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转型通论
中国
东北
转型
通论
简评
中国东北转型通论简评书评中国东北转型通论简评邢 尉*振兴东北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而振兴东北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东北的整体性、结构性的战略转型,这是一项艰难、漫长甚至痛苦的改革过程和系统工程。东北转型已然进行了多年,其整体成效应当如何评价?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深层次问题有哪些?尤其是未来的路应当怎么走?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在其 2020 年 12 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东北转型通论(简称 通论)中,针对东北全面转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理论构思与具体建议,对东北全面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一 肯定东北转型既有成效从2003 年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算起,东北转型已然进行了多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和 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 的施行情况,通论 总结和评价了东北振兴取得的进展。常修泽教授认为,仅就经济转型而言,东北振兴的“十二五”与“十三五”两个规划在文字表述和实质性内容两方面均有所不同。“十二五”规划基本实现了“局面初开”。东北振兴涉及有效化解、转圜乃至发力振兴,需要一个长期积累且持续运作的过程,作者认为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而“十三五”规划的结果如何,需要再深入实际观察和总结。作者认为,就一般印象而言,较之“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的进展有二。一是增加了发达省份对东北的对口帮扶和支持(如江苏对口辽宁、浙102*邢尉(1959 ),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办公室原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协商民主、政治协商、法学理论。经济动态与评论(第12辑)江对口吉林、广东对口黑龙江等)。作者认为,苏浙粤这三个省份不仅是经济发达省份,而且是中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山东省从国家安排上看虽然未能列入东北的对口省份,但是,从企业层面乃至从乡亲层面,均对东北提供了对口帮扶和支持。例如,从企业层面,在吉林长白山小镇就有山东的浪潮集团、鲁能集团的投资项目。二是中央对东北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十几年的时间,党中央、国务院连着发了两个文件:一个是 2003 年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另一个是 2016 年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2003 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东北振兴战略决策时,恰逢世界经济上升期,全球的经济增长率比较高。同时,中国在 2003 年之后也进入工业化的高速成长阶段,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重化工业迅猛发展。在这些政策的感召下,对东北的投资大幅增加。据作者测算,2003年,整个东三省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 4211 亿元;2014 年,整个东三省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 45900 亿元。从 2003 年的 4000 多亿元到 2014 年的 4 万多亿元,增加了近 10 倍。上述两因素相互叠加、相互促进,出现了东北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2004 2014 年)。投资多了,经济上去了,东北一度“增长得热闹”,但是也把东北的问题掩盖下来了。二 提出东北转型新思维东北转型已经进行了多年,但转型的整体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常修泽教授在书中提出东北转型新思维,即“三重锈带”突破说:一是突破体制的“锈带”,将掣肘经济起飞的“沉重的翅膀”换为“轻盈的翅膀”;二是突破经济结构的“锈带”,改变半封闭的对外结构与板结的内部结构;三是突破文明方式的“锈带”,突破“官本位”较重、契约精神淡薄与非现代的“工业文明”的阻碍。所针对的分别是体制、结构、文明方式三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关于东北“三重锈带”突破说的思想和具体架构源自常修泽教授的亲身经历和多年持续研究。1979 年作者参加国务院财经委“东北结构调查组”之后持续 40 年 80 余次的东北调查,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均来自实202中国东北转型通论简评践的真切感悟。其实,东北问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出现,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参加实际调查,作者深受触动和启发。1979 年第一次 70 天调研后,作者在 1980 年发表了三篇论文 一篇针对所有制问题,一篇针对经济结构问题,一篇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针对东北经济解病的三副初探的“药方”。随后,20 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这三个 10 年间,作者持续关注并参与了东北经济的谋划与发展,直至 2011 年后长期居住在东北,潜心研究,借此,本书提出东北经济两个系列的“两变”理论。第一个系列:属于“广义产权论”系列的“两变”理论。第一变,资源变资产,即经过评估、作价、折股,把有限的、适合的资源变成国有资产,与其他性质的资产可以搞“混合”。第二变,资产变资本。让这一部分国有资产参与市场运营,使之成为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一条产权经济学的思路,是一种工业文明的思维。第二个系列:属于“人本经济学”系列的“两变”理论。第一变,把“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体”变成“天地人生命共同体”。