,不论是在其早期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抑或在资本论中,均有与亚当斯密相类似的表述。但马克思并不赞同其“劳动工资之腾落,与资本利润之腾落,同样取决于社会财富之盛衰”的一般论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工资制度下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批判。批判的直接理由在于,工资掩饰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事实。工人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表面上看,你卖我买,平等交易,以至于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眼中,劳动力的买与卖和其他物品的买卖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不过是遵从自由意志、平等契约、所有权准则所进行的一般交换。然而,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自由平等表象,掩盖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本质2204。从逻辑上来看,工人的劳动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即工人为获取自身及家庭所必要生活资料所进行的劳动,另一则是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即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所进行的劳动。通过“工资”,资本家显明自己已向工人支付了应当和合理费用,但却掩饰了其压榨与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实质,“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2619。李泓江:资本论中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1 工人的确获得了工资,获得了自身及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但另一方面,工人的剩余劳动在构成资本生生不息动力的同时,也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供他们享受生活的财富基础。像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一样,工人以自身生活的不舒适、不惬意作为代价为资产阶级提供了舒适惬意、衣食无忧的日常生活,以牺牲自己的闲暇时光为资产阶级创造出可以供他们娱乐享受的闲暇时光,以养活自己及家庭生活资料的不充裕养活了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随心所欲和纸醉金迷。在工人异化了的劳动中,工人劳动越是辛勤劳动,其生活反而越是贫困,而资产阶级的生活越是发达,工人劳动本身反而成为工人生活与资本家生活之间“马太效应”的根本动力,成为使自身更加贫穷的根本动力,“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51。于是,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与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之间,出现了显著反差和零和性矛盾。工人及其家庭依赖工人出卖自身劳动力所获得的工资过活,而资产阶级则依赖对工人的剥削生活。在资本的动力驱动下,日常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显露出了两种相互矛盾且对比鲜明的外在形态,一种是带有浓重有产阶级色彩的自由富裕生活,一种是被命运束缚、资本盘剥的凄苦贫困生活。为了形象地对比出两种生活状态之间的反差,马克思引用了施托尔希在政治经济学教程中的一段话,“社会财富的增长产生出那个有用的社会阶级它从事最单调、最下贱和最令人厌恶的职业,一句话,它把生活中一切不愉快的、受奴役的事情担在自己的肩上,从而使其他阶级有闲暇,有开阔的心境和传统的高贵品性”2745-746。于是,资本家和工人以两种面貌存在于世,“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2205,这两种面貌既是资本家和工人地位与角色的写照,也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常生活形态的写照。三、结构向度:资本主义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层次及其结构性畸变被剥削的日常生活显然是不充分的日常生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