第二变,由“天地人生命共同体”变成“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环境人权”。本书认为,自秦朝以来,中国有两千多年实行集权体制的历史,权力本位至上的意识根深蒂固,这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无疑成为改革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迥异于权力本位,“天地人生命共同体”学说着重强调的是人,以人本为核心,超越并代替“国家与市场”,即“权本位和物本位”,超越现代工业文明。这样做,是试图突破“权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思维,确立人本思维,不仅把绿水青山看成“金山银山”,而且看成“环境人权”,从而把“天地人产权”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内在地挂起钩来,打通“两论”,这是思想上的一个突破。三 提出东北转型具体建议孟子曾言,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萧功秦教授认为,“危机中的变革一定会陷入两难状态”。要么激进改革,勇闯险关,杀出一条生路,有利于302经济动态与评论(第12辑)长远发展,但会伴随较大风险;要么采取保守疗法,避免大的波动,虽有利于稳定,但会丧失机遇以至于影响长远发展。常修泽教授认为,东北经济体制转型的确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处境,但有利的条件和因素始终存在,为此建议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稳步推进”:在战略上大胆突破,勇于改革;在策略上理性谨慎,稳步推进。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内容。就经济体制转型而言,为了突破体制“锈带”,作者建议:第一,突破所有制束缚,让民营与国有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实行“比翼齐飞”方略;第二,突破运行体制束缚,在东北确立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处理好“婆婆”(政府)与“媳妇”(市场)的关系。就经济结构转型而言,为了突破结构“锈带”,作者建议:第一,面向东北亚及世界,将东北确立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第二,以“大四新”,即新体制、新供给、新组合、新主体为思路,而不局限于“小四新”,推动东北新旧动能转换,争取实现“凤凰涅槃”。四 涉及转型背后的思想和文化领域针对思想和文化领域,本书提出的“东北文明方式转型”具有宏观视野和深层次含义。常修泽教授认为,关于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国内已经多有讨论,但“东北文明方式转型”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东北文明方式转型”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内容:突破“官本位”、强化契约精神与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突破“官本位”。作者认为,在东北,长期的计划经济酿成了浓厚的“官本位”意识,扎根于官员和民众灵魂深处,成为阻碍经济转型的精神痼疾和思想障碍。作者主张,突破“官本位”要按照党中央精神,把落实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三权”作为全国创新性改革的落脚点。强化契约精神。西方的契约精神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中国缺乏工商文明和契约精神,一方面导致“整个社会联系体制的官僚化”,另一方面导致“政府的权力太大”,全能体制下政府包办一切,制约契约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作者建议,重视 民法典 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全民契约精神教育,填补国人思想上的空白,建设现代意义上的诚信社会、法治社会。“东北文明方式转型”的第三个重要方面是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确402中国东北转型通论简评立新的生态文明思维,构建“天地人生命共同体”。五 从东北转型论及解放思想时代命题常修泽教授认为,按照体制、结构、文明方式三大转型构思,必须解放思想。所以,本书最后讨论的是新时代解放思想问题。改革开放40 多年了,解放思想的问题解决了没有?作者引用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现实中“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仍然存在。2018 年12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这意味着,现在有些人思想上仍有迷雾,而且迷雾很重,“困扰”我们改革,“束缚”我们发展。因此,要下大力气廓清迷雾并驱散它。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即解决思想问题很难,深刻道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有的艰难与曲折。因此,通论 中讲的新时代的思想解放,正是基于上述情势而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即解决国人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现在看来这项任务任重道远,需要国家和社会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方能为之。总之,中国东北转型通论 包括体制转型、结构转型和文明方式转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既有政府应当肩负的责任,也有市场应当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走入“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基于此,作者企及构建一个超越国家与市场的前景、超越工业文明的“天地人生命共同体”,这一设想不但是基于经济转型理论而生发的经济层面的构想,而且是基于国家与社会针对经济多元治理理论而衍生的,是否有可操作性,尚需实践检验。(责任编辑:樊祥成)50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 141 页。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第 291 292 页